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叶白麻( Poacynum hendersonii (Hook. f.)Woodson)属夹竹桃科(Apocynaceae)白麻属( Poacynum Baill)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本文研究目的是如何利用大叶白麻愈伤组织来生产三萜类化合物。首先,以大叶白麻下胚轴为外植体,摸索了诱导愈伤组织的基本条件及不同激素水平的愈伤组织生长状况;建立了HPLC法测定大叶白麻愈伤组织中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案优化了大叶白麻愈伤组织中熊果酸、齐墩果酸的提取工艺;以MS+ 6-BA 0.2 mg/L +NAA0.6 mg/L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培养天数、继代次数、光周期、培养基碳源和添加物对大叶白麻愈伤组织增长倍数和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利用滤纸贴片法和试管MIC法分别测定了大叶白麻愈伤组织中三萜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的抑菌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以大叶白麻的下胚轴为材,在MB+NAA0.6 mg/L+6-BA0.6 mg/L、MB+NAA0.6 mg/L+6-BA0.2 mg/L和MB+NAA0.2 mg/L+6-BA0.6 mg/L三种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均达到90 %以上。而培养基MB+NAA0.6 mg/L+6-BA0.2 mg/L比较适于愈伤组织的扩增2.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三萜类提取液,色谱柱为C18-ODS柱(150 mmx4.6mm),柱温25℃,检测波长为215 n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85:15, v/v),流速为0.6 mL/min时有较好的分离效果,熊果酸浓度在0.08-0.40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84410X+230003(r=0.9998);齐墩果酸浓度在0.12-0.60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9870608X+165283(r=0.9997)。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保留时间分别为24.245和25.316分钟,分离度为1.52,可满足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要求。大叶白麻愈伤中三萜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为:用甲醇70℃回流提取1.0 h,料液比为1:16。提取溶媒对提取影响最大,其次为温度、提取用量,影响最小的是提取时间。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测得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2 mg/g和3.4 mg/g。3.考察单一培养条件对大叶白麻愈伤组织生长和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如下:(1)不同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对愈伤组织生长和三萜类化合物的产量影响差异较大。其中以下胚轴来源的愈伤组织增长倍数和三萜类化合物产量最大,分别达到7.4倍和5.2 mg/g;(2)愈伤组织在培养的第20 d增长倍数和三萜类化合物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2倍和5.6 mg/g;(3)愈伤组织在第3代时增长倍数最大,三萜类化合物的产量达最大值,分别为7.3倍和5.4 mg/g;(4)四种光周期处理中,16 h光/d下的愈伤组织增长量和三萜类化合物产量最高,分别达到为7.2倍和5.2 mg/g ;(5)蔗糖比葡萄糖、果糖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生物量增长和三萜类化合物的积累,以附加5 %蔗糖最佳,分别为8.3倍和7.2 mg/g;(6)在三种含添加物的培养基中,以添加2 mg/L水杨酸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增长量最大,三萜类化合物产量也最高,分别为7.2倍和6.8 mg/g。综合以上各最佳培养条件的培养基,愈伤组织增长倍数和三萜类化合物产量分别为8.3倍和7.6 mg/g。4.大叶白麻愈伤三萜提取液对各菌种的抑菌效果如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青霉>黑曲霉。在本实验条件下,该三萜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91、1.82和3.65mg/mL,对黑曲霉和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7.31 mg/mL。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叶白麻总多酚提取工艺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6)
- [2].大叶白麻叶总黄酮提取方法研究[J]. 青海农林科技 2009(02)
- [3].大叶白麻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 2008(09)
- [4].响应面法优化大叶白麻茎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7)
- [5].大叶白麻根中化学成分的预实验及其抗氧化能力探究[J]. 光谱实验室 2011(04)
- [6].大叶白麻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7)
- [7].超干处理对大叶白麻种子活力的影响研究[J].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0(02)
- [8].大叶白麻叶多糖提取及组分分析[J]. 中成药 2010(01)
- [9].青海大叶白麻氨基酸含量测定及分析[J]. 分析试验室 2009(S2)
- [10].大叶白麻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4)
- [11].培养条件对大叶白麻愈伤组织中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J]. 中成药 2011(01)
- [12].罗布麻和大叶白麻黄酮类成分的比较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07)
- [13].大叶白麻中芦丁、金丝桃苷和槲皮素含量的测定[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06)
- [14].罗布麻属和白麻属种子形态特征及生活力的测定方法[J]. 草业科学 2020(04)
- [15].大叶白麻不同部位总黄酮和金丝桃苷含量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08)
- [16].青海大叶白麻中铜、铁、锰、锌含量分析[J]. 分析试验室 2009(S2)
- [17].新疆产大叶白麻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含量分析[J]. 食品科学 2014(22)
- [18].罗布麻和大叶白麻中芦丁与绿原酸含量的比较[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12)
- [19].罗布麻和大叶白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耐盐性研究[J]. 北方园艺 2014(12)
- [20].正交实验法优选大叶白麻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12)
- [21].新疆塔里木盆地两河流域野生麻资源调查[J]. 草业科学 2008(04)
- [22].新疆阿勒泰地区8种生态型罗布麻光合生理及生长特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5(10)
- [23].大孔树脂对大叶白麻叶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09)
- [24].罗布麻和大叶白麻染色体核型分析[J].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25].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大叶白麻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04)
- [26].大叶白麻的有效成分及其降压作用[J]. 广州化工 2020(20)
- [27].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大叶白麻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