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残基配型论文-孙煦勇,肖露露,文宁,秦科,赖彦华

氨基酸残基配型论文-孙煦勇,肖露露,文宁,秦科,赖彦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酸残基配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

氨基酸残基配型论文文献综述

孙煦勇,肖露露,文宁,秦科,赖彦华[1](2010)在《氨基酸残基配型策略在高致敏尿毒症患者肾移植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M)标准在高致敏尿毒症患者肾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在动态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特异性及淋巴毒交叉配合试验的基础上,采用ResM标准选取与供者最匹配的供体。结果:56例尿毒症患者术前PRA均大于20%,采用Terasaki提出的ResM标准,供受者0抗原错配(MM)为6例(10.7%),1MM为13例(23.2%),2MM为19例(33.9%),3MM为13例(23.2%),4MM为5例(9.1%),5MM和6MM为0例。术后56例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17例(30.4%)发生急性排斥,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3例(5.4%)切除移植肾,另14例(25%)排斥反应逆转,肾功能恢复。5例(8.9%)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elay Graft Function,DGF),经血液透析过渡治疗后均在5周内恢复。结论:Res M标准可提高PRA阳性受者与供者之间HLA相配程度,缩短患者等肾时间,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配型策略。(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陈梅珠,惠延年[2](2007)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供受体选择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程度,以及术前进行HLA配型的临床意义。方法:角膜移植患者91例92眼,其中高危角膜50例50眼,非高危角膜41例42眼。HLA-Ⅰ,Ⅱ类抗原分别由一步单抗法和DNA法检测。根据HLA氨基酸残基的相配数分为HLA的低错配组(2错配、3错配)和高错配组(4错配、5错配)。结果:高危组的排斥反应率74.0%明显高于非高危组31.0%(P=0.001)。在高危组中,HLA高错配的排斥反应率高达84.8%,明显高于低错配的52.9%(P=0.021),而且高错配组发生排斥反应的危险性是低错配组的1.6倍(RR=1.6)。在非高危组中:HLA高错配的排斥反应率30.4%与低错配的31.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36)。结论:高危角膜患者HLA高错配组的排斥反应率高于低错配组,术前进行HLA配型有临床指导意义,而对非高危角膜配型无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陈梅珠[3](2007)在《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角膜病已成为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原因,目前治疗角膜盲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角膜移植,但免疫排斥反应仍是导致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有效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是提高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有关学者认为:造成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体和受体MHC之间的抗原差异性和组织不相容造成的。关于HLA抗原配型在角膜移植中的应用已有大量报道,但多为回顾性研究,也存在明显争议。以往采用的HLA六抗原配型标准在临床应用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不便于术前的供体选择。Terasaki教授等提出的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并应用于肾移植取得成功经验,提示角膜移植术前进行HLA配型成为可能。为此,本课题提出设想,通过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位点检测,将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角膜移植的供体和受体选择,以减少供体和受体之间的MHC抗原差异,增加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降低术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结果和结论1.离体角膜HLA抗原表达的应用基础研究目的:检测离体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HLA-A、B、C和HLA-DR位点抗原的表达量,为角膜移植术前进行HLA组织配型提供一试验依据。方法:对40只健康成人离体眼球的角膜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间接免疫萤光技术标记HLA-A、B、C和HLA-DR抗原,用ACAS-570激光扫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抗原。结果:正常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均可见HLA-A、B、C位点的表达,而无HLA-DR位点的表达。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的HLA-A、B、C位点表达的荧光强度分别为601.0±22.6和511.5±20.5(P<0.01)。结论:正常成人眼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存在有HLA-A、B、C抗原的分布和表达。2.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外伤或角膜溃疡的初步研究目的:将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严重眼外伤和感染性角膜盲患者术前的供受体选择,初步评价其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例严重眼外伤和角膜溃疡患者,术前供体和受体进行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位点检测。HLA检测方法:单克隆抗体一步法或Micro-SSP方法,或快速免疫磁珠法提取淋巴细胞,采用HLA氨基酸残基配型策略进行HLA氨基酸残基配型,选择HLA抗原位点低错配的供体和受体。角膜移植术后常规应用抗排斥药物治疗。结果:选择低错配的供体,未出现排斥反应。结论: 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位点检测方法简便迅速、结果可靠,角膜移植术前进行HLA配型切实可行。3.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高危角膜移植目的:初步评价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高危角膜移植中的效果。方法:44例高危角膜盲患者,均为角膜新生血管丰富、角膜已结膜上皮化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根据HLA位点的相配数目分为4组:HLA的2错配组、3错配组、4错配组和5错配组;又将2错配组和3错配组归入低错配组,将4错配组和5错配组归入高错配组。分析高危角膜病人与供体之间的HLA抗原位点相配情况,并比较高错配组和低错配组的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79.5%,在2、3、4和5错配组中分别为9.1%、11.3%、27.3%和31.8%。高错配组和低错配组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9.1%和20.4%,经Fisher精确检验P=0.044,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相对危险度RR=1.5。表明HLA高错配组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错配组,其排斥反应的危险性是低错配组的1.5倍。低错配组的用药时间较短,出现排斥反应时,药物治疗效果较佳,而高错配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全身用药时间较长。结论:对于高危角膜患者,术前进行HLA氨基酸残基配型选择低错配的供体,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4.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眼外伤后的角膜移植目的:比较眼外伤后的高危角膜组和低危角膜组中HLA氨基酸残基配型的作用程度,进一步评价其应用于眼外伤后的角膜移植中的效果。方法:66例(67眼)外伤性角膜盲患者,分为新生血管丰富的高危角膜组(51眼)和单纯角膜白斑的低危角膜组(16眼),同样根据HLA位点的相配数目分为4组:HLA的2错配组、3错配组、4错配组和5错配组;又将2错配组和3错配组归入低错配组,将4错配组和5错配组归入高错配组。结果:高危和低危角膜组的排斥发生率分别为76.5%和31.3 %,χ2=11.047,P=0.001,两组间有非常显着性差异。高危角膜组中,高错配和低错配组的排斥反应率分别为90.5%和63.2%,经Fisher精确检验P =0.00461,两组间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相对危险度RR=1.772。低危角膜组中,高错配和低错配组的排斥反应率分别为33.3%和25.0%,经Fisher精确检验P=1.00,无统计学差异。高危角膜组的排斥反应较重,需要全身用药,而低危角膜组排斥反应轻,局部用药易于控制。结论:眼外伤后新生血管丰富的高危角膜,术前进行HLA氨基酸残基配型选择低错配的供体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而对于低危角膜患者,术前HLA配型意义不大。小结,本课题通过应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在国内率先将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眼科领域,首次将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角膜移植术前的供受体选择。术前通过选择低错配的供受体,降低了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特殊取材环境下灵活应用HLA抗检测方法,经济适用、简便快速,在基因水平进行HLA抗原检测,结果可靠。术前等待时间短,为术前供受体之间进行HLA氨基酸残基配型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但是,供受体的HLA抗原低错配还不能完全阻止排斥反应的发生,术后仍需配合抗排斥药物。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7-04-01)

