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氓软件治理困境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我国流氓软件治理困境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网络是新生的事物,新生事物是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它会催生出许多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形态,如果这些新形态的发展缺少规制,很可能会走上歧路,“流氓软件”就是一例,该软件违背用户的意愿安装在用户的电脑中,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它的出现已经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多方面的原因使我国目前的治理活动面临困境。本文从我国目前“流氓软件”治理困境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对如何综合治理进行研究,希望在此过程中找到能够合理规制“流氓软件”的途径。本文分四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探讨:第一章是关于流氓软件界定的问题,本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国内现有的几种对“流氓软件”的定义,指出“流氓软件”的功能和传播形式仍在不断变化,恶意程度也日渐加深,现有定义并不能全面准确界定“流氓软件”,还需要在下定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具体的认定标准并实现可操作化,目前我国已有了相关的有益探索,本文进一步提出在界定过程中应着重思考的两个问题:“流氓软件”这一提法是否准确,是否有利于治理活动的顺利展开,以及如何使认定标准合法化,以避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第二章是关于治理流氓软件的法律问题,本部分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治理“流氓软件”所遇到的法律困境,重点分析其中的法律依据困境和调查取证困境,并介绍了一些治理恶意软件的先行国家的相关法律举措,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两点建议:立新法要与修订现行法相结合,法律要与技术相结合。第三章是关于治理流氓软件背后的利益驱动的问题,本部分介绍了“流氓软件”背后的利益驱动以及隐藏着的灰色产业链,在分析灰色产业链如何运作的基础上力求指出斩断灰色产业链的几个突破口,以达到增加“流氓软件”的流通成本并降低“流氓软件”收益的目的。第四章是关于综合治理的部分,本部分在前三部分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综合治理的理念,指出综合治理是治理“流氓软件”必然的选择,并从多个方面试图较全面地列举出综合治理的几个着力点,认为在治理“流氓软件”的过程中健全的法律是基础,技术支持是支柱,规范网络市场是核心,完善体制是关键,网络用户是依托,大众传媒是推动力,从道德自律、技术支持、法律制裁等多个角度着手,政府、企业、民众、媒体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建立防范、打击、管理、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综合体系,除此之外,我国在治理“流氓软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并及时总结经验,对过去和现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建立起治理“流氓软件”的长效机制,为今后的相关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

论文目录

  • 中文目录
  • 英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0.4 创新点
  • 第一章 关于流氓软件界定的问题
  • 1.1 国内现有的几种对流氓软件的定义
  • 1.1.1 中国反流氓软件联盟对流氓软件的定义
  • 1.1.2 中国互联网协会对流氓软件的定义
  • 1.1.3 互联网实验室对流氓软件的定义
  • 1.2 现有的定义尚不能全面、准确界定流氓软件
  • 1.2.1 流氓软件的病毒性侵向不断加深
  • 1.2.2 流氓软件形式多样化不断发展
  • 1.2.3 流氓软件的非法性侵害日益明显
  • 1.3 有益的探索
  • 1.3.1 对认定标准的探索
  • 1.3.2 对评价体系可操作化的探索
  • 1.4 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
  • 1.4.1 关于“流氓软件”这一提法
  • 1.4.2 关于“流氓软件”认定标准的合法化问题
  • 第二章 关于治理流氓软件的法律问题
  • 2.1 我国治理流氓软件的法律困境
  • 2.1.1 法律依据困境
  • 2.1.2 取证困境
  • 2.2 国外治理恶意软件的法律举措
  • 2.2.1 美国
  • 2.2.2 欧盟
  • 2.2.3 印度
  • 2.2.4 匈牙利
  • 2.3 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
  • 2.3.1 立新法要与修订现有法相结合
  • 2.3.2 法律要与技术相结合
  • 第三章 关于治理流氓软件背后的利益驱动问题
  • 3.1 流氓软件背后的利益驱动
  • 3.2 灰色产业链
  • 3.3 斩断“灰色产业链”的着力点
  • 第四章 关于综合治理的问题
  • 4.1 综合治理是必然的选择
  • 4.1.1 治理流氓软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走综合治理的道路
  • 4.1.2 实践证明单渠道的治理不可行,只有走综合治理的道路才能标本兼治
  • 4.2 综合治理的几个着力点
  • 4.2.1 健全的法律是基础
  • 4.2.2 技术支持是支柱
  • 4.2.3 规范网络市场是核心
  • 4.2.4 完善体制是关键
  • 4.2.5 网络用户是依托
  • 4.2.6 大众传媒是推动力
  • 4.3 其他应该注意的问题
  • 4.3.1 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 4.3.2 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用隐语义生成对抗网络的恶意软件检测[J]. 控制工程 2020(04)
    • [2].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鲁棒性恶意软件识别研究[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01)
    • [3].攻击者利用过期安全证书传播恶意软件[J]. 计算机与网络 2020(07)
    • [4].2019年移动恶意软件总结[J]. 计算机与网络 2020(07)
    • [5].恶意软件删除工具[J]. 计算机与网络 2020(11)
    • [6].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综述[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20(08)
    • [7].基于底层数据流分析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J]. 信息安全学报 2020(04)
    • [8].恶意软件的界定与治理[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9].恶意软件蠕虫木马病毒知多少[J]. 计算机与网络 2018(22)
    • [10].恶意软件太难懂 这份教程送给你[J]. 计算机与网络 2019(04)
    • [11].基于文本嵌入特征表示的恶意软件家族分类[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12].网络空间安全视阈下恶意软件攻防策略研究[J]. 科研管理 2019(11)
    • [13].基于网络流量分析的未知恶意软件检测[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14].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模型研究[J]. 科技风 2017(02)
    • [15].基于云计算的病毒恶意软件分析[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17)
    • [16].针对安卓系统的恶意软件持续升级[J]. 金融科技时代 2016(02)
    • [17].基于移动软件行为大数据挖掘的恶意软件检测技术[J]. 集成技术 2016(02)
    • [18].Ixia Threat ARMOR添加零日恶意软件防御新功能[J]. 数字通信世界 2016(09)
    • [19].安全人员发现一款劫持安卓手机关机过程的新型恶意软件[J]. 保密科学技术 2015(03)
    • [20].新网络环境下恶意软件攻击分析与防范[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5(08)
    • [21].手机恶意软件网络行为分析[J]. 电信科学 2015(08)
    • [22].人人喊打 恶意软件还能生存?[J]. 电脑爱好者 2009(16)
    • [23].恶意软件 你恶心了谁[J]. 电脑爱好者 2009(22)
    • [24].恶意软件危害多多(英文)[J]. 大学英语 2014(02)
    • [25].移动恶意软件的危害与防范[J]. 百科知识 2014(07)
    • [26].最值得探讨的话题 恶意软件[J]. 创业邦 2014(Z1)
    • [27].不让恶意软件自由“落户”[J]. 个人电脑 2013(11)
    • [28].基于中间代码的恶意软件检测技术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29].浅谈计算机恶意软件与防范措施[J]. 网友世界 2013(04)
    • [30].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恶意软件调用序列检测[J]. 计算机科学 2019(12)

    标签:;  ;  ;  ;  

    我国流氓软件治理困境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