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文地理学
作者: 周艳丽
导师: 郑建瑜
关键词: 区域文化,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机制,吉安县
文献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出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文章重点放在区域文化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方面。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乡村旅游文化机制建立的依据、步骤及构想,最后对江西省吉安县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具体研究。全文由六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的基础信息,包括研究内容与思路、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针对国内外理论研究文献,分别从总体研究状况、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状况及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研究状况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其次,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地区。最后提炼出本文的研究视角。第三部分重点研究了区域文化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文化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主要从保持区域文化差异性是维护乡村性的根本、区域文化对旅游决策的重要影响、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建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文化机制的制约因子,进而论述了乡村旅游发展文化机制建立的依据、步骤和构想。提出要从五个方面建设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机制,分别是: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营造鲜明的乡村整体景观意象;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文化设计,旅游产品要层次化系列化;促进旅游文化整合,创造乡村旅游新的文化吸引物;培养乡村好客文化,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第五部分对江西省吉安县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具体研究,对吉安县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优劣机威分析,提出了几点文化发展策略。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的基础信息
1.1 选题依据
1.1.1 理论研究的需要
1.1.2 宏观旅游市场需求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
1.4.1 乡村与乡村旅游
1.4.2 区域文化
2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对比分析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乡村旅游理论研究综述
2.1.2 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地区对比分析
2.2.1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地区
2.2.2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地区
2.2.3 对比分析结论
2.3 本文力求的创新突破之处
3 区域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
3.1 保持区域文化的差异性是维护乡村性的根本
3.1.1 区域文化差异性分析
3.1.2 区域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
3.1.3 保持区域文化差异性——乡村性的维护
3.2 区域文化对旅游决策有重要影响
3.2.1 影响决策的心理因素:区域文化的独特氛围能带给旅游者新奇的生活感受
3.2.2 区域文化之间的可对比性:激发人们的探索欲望和种种兴致,从而有利于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
3.2.3 精神需求及情感体验:人们进行旅游决策的一个重要取向
3.2.4 对旅游决策的直接影响:寻根访祖的亲缘感
3.2.5 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会使旅游者产生顺应性学习的习惯,从而不断做出新的旅游决策
3.3 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机制的建立
4.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制约因子分析
4.1.1 市场分析不透彻
4.1.2 对乡村旅游内涵认识不充分
4.1.3 规划者、管理者和居民对地方文化的一知半解
4.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机制的依据
4.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机制建立步骤
4.3.1 认真仔细的对乡村文化景观进行调查
4.3.2 对当地文化进行准确的分析
4.3.3 对区域文化进行明确定位
4.3.4 建立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文化机制
4.3.5 乡村旅游发展文化机制的实施
4.4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机制建立构想
4.4.1 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
4.4.2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营造鲜明的乡村整体景观意象
4.4.3 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文化设计,旅游项目要层次化系列化
4.4.4 促进旅游文化整合,创造乡村旅游新的文化吸引物
4.4.5 培养乡村好客文化,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
5 吉安县乡村旅游发展文化机制研究
5.1 吉安县发展乡村旅游的 SWOT 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会
5.1.4 威胁
5.2 吉安县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机制的建立
5.2.1 吉安县主要文化要素分析
5.2.2 吉安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策略
6 结束语
6.1 全文小结
6.2 论文的局限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0-11
参考文献
-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陈珍.华中师范大学2015
- [2].甘肃省乡村民宿群发展研究[D]. 刘刚.西北师范大学2017
- [3].论乡村旅游发展及循环经济的指导作用[D]. 沈智慧.暨南大学2006
- [4].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D]. 胡海军.浙江海洋学院2015
-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成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D]. 于晓俊.西华大学2010
- [6].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九寨沟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郭智.成都理工大学2016
- [7].射阳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孙亚梅.南京农业大学2011
- [8].湖北民俗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林艳.华中师范大学2011
- [9].湖南省桑植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曹红.湖南农业大学2008
- [10].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 李德明.安徽师范大学2005
相关论文
- [1].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 彭燕平.山东大学2007
- [2].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 王文萍.山东大学2007
- [3].浅议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D]. 何婉.华东师范大学2006
- [4].乡村旅游中的文化素材及其表达[D]. 赛江涛.北京林业大学2005
- [5].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小城镇的影响研究[D]. 杨宇.中南林学院2005
- [6].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黄海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
- [7].阳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陆宝福.广西师范大学2005
- [8].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谢泽氡.云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