动态非接触式轨距检测方法研究

动态非接触式轨距检测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铁路客专线路的铺设与提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建设,轨道状态的监测已成为线路正常运营的保障。为监测提供数据来源的轨道不平顺检测的频率也将大大增加。作为其参数之一,轨距检测一直都是一项重要内容。轨距变化将直接导致列车的卡道和脱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交通事故。传统的检测手段由于耗时耗力、精度低等原因已经不能再满足目前市场的要求,基于计算机视觉系统的非接触式轨距检测方法则克服了这些问题。根据检测要求,本文设计的检测方法如下:列车前进过程中,在轴承等设备的带动下,光电编码器发出脉冲信号,触发安装在左右轨道内侧的两台CCD工业相机,捕获包括照射在钢轨上的辅助光线的钢轨轮廓图像,通过数据采集卡传输到工控机内,经过图像细化等图像处理方法后,得到钢轨轮廓线上的轨距测量点。在世界坐标系中表示出左右钢轨测量点的坐标后,即可得到轨距参数。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原理以及目前轨距检测现状,提出基于计算机视觉理论下的非接触式轨距检测方法;接着研究构建该系统的各种元器件,对比其性能,确定适合系统要求的类型及配置,设计搭建实验室平台;根据设计的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出装载检测设备的轨道检测车;在动态高速图像获取章节将介绍动态图像的获取及图像的处理方法,解决多相机同时采集、传输图像的问题;作为本系统的重要一环,将重点研究图像细化的方法,研究出像素点拟合的方法,减短图像处理时间,提高细化精度;然后详细阐述经过图像处理得到的空间点的三维重构,以及轨距检测测量点的计算确定。最后对比得到的实验室轨距数据和在线轨检车实时测得的参数,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图像细化方法。钢轨轮廓图像的细化直接影响到测量点的提取和轨距参数的精确度。在传统Hilditch细化和OPTA细化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辅助光线提取的拟合细化算法。该算法在结合差影分割后,不仅解决了图像细化过程中产生的毛刺等干扰信号,而且节约了细化的时间,提高系统的实时性。2动态高速图像获取。在达到轨检车30km/h~40km/h的速度下,图像的获取和传输就需要严格考虑。采用多线程并行处理的方式,解决四台相机采集图像的同步性和传输的快捷性。3多目相机多视场标定。CCD工业相机的定标,是空间点三维重建的决定因素,在标定板上的角点不能同时出现在多台背对式相机的视场中时,通过定位坐标原点将两侧的坐标系统一到一个世界坐标系中,完成多目相机多视场的定标。在轨检车下线实时检测过程中,得到的实验误差在0.1mm以内,符合轨检(±0.2mm~±0.5mm)标准,证实该系统方法可行。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计算机视觉技术概况
  • 1.2 基于计算机视觉方法的轨距检测
  • 1.2.1 轨距检测方法
  • 1.2.2 基于计算机视觉方法的轨距检测
  • 1.3 论文背景
  • 1.3.1 我国铁路及轨道交通现状
  • 1.3.2 轨距检测现状
  • 1.4 主要内容及已取得成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平台与轨检车设计
  • 2.1 轨距检测工况
  • 2.1.1 静态工况
  • 2.1.2 动态工况
  • 2.2 实验室平台构架
  • 2.3 硬件选型
  • 2.3.1 CCD 工业相机
  • 2.3.2 数据传输接口
  • 2.3.3 辅助光源
  • 2.3.4 光电编码器
  • 2.4 轨检车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图像获取与处理
  • 3.1 数字图像基础
  • 3.1.1 RGB 图像
  • 3.1.2 图像的数据量
  • 3.2 动态高速图像获取
  • 3.2.1 图像采集设备
  • 3.2.2 高速图像获取
  • 3.3 图像处理与分析
  • 3.3.1 图像预处理
  • 3.3.2 二值图像经典细化方法
  • 3.3.3 分块差影细化算法
  • 3.3.4 拟合图像细化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量基准点的计算与处理
  • 4.1 计算机视觉中坐标系简介
  • 4.1.1 世界坐标系
  • 4.1.2 摄像机坐标系
  • 4.1.3 图像坐标系
  • 4.1.4 三种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4.2 双目视觉系统定标
  • 4.2.1 双目 CCD 相机的参数矩阵
  • 4.2.2 双目 CCD 定标验证
  • 4.3 多目多视场相机定标
  • 4.4 轨距测量点提取
  • 4.4.1 十字光源定位
  • 4.4.2 匹配定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及分析
  • 5.1 非接触式轨距检测的开发平台
  • 5.1.1 多线程并行处理
  • 5.1.2 环状缓冲区的使用
  • 5.2 实验所测轨距数据
  • 5.3 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程序代码
  • 附录2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校准证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2. 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的轨距参数测量方法[J]. 铁道学报 2019(12)
    • [2].亚欧大陆跨境铁路的轨距问题[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2)
    • [3].基于位置敏感探测器的轨距在线监测系统研究[J]. 激光技术 2020(02)
    • [4].浅析有源变轨距转向架和无源变轨距转向架的技术特点[J]. 现代交通技术 2020(01)
    • [5].基于激光传感器的轨距测量系统研究[J].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20(02)
    • [6].轨距测量车的设计与应用[J]. 煤炭科技 2015(03)
    • [7].多轨距移车台的研制[J]. 装备制造技术 2015(08)
    • [8].铁道轨距背后的历史[J]. 新民周刊 2014(43)
    • [9].轨距对轨道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J]. 铁道建筑 2020(05)
    • [10].道尺辅助测量系统[J]. 科技视界 2017(04)
    • [11].多轨距轨道车辆均衡试验机构研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6(04)
    • [12].铁道轨距背后的历史[J]. 大陆桥视野 2014(11)
    • [13].五花八门的铁路轨距[J]. 交通与运输 2008(01)
    • [14].衡柳线线路轨距变化率病害整治[J]. 铁道运营技术 2020(04)
    • [15].一种可调轨距式摄像轨道[J]. 工业设计 2012(03)
    • [16].各不相同的铁路轨距[J]. 交通与运输 2010(04)
    • [17].基于光平面的轨距测量方法[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10)
    • [18].丝路上的轨距标准与技术创新[J]. 商讯 2018(07)
    • [19].基于图像检测的轨距检测算法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0].日本轨距可变列车[J]. 国外铁道车辆 2015(06)
    • [21].新型桥式起重机轨距偏差自动测量系统设计[J]. 起重运输机械 2014(08)
    • [22].轨距可变式货车动力学性能分析[J]. 铁道机车车辆 2011(03)
    • [23].基于道旁的轨顶和轨距面摩擦控制技术在神朔铁路应用研究[J]. 中国煤炭 2014(S1)
    • [24].1435/1520mm变轨距转向架关键参数优化匹配分析[J]. 铁道机车车辆 2020(04)
    • [25].基于激光三角测量原理的轨距检测系统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 2013(09)
    • [26].轨距偏心机车侧移技术[J]. 机车车辆工艺 2013(05)
    • [27].铁路轨距存在不同标准的经济学解释[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8].高速铁路绝缘块耐环境能力的研究[J]. 塑料工业 2020(03)
    • [29].视觉轨检系统的轨距点定位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22)
    • [30].尼龙绝缘轨距块产品翘曲变形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办法[J]. 塑料助剂 2014(05)

    标签:;  ;  ;  ;  

    动态非接触式轨距检测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