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氯苯微型生物群落积累、毒性影响及微生物降解研究

六氯苯微型生物群落积累、毒性影响及微生物降解研究

论文摘要

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C6Cl6,简称HCB)是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关于POPs由食物链低营养水平向高营养水平传递,以及某些POPs可能存在的微生物降解性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中对于HCB在食物链低营养水平的生物积累、生态毒性影响尚缺乏研究,而在HCB生物降解菌的群落分析方面也未见报道。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结合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原理研究”的工作,对HCB在食物链低营养水平层次的微型生物群落积累、毒性影响,HCB厌氧降解菌群以及HCB好氧降解菌群的筛选分离及群落构成进行了研究。方法:确立了HCB的GC-ECD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建立了不同浓度范围的HCB标准曲线;采用水中颗粒物分级方法研究溶解态HCB在水中颗粒物的吸附、传递情况。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块(Polyurethane Foam Units,简称PFU)法采集微型生物群落,用种类损伤法进行HCB急性毒性试验;同时结合PFU法监测污染水体中HCB的生物蓄积浓度,并用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参数分析HCB的群落级毒性影响;驯化筛选HCB降解菌群,同时采用16S rDNA-RFLP方法分别对HCB厌氧降解菌群和好氧降解菌群的构成进行研究。结果:1) HCB对微型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吸附、传递过程。在6μg/L HCB影响下,群落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生物量减少。溶解态的HCB逐渐减少,并由较小粒径颗粒物向较大粒径颗粒物传递,最后大约75%的HCB都吸附在微型生物群落等颗粒物上。原生动物对浓度为50mg/L-5g/L的HCB不敏感,HCB对原生动物具有较低或低的急性毒性作用。2) HCB微型生物积累及长期毒性影响研究。长江某支流府河的枯水期和涨水期监测结果表明,河流枯水期的PFU挤出液中发现了浓度56.88-13.29μg/L的HCB,河流涨水期的PFU挤出液中发现了浓度0.82-10.25μg/L的HCB,并且HCB在PFU挤出液中的浓度与河水中浓度之比为9.66-18.64;在监测点采集鉴定出一百多种原生动物,分析了4种群落结构参数和化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HCB的长期毒性影响表现在群落的种类数量、多样性的降低,异养性指数提高。3)从HCB污染底泥中筛选到能够降解HCB的厌氧混合菌群。在pH7.0,培养温度为30℃时,该菌群能在45天将浓度为1mg/L的HCB降解95%。菌群由5种不同的微生物组成,其中3种与Dysgonomonas菌属及Ideonella dechloratans菌一致性为99%。4)从HCB污染底泥中筛选得到HCB好氧降解菌群。该菌群在好氧条件下能够以HCB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当培养温度为30℃,pH为7.0时,该菌群能在18天内将无机盐培养基中浓度为4.5mg/L的HCB降解55%以上,降解速率达到137.5μg/(L·d)。降解菌群由9种不同的微生物组成,其中3种是主要的种类,它们分别与Diaphorobacter nitroreducens菌、Acinetobacter anitratus菌、Alcaligenes菌属和Azospirillum菌属一致性最高。结论:1)HCB在微型生物群落中由食物链低营养水平向高营养水平传递;HCB具有较低或低的急性毒性作用;在HCB的长期毒性影响下,微型生物群落的种类数量、多样性会降低。2)首次在国内筛选分离得到HCB厌氧降解菌和好氧降解菌群;HCB厌氧降解菌主要由Dysgonomonas菌属及Ideonella dechloratans菌组成;HCB好氧降解菌主要由Diaphorobacter nitroreducens菌、Acinetobacter anitratus菌、Alcaligenes菌属和Azospirillum菌属组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六氯苯的物理化学性质
  • 1.2 六氯苯的来源和污染现状
  • 1.3 六氯苯生物积累及生态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 六氯苯的生物降解
  • 1.5 本文工作
  • 1.6 本章小结
  • 2 六氯苯的测定方法
  • 2.1 前言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六氯苯检测色谱条件的建立
  • 2.4 六氯苯标准曲线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3 六氯苯微型生物群落吸附及其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六氯苯微型生物积累及长期生态毒性影响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六氯苯厌氧微生物降解研究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3 试验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六氯苯好氧微生物降解研究
  • 6.1 前言
  • 6.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6.3 试验结果
  • 6.4 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及意义
  • 7.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目录)
  • 附录3 原生动物种类名目
  • 附录4 微生物16S rDNA 序列测序结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发展中的农业生物群落[J]. 前沿科学 2014(03)
    • [2].吉林省中部平原农业区的生物群落立体模式研究[J]. 吉林农业 2019(16)
    • [3].生物群落结构原型的仿生学模拟[J]. 生态经济 2008(07)
    • [4].2012年夏季北极浮冰生物群落结构及垂直分布特征研究[J]. 极地研究 2016(01)
    • [5].基于生物群落理论的生态工业园定量评价与实证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1(03)
    • [6].化石燃料属于生物群落吗?[J]. 中学生物教学 2012(05)
    • [7].森林生物群落(英文)[J]. 英语画刊(高级版) 2016(10)
    • [8].情境,让生物课精彩生花——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构成》的案例片段及反思[J]. 教师 2015(28)
    • [9].岸坡特定生态系统对河渠微型生物群落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10].问题先导 先学后教 训练达标——以教学《种群和生物群落》为例[J]. 新课程(中) 2016(09)
    • [11].“生物群落”的教学组织[J]. 生物学通报 2010(08)
    • [12].基于光带装置的生物群落传递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中的应用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8(02)
    • [13].有机氯污染物在白洋淀PFU微型生物群落的富集[J]. 四川动物 2008(05)
    • [14].农药米满(Tebufenozide)对淡水微型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的影响[J]. 环境化学 2008(03)
    • [15].废水处理系统中微型生物群落变化与水质净化[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01)
    • [16].探究水体中生物群落演替的活动设计[J]. 生物学教学 2013(10)
    • [17].苄嘧磺隆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归趋因素分析[J]. 杂草科学 2011(01)
    • [18].互惠共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J]. 菌物学报 2019(11)
    • [19].药厂污水处理池微型生物群落与水质净化监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20].宜都市实施茶叶绿色生产模式集成示范项目前后生物群落变化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08)
    • [21].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结构和性质的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 2015(12)
    • [22].校园生物群落调查报告[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03)
    • [23].关于“生物群落的演替”一章的几点教学建议[J]. 中学生物教学 2009(11)
    • [24].淮南焦岗湖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
    • [25].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30)
    • [26].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17(06)
    • [27].如何理解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J]. 中学生物教学 2014(10)
    • [28].自然 地球再添71个新物种[J]. 学苑创造(7-9年级阅读) 2020(03)
    • [29].新物种出现的速度减慢了[J]. 新知客 2008(05)
    • [30].水质污染中的微生物监测[J]. 甘肃科技 2012(11)

    标签:;  ;  ;  ;  ;  ;  ;  

    六氯苯微型生物群落积累、毒性影响及微生物降解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