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药物透皮和皮肤靶向的纳米载药系统研究

促进药物透皮和皮肤靶向的纳米载药系统研究

论文摘要

经皮给药系统是药剂学中快速发展一个领域。在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指数和用药顺应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透皮吸收、局部组织和局部皮肤吸收等方面。近年来,以胰岛素为代表的多肽蛋白类药物的透皮给药和皮肤疾病治疗药物的皮肤靶向给药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中的两个热点问题。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载药系统已开始应用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在本论文中,制备、表征了不同粒径和电位的胰岛素纳米囊泡,评价了微针、离子导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胰岛素纳米囊泡透皮的协同促渗作用,并考察了不同促渗条件下胰岛素纳米囊泡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及其透皮机理。在皮肤靶向研究方面,构建并表征了鬼臼毒素微乳凝胶(HTM)和固体脂质纳米粒(SLN),考察其皮肤靶向性,并探讨了其皮肤靶向机制。在此基础上,在微乳凝胶中引入固体脂质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微乳凝胶,用于皮肤靶向给药。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采用高剪切法、超声波法、高压匀质法等制备了纳米囊泡。通过改变制备工艺条件,制备了粒径分别为91.0 nm、143.0 nm、175.9 nm的胰岛素纳米囊泡。进一步对纳米囊泡表面电荷进行修饰,制得了zeta电位分别为+27.8 mV、-25.3 mV、-50.5 mV的胰岛素纳米囊泡。采用量子点示踪技术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观测了纳米囊泡的微区结构,纳米囊泡脂质双层膜厚度在3~5 nm之间,并观测到胰岛素聚集体在囊泡内外均有分布。Sephadex G25凝胶柱法测得胰岛素纳米囊泡的包封率为(89.05±0.91)%。纳米囊泡能促进胰岛素以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离体皮肤,但其透皮速率较低,仅为0.19±0.01μg/(cm2·h)。(2)微针预处理皮肤后,形成了皮肤微通道,有效克服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胰岛素纳米囊泡的透皮速率增加了86~166倍,最高可达31.68±0.79μg/(cm2·h),透皮时滞在0.9~1.2 h之间,透皮释药行为符合Fick’s第一扩散定律。而纳米囊泡在离子导入促渗时,其透皮速率仅为被动扩散的3.9~4.3倍,最高透皮速率为0.97±0.05μg/(cm2·h),其促渗能力作用明显弱于微针。在微针促渗时,上述胰岛素纳米囊泡的透皮速率分别是胰岛素溶液的3.3~13.0倍,表明纳米囊泡也具有重要的促渗作用。微针主要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扩散系数来提高透皮能力,纳米囊泡则可能对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均有提高。表面的正电荷修饰增强了胰岛素纳米囊泡在微针或离子导入促渗时的透皮能力,而表面负电荷修饰对胰岛素透皮影响较小。(3)微针和离子导入联合促渗作用下,胰岛素纳米囊泡的透皮释药行为符合Fick’s第一扩散定律,透皮时滞范围为1.0~1.3 h,其离体透皮速率在60.23~106.99μg/(cm2·h)之间,为胰岛素PBS溶液对照组透皮速率的3.9~7.0倍,是微针单独促渗时的3.4~7.1倍,离子导入单独促渗时的92.5~134.9倍,被动扩散时的359.6~713.3倍。微针、离子导入和纳米囊泡在胰岛素透皮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促渗作用。微针联合离子导入促进胰岛素纳米囊泡透皮时具有显著降糖作用(P<0.01),在第3~6 h时血糖水平为初始值的28.3~41.7%,与皮下注射组无显著性区别,明显高于微针、离子导入以及纳米囊泡单独促渗时的降糖作用,与离体透皮实验结果一致。荧光成像实验表明,在微针和离子导入联合促渗时,纳米囊泡导致了荧光标记的胰岛素在皮肤中的富集,皮肤微通道和角质层途径均有较好的通透作用。联合促渗的主要透皮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微针预处理皮肤所诱导的微通道成为胰岛素纳米囊泡透皮的主要透皮途径之一;纳米囊泡在电场推动下沿微通道向皮肤深部渗透,可引起胰岛素纳米囊泡在皮肤层中的富集,进而降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纳米囊泡较高的包封率可显著提高胰岛素在皮肤中的分配系数,同时还可避免胰岛素分子在离子导入过程中存在的电荷反转问题。(4)制备、表征了鬼臼毒素微乳凝胶,微乳凝胶中的凝胶对微乳结构和透皮释药行为无明显影响。通过调节微乳凝胶中Tween 80的比例,鬼臼毒素的透皮速率和皮肤滞留量可同时下降或升高,其皮肤靶向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分别制备了泊洛沙姆188稳定的鬼臼毒素SLN(P-SLN)和Tween 80稳定的鬼臼毒素SLN(T-SLN),两者的平均粒径分别为73.4 nm、123.1 nm。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表明两种SLN均为球形纳米粒, P-SLN具有更较好的物理稳定性。离体透皮实验结果显示,两种SLN均未透过皮肤,避免了鬼臼毒素的透皮吸收,而酊剂则有明显的透皮吸收。P-SLN和T-SLN的皮肤滞留量分别为23.38±0.55μg、6.82±0.34μg,比微乳凝胶有更好的皮肤靶向性。荧光成像研究发现SLN可促使药物分布于表皮层,表明P-SLN具有表皮靶向性。在SLN皮肤靶向机制方面,除现有的闭合膜和缓控释机理之外,推测SLN也可能进入角质层,改变药物在角质层中分配系数,从而实现皮肤靶向。(5)以熔融的脂质材料Compritol 888 ATO为微乳凝胶的油相,制成了热微乳凝胶,在-20℃和5℃时冷却可得到粒径分布分别为20~50 nm和20~200 nm的新型微乳凝胶(SHTM)。前者粒径分布窄、具有较好的单分散性,而后者在冷却过程中可能存在液滴融合的现象,导致粒径明显增加、分布较宽。离体小鼠透皮实验表明,雷公藤内酯SHTM具有较强的皮肤滞留能力,可明显降低药物的透皮速率,具有较好的靶向性。有关SHTM的纳米结构、释药行为及其皮肤靶向机制等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微针、离子导入协同促进胰岛素纳米囊泡透皮可有效克服皮肤的屏障作用,对胰岛素的透皮给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它多肽蛋白药物的透皮给药也具有借鉴意义。有关皮肤疾病治疗药物的皮肤靶向载体研究为开发高效、低毒的局部给药新制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皮肤生理结构与功能
  • 1.3 透皮给药的物理促渗方法
  • 1.4 纳米药物载体的透皮给药研究
  • 1.5 纳米药物载体的皮肤靶向给药研究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2 胰岛素纳米囊泡的制备、表征及其透皮行为的研究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微针、离子导入协同促进胰岛素纳米囊泡透皮的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微乳凝胶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皮肤靶向性研究
  • 4.1 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固体脂质的新型微乳凝胶的构建及其皮肤靶向性初步研究
  • 5.1 仪器与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6.1 本文的主要结果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6.3 本文有待完善之处
  • 6.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促进药物透皮和皮肤靶向的纳米载药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