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道德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道德不仅具有社会维系的功能,而且能够使个体获得自身的完善,具有提升个体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功能。因此,道德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应当有道德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唯经济主义、工具理性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个体道德某种程度的滑坡,而个体道德的滑坡主要表现为个体道德的知行背离。个体道德的知行背离以及道德之于个体自身的重要意义,凸显了个体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养成概述。主要对道德养成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厘清了“道德”、“德性”和“德行”这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并以善、恶以及理性的不同人性预设为前提,概括了中西方的道德养成论。第二部分提出了道德养成的学理依据和现实必要性。作为人类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道德,其规范要求的客观规定性和社会历史性,决定了道德对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具有先在性,从而也预示着个体道德观念形成的后天性。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证明了个体道德形成机理的他律性,这就为个体道德养成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在我国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教育传统灌输方式的弊端和个体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也更加凸显了个体道德养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部分提出了个体道德养成的路径。个体道德的养成是一个内外皆修的过程,不仅要有主观上的自觉自愿的内在修养,而且还要有道德教育的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塑造,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律性的信念,个体的道德才会形成。因此,个体道德养成的路径包括三个方面,即个体自觉的内在道德修养、合乎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的科学化的道德教育和良好社会环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