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元平行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元平行流冷凝器,汽车空调,耦合传热,数值模拟
多元平行流论文文献综述
刘战,严世榕,周海林,吕兵兵[1](2019)在《汽车空调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结构类型特点和前人的试验及理论研究成果,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冷凝器空气侧百叶窗翅片的耦合传热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揭示空气侧百叶窗翅片内部的流场结构,研究迎面风速和翅片间距变化对多元平行流冷凝器传热和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元平行流冷凝器换热性能随迎面风速的变大先变好,后趋于恒定;在其它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较小的翅片间距可获得较好的换热性能.同时,在进口制冷剂流量相同的情况下,对3组不同扁管伸入集流管深度H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制冷剂在各模型下出口流量情况.(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邓敏锋[2](2018)在《多元平行流蒸发器空气侧换热与流动特性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分析了多元平行流蒸发器百叶窗肋片空气侧流动和换热特性,得到了不同百叶窗角度下的压力场和温度场。将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的空气侧换热系数和压降与相关文献实验关联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数值模拟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了百叶窗间距对空气侧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发现存在一个最佳的百叶窗间距,使空气侧换热系数最大。(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8年05期)
杨友进[3](2015)在《基于小传热温差的多元平行流换热器传热与流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子设备的小传热温差、高热流密度散热需求,为实现节能环保和运行可靠的目标,设计了辅助动力型分离式热管散热系统。该系统以屏蔽泵作为系统循环的动力源,利用制冷剂的相变产生的气化潜热对热源进行散热。为满足散热需求,该系统的冷凝器及部分蒸发器采用换热效率高且结构紧凑的多元平行流换热器。本文主要研究散热对象热流密度高且可用于传热温差小的条件下的平行流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根据系统运行条件的特点,在对比确定系统方案后,采用基于高迎面风速并合理设置翅化系数及流程的原则进行多元平行流换热器的设计;组装样机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高传热效率的平行流换热器构建的分离式热管的COP值超过10。(2)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量及制冷剂流动阻力均随环境温度上升而下降,为同时满足换热量和阻力要求,在设计中需根据条件在二者中取得平衡。(3)换热器需运行在合理的制冷剂流量范围内,超出该范围后换热性能将显着下降。(4)采用平行流换热器的分离式热管散热系统响应迅速,系统运行时间常数约为5分钟,利于保持散热对象温度稳定。综合以上分析,在传热温差小及热流密度高的情况下,本文采用的平行流换热器的设计原则可得到较为准确的设计结果。(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杨友进,刘向农,吴昊,王铁军[4](2014)在《商用空调用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商用空调应用环境,在换热器实验台进行多组平行流冷凝器性能实验,重点研究环境温度和流程分配对平行流冷凝器的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并与翅片管式换热器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平行流冷凝器的换热量及制冷剂流动阻力均随蒸发温度上升而增大;平行流冷凝器的流程分配对制冷剂流动阻力影响显着;同等条件下平行流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是翅片管式换热器的3~4倍。合理的流程分配可以提高平行流冷凝器的流动和传热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4年12期)
谷波,方继华,赵鹏程[5](2014)在《空气侧结构对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传热流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与实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所建立的模型,研究了翅片高度、翅片间距、百叶窗开窗间距、百叶窗开窗角度变化对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传热和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翅片高度的增大,换热量逐渐增大,空气侧压降逐渐减小;随着翅片间距或者百叶窗开窗间距的增大,换热量和空气侧压降都是逐渐减小;随着百叶窗开窗角度的增大,换热量和空气侧压降都是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方继华,谷波,田镇,赵鹏程[6](2014)在《制冷剂侧结构对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传热与流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将模型计算值与其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研究了扁管孔数、扁管内孔高宽比、流程布置、各流程间扁管数分配方式等参数对平行流冷凝器传热和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扁管孔数的增多,换热量逐渐增大,制冷剂侧压降逐渐减小,空气侧压降逐渐增大;随着扁管内孔高宽比的增大,换热量与制冷剂侧压降逐渐减小,空气侧压降不变;随着流程数的增多,换热量与制冷剂侧压降逐渐增大;当流程数一定时,各流程间扁管数的分配宜从第1流程向后依次递减,其递减速率逐渐减小,且过冷区的扁管数不宜过少.(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张萍,谷波,王婷,赵鹏程,马洪涛[7](2013)在《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运用分布参数法建立稳态理论模型.根据变工况实验拟合空气侧摩擦因子计算公式.分析了迎面风速、进风温度及制冷剂流量对冷凝器换热性能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变化趋势一致,最大误差为9.759%.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可为多元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优化及性能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康国选[8](2013)在《多元平行流冷凝器流程对热力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流程布置在过冷式平行流冷凝器换热器中对热力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公司现有的技术平台上不同流程布置的冷凝器芯体进行热力性能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理论分析,阐述平行流冷凝器不同流程布置对热力性能的影响因素,对多元过冷式平行流冷凝器不同流程布置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9-27)
黄晓峰,曹小林,潘雯,谭志文,李江[9](2012)在《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能量平衡的方法对多元平行流冷凝器建立计算模型,对管内制冷剂和管外空气侧的流动和换热进行了数值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由于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变流程结构及制冷剂的相态变化,制冷剂侧传热系数、压降,制冷剂压力和温度及干度沿管长出现多次突变。(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2年09期)
闫自成,胡益雄,苏晶[10](2012)在《多元平行流冷凝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结构特点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平行流冷凝器的流动和传热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布参数法建立了稳态数学模型,对某种规格的平行流冷凝器在一定工况下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不同迎面风速下平行流冷凝器流动换热情况。结果表明,多元平行流冷凝器在冷凝换热时较常规换热器具有显着优越性,迎面风速对冷凝换热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范围。(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四川)》期刊2012年03期)
多元平行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模拟分析了多元平行流蒸发器百叶窗肋片空气侧流动和换热特性,得到了不同百叶窗角度下的压力场和温度场。将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的空气侧换热系数和压降与相关文献实验关联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数值模拟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了百叶窗间距对空气侧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发现存在一个最佳的百叶窗间距,使空气侧换热系数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元平行流论文参考文献
[1].刘战,严世榕,周海林,吕兵兵.汽车空调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数值模拟[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邓敏锋.多元平行流蒸发器空气侧换热与流动特性模拟[J].暖通空调.2018
[3].杨友进.基于小传热温差的多元平行流换热器传热与流动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4].杨友进,刘向农,吴昊,王铁军.商用空调用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实验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4
[5].谷波,方继华,赵鹏程.空气侧结构对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传热流动性能的影响[J].制冷学报.2014
[6].方继华,谷波,田镇,赵鹏程.制冷剂侧结构对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传热与流动性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
[7].张萍,谷波,王婷,赵鹏程,马洪涛.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
[8].康国选.多元平行流冷凝器流程对热力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与分析[C].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9].黄晓峰,曹小林,潘雯,谭志文,李江.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数值模拟研究[J].流体机械.2012
[10].闫自成,胡益雄,苏晶.多元平行流冷凝器数值模拟[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