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CC推进系统总体性能建模与工作特性分析

TBCC推进系统总体性能建模与工作特性分析

论文摘要

涡轮基组合循环(Turbine-Based-Combined-Cycle,TBCC)发动机具有较优越的弹道性能,是一种可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吸气式动力方案,在军民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建立TBCC发动机总体性能模型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方案选型、推进系统总体设计,发动机整机及相关部件工作特性分析等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拟一维流路分析方法,初步构建了TBCC总体性能的分析框架,并基于发动机部件特性建立了TBCC总体性能计算模型,利用C语言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完成了组合发动机各典型工作模态下的稳态性能计算,分析了组合发动机沿飞行轨迹线的性能参数变化规律。通过本文工作,给出了涡轮发动机工作特性曲线,所得结论与航空发动机经典理论相符。通过对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匹配工作以及喷管与飞行器后体共同工作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并联式组合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进气道和喷管在不同模态下的工作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初步讨论了进排气部件共同工作中的相互影响。以进气道出口气动参数为对比目标,将进气道计算结果与CFD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给出的计算结果基本符合进气道工作的物理规律,除设计工作点总压恢复系数这一指标外,其它参数误差基本不超过10%。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工作压力变化对发动机总体性能的影响,初步讨论了燃烧室压力脉动对发动机工作的危害,给出了燃烧室压力脉动的设计允许范围。最后,本文对组合发动机过渡工作态的总体性能进行了探索研究。以发动机流量分配比例变化为条件,分析了组合发动机过渡工作段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涡轮发动机的关车位置。阐述了接力工作点发动机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善发动机工作稳定性的初步方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引出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TBCC 总体分析框架的建立
  • 2.1 并联式 TBCC 系统的工作原理简介
  • 2.2 TBCC 组合推进系统背景任务的选择
  • 2.3 组合发动机总体性能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BCC 组合发动机建模原理分析及部件级模型的建立
  • 3.1 航空发动机数学模型分类
  • 3.2 涡轮发动机部件级模型的建立
  • 3.2.1 涡轮发动机部件级模型原理
  • 3.2.2 涡轮发动机沿流程的各部件气动热力计算
  • 3.2.3 涡轮发动机部件气动热力计算的补充说明
  • 3.3 冲压发动机气动热力计算
  • 3.4 TBCC 推进系统各工作模态下的稳态模型
  • 3.4.1 涡轮发动机部件的稳态模型
  • 3.4.2 冲压发动机的稳态模型
  • 3.4.3 过渡工作状态的稳态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BCC 推进系统进排气系统建模分析
  • 4.1 组合推进系统进气道的建模与工作特性分析
  • 4.1.1 进气道的物理模型及工作原理分析
  • 4.1.2 进气道的气动热力计算
  • 4.1.3 组合发动机进气道的工作特性分析
  • 4.2 进气道的数值模拟及流场分析
  • 4.2.1 不同工况下进气道的流场结构分析
  • 4.2.2 进气道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 4.2.3 进气道反压特性分析
  • 4.2.4 过渡工作态进气道的流场特性
  • 4.3 推进系统喷管的建模及工作分析
  • 4.3.1 喷管的物理模型及工作状态分析
  • 4.3.2 喷管的气动性能参数及工作特性分析
  • 4.4 组合推进系统进排气部件的匹配工作分析
  • 4.4.1 喷管节流特性对进气道工作的影响
  • 4.4.2 进气道节流特性对喷管工作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BCC 组合发动机总体性能分析
  • 5.1 冲压发动机工作分析
  • 5.1.1 冲压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参数
  • 5.1.2 影响发动机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
  • 5.2 涡轮发动机工作分析
  • 5.2.1 涡轮发动机工作性能参数
  • 5.2.2 涡轮发动机特性分析
  • 5.3 组合发动机过渡工作模态的性能分析
  • 5.3.1 发动机过渡模态的工作原理
  • 5.3.2 过渡工作模态的推力特性
  • 5.3.3 过渡工作段改善发动机推力特性的途径
  • 5.3.4 过渡工作段发动机的油耗特性
  • 5.3.5 过渡工作段接力工作点的工作特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分裂激盘的进气道/风扇联合流场计算[J]. 航空发动机 2019(06)
    • [2].内转式进气道/冯·卡门乘波体一体化设计方法[J]. 航空学报 2020(03)
    • [3].复合材料进气道畸变测量耙的研制与试飞验证[J].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20(04)
    • [4].不同类型测量耙对进气道流场影响的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19(12)
    • [5].新型内转式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英文)[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9(12)
    • [6].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设计与试验研究[J]. 实验流体力学 2019(05)
    • [7].微修形异型转圆内转式进气道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 推进技术 2017(06)
    • [8].S弯进气道中液态水含量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 应用力学学报 2013(06)
    • [9].连续伴随方法在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优化中的应用[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20(01)
    • [10].几何参数对S弯进气道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J].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0(04)
    • [11].浅谈节能赛车发动机进气道优化方法[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13)
    • [12].S形进气道锤激波的动态特性[J]. 航空学报 2018(02)
    • [13].抽吸对方转圆内收缩进气道性能的影响[J]. 航空学报 2016(12)
    • [14].一种组合循环发动机变几何进气道方案[J]. 固体火箭技术 2016(06)
    • [15].内转式进气道流动控制研究[J]. 推进技术 2017(05)
    • [16].S形进气道流动控制数值模拟研究[J]. 航空科学技术 2017(05)
    • [17].飞机进气道/发动机台架联合试验及匹配特性研究[J]. 航空发动机 2017(04)
    • [18].超声速双侧二元进气道在侧滑状态下的再起动特性数值研究[J]. 航空动力学报 2017(07)
    • [19].S型进气道隐身与气动综合特性数值分析[J]. 航空计算技术 2015(02)
    • [20].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研究概述[J]. 飞航导弹 2010(04)
    • [21].冲压发动机二元进气道布局和压缩面位置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J]. 航空兵器 2008(04)
    • [22].高超声速内转式进气道型面流场重构[J]. 航空学报 2020(03)
    • [23].基于辅助进气门的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0(03)
    • [24].边界层吸入对方转圆进气道、风扇耦合影响[J]. 航空动力学报 2020(09)
    • [25].进气道激波-边界层两种控制方法数值模拟研究[J]. 航空兵器 2019(05)
    • [26].有无边界层吸入对S弯进气道流动特性的影响[J]. 推进技术 2017(02)
    • [27].高超声速内转式进气道流动的壁面丝线显示[J]. 推进技术 2017(07)
    • [28].某空心风扇叶尖进气道封焊疲劳失效研究[J]. 航空制造技术 2017(17)
    • [29].某S型进气道流动分离数值模拟[J]. 工程与试验 2015(03)
    • [30].保外形进气道研究及应用现状[J]. 航空制造技术 2014(04)

    标签:;  ;  ;  ;  ;  

    TBCC推进系统总体性能建模与工作特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