黄刚,陈立中,王长希,费继光,邱江[4](2007)在《标准HLA配型与氨基酸残基配型在再次肾移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Ag M)和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M)标准在再次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HLA配型、Res M及基因水平HLA-DR相容对78例再次肾移植患者早期肾功能、早期排斥反应及人/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应用Res M标准,0MM受者由AgM组2.6%提高到ResM组14.1%(P=0.0027),0~1MM组受者由Ag M组15.4%提高到ResM组52.6%(P<0.001);残基相配组与残基错配组相比,DR相配组与DR错配组相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快、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显着减少,1、3年移植肾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HLA-Res M可大幅度增加供受者的相配概率,显着降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适合在再次肾移植患者中应用。基因水平HLA-DR相容对再次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和存活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肖俊威,谢晋良[5](2005)在《HLA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在肾移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美国器官分配联合网(UNOS)制定了应用于肾移植的HLA(HLA)六抗原无错配标准(Zero HLA-A,B,DR,Anti-gen Mismatch,0Ag MM),按0Ag MM标准选择移植供受者的肾脏移植获得了理想的肾存活率[1].但由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05年S1期)

孟栋良,曾涛,李新长,黎源,黄海鹏[6](2005)在《肾移植HLA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M)标准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首次尸肾移植氨基酸残基相配对急性排斥反应及1-5年存活率的影响。结果:采(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期刊2005-11-01)

周辉,谢晋良,龚志军,梁婷,唐发清[7](2005)在《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肾移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M)标准及传统的六抗原配型标准(AgM)。分析在尸肾移植中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对肾移植结果的影响。结果采用ResM标准可大幅度提高相配几率,0、1mm组受者由1.8%提高到42.9%;2mm组受者由1.8%提高到41.1%。结论新的ResM标准具有实用性与可行性,可大幅度提高移植供受者的相配几率,适合于肾移植的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05年03期)

尔秀江,解泽林,杜林栋,马威然,毕如玫[8](2005)在《标准HLA-A、B、DR配型与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标准HLA -A、B、DR配型和氨基酸残基配型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差异。方法 将 14 47例次肾移植受者 ,按HLA误配率 (MM )对标准配型和氨基酸残基配型 ,分别进行分组 ,统计各组术后 1~ 2个月内 ,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标准HLA配型 6误配组 ,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1 .6% ;5误配组为 2 8. 9% ;4误配组为 19 .1% ;3误配组为 16. 5 % ;2误配组为 16 .3 % ;1和 0误配组未见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而氨基酸残基配型 6误配组 ,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8 .6% ;5误配组为 2 0 . 2 % ;4误配组为2 3 . 6% ;3误配组为 2 0 . 2 % ;2误配组为 2 0 . 4% ;1误配组为 19% ;0误配组为 16%。结论 标准HLA -A、B、DR配型比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吴海啸,刘志宏,马拥军,徐瑞龙,谭建明[9](2004)在《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ResM标准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首次尸肾移植氨基酸残基相配对急性排斥反应及1~5年存活率的影响,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和外周血免疫活性细胞检测,研究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性。结果采用ResM标准可大幅度提高相配概率;移植肾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与1~5年长期存活率接近抗原相配水平。残基相配组1~5年人存活率提高11.0%~22.1%P<0.05、肾存活率提高18.1%~35.0%P<0.01;残基相配的受者,术后MLC刺激指数和外周血CD8、CD28、CD4CD8比值与抗原相配者接近,优于残基或抗原错配组。结论ResM标准具有实用性与可行性,可以降低术后患者的致敏性和免疫反应性,适合肾移植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04年09期)

陈梅珠,徐国兴,赵岐,王庆华,谭建明[10](2004)在《角膜移植术前HLA氨基酸残基配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眼外伤后角膜盲患者在角膜移植术前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 (HL A)氨基酸残基配型的临床意义。 方法  6 6例 (6 7眼 )眼外伤后角膜盲患者 ,按角膜新生血管程度分 2组 :新生血管组 5 1眼 ,术前视力眼前手动~指数 ;角膜白斑组 1 6眼 ,术前视力眼前指数~ 0 .1。HL A- 、 类抗原分别由一步单抗法和 DNA法检测。根据 HL A氨基酸残基的相配数分为 HL A低错配组 (2错配、3错配 )和高错配组 (4错配、5错配 )。角膜移植术式 :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深 )板层角膜移植术或联合羊膜移植、角膜缘上皮移植手术、带板层巩膜瓣的全角膜移植术。 结果 新生血管组排斥反应率明显高于角膜白斑组 (P<0 .0 5 )。新生血管组中 HL A高错配组排斥反应率高于低错配组 (P<0 .0 1 ) ,相对危险度 RR=1 .772 ,高错配组发生排斥反应的危险性是低错配组的 1 .772倍 ;而且低错配组的术后视力高于高错配组 (P<0 .0 1 )。角膜白斑组中 HL A高错配组排斥反应率高于低错配组 (P>0 .0 5 ) ;术后视力两组差异无显着性 (P>0 .0 5 )。 结论 眼外伤后角膜新生血管丰富者 ,排斥发生率高 ,其中 HL A高错配组的排斥反应率明显高于低错配组 ,术前进行 HL A配型有临床指导意义 ;单纯角膜白斑组术前 HL A配型无特别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氨基酸残基配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程度,以及术前进行HLA配型的临床意义。方法:角膜移植患者91例92眼,其中高危角膜50例50眼,非高危角膜41例42眼。HLA-Ⅰ,Ⅱ类抗原分别由一步单抗法和DNA法检测。根据HLA氨基酸残基的相配数分为HLA的低错配组(2错配、3错配)和高错配组(4错配、5错配)。结果:高危组的排斥反应率74.0%明显高于非高危组31.0%(P=0.001)。在高危组中,HLA高错配的排斥反应率高达84.8%,明显高于低错配的52.9%(P=0.021),而且高错配组发生排斥反应的危险性是低错配组的1.6倍(RR=1.6)。在非高危组中:HLA高错配的排斥反应率30.4%与低错配的31.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36)。结论:高危角膜患者HLA高错配组的排斥反应率高于低错配组,术前进行HLA配型有临床指导意义,而对非高危角膜配型无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酸残基配型论文参考文献

[1].孙煦勇,肖露露,文宁,秦科,赖彦华.氨基酸残基配型策略在高致敏尿毒症患者肾移植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

[2].陈梅珠,惠延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供受体选择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7

[3].陈梅珠.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中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

[4].黄刚,陈立中,王长希,费继光,邱江.标准HLA配型与氨基酸残基配型在再次肾移植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

[5].肖俊威,谢晋良.HLA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在肾移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5

[6].孟栋良,曾涛,李新长,黎源,黄海鹏.肾移植HLA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与临床应用[C].第十二届全国、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2005

[7].周辉,谢晋良,龚志军,梁婷,唐发清.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肾移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05

[8].尔秀江,解泽林,杜林栋,马威然,毕如玫.标准HLA-A、B、DR配型与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差异[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5

[9].吴海啸,刘志宏,马拥军,徐瑞龙,谭建明.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J].浙江医学.2004

[10].陈梅珠,徐国兴,赵岐,王庆华,谭建明.角膜移植术前HLA氨基酸残基配型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

标签:;  ;  ;  ;  

氨基酸残基配型论文-孙煦勇,肖露露,文宁,秦科,赖彦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