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西南地区常用的8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新选的15个自交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以及主要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并以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Mo17、黄早四、丹340和478为标准测验种,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和杂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15个性状在各杂交组合间遗传差异真实存在。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配合力的分析表明,除粒深特殊配合力、测验种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被测系单株产量GCA表现最突出的是GP2-1,其次是GP5-2和GP5-5,且构成产量因子性状的GCA表现均较好,遗传整齐度高;测验种ES40和48-2均有6个性状具有较高的正向配合力效应值,表明与被测系组配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势。2.48-2×GP3-3在单株产量、穗重上SCA效应值最大,ES40×GP1-2在穗长、穗粗上SCA效应值最大,且单株产量的SCA值居第2位,18-599×GP5-4在单株产量、穗重上SCA效应最小,而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是ES40×GP2-1,其次是48-2×GP3-3,最差的组合是RP128×GP4-4。表明,一个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的高低是由亲本GCA效应和SCA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用GCA、SCA效应来评估自交系的应用潜力,更能反映出自交系的利用价值。3.从一般配合力排序上看,GP5群体选育出的5个自交系GP5-2、GP5-5、GP5-1、GP5-4和GP5-3的单株产量GCA在供试的15个新选系中分别位于第2、4、5、6、11位;从特殊配合力排序上看,GP5群体选育出的5个自交系有4个分别出现在前15位组合中,概率为80%;从杂种优势上看,GP5群体选育出的5个自交系全部出现在对照优势大于12%的前15位组合中,且共达7次,每个选系出现1.40次。由此可见,GP5群体选系产量性状GCA的正向效应值普遍较高,与测验种特殊配合力较好,每个选系出现在超对照高产组合中的概率相对较大,且每个选系出现的次数也较高,因而可以反推认为GP5属于较优群体,具有较大改良利用潜势。4.本试验中,穗粗、轴径、穗行数、行粒数、轴重、出籽率、容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且加性效应明显大于非加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小,利用群体自交选系时,可在早代进行选择;穗重、单株产量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低,且非加性效应明显大于加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大,宜晚代进行选择;穗长、秃尖长、百粒重、株高、穗位高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较低,易受环境的影响,不宜过早进行选择。5.SSR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5个新选系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561,变幅为0.23-0.70,平均值较大,且变幅也较大,表明5个群体遗传基础丰富,在解决种质资源狭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入代表不同杂优类群的4个标准测验种及西南地区常用的8个骨干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27个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15-0.74,平均值为0.595。按UPGMA法进行聚类,当遗传距离以0.589为阈值,27个自交系可分为5个大类,当遗传距离以0.513为阈值,第Ⅱ大类又可分为4个亚类。从聚类结构看,5个群体新选的15个自交系多数聚在含有标准测验种丹340的第Ⅱ大类,少数聚在含有标准测验种478的第Ⅳ大类和无标准测验种的第Ⅲ大类,说明它们主要含有国内旅大红骨血缘,仅少数含有Reid及其它种质血缘;从聚类分布情况来看,各群体选系聚类有交叉现象,特别是GP4与GP5有2个选系聚在同一亚类,表明GP4与GP5遗传背景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6.考察单株产量超对照品种12%组合的组配方式可以看出,前15位组合的组配方式虽较多,但都为不同类、亚类间的组配,且多数组合双亲的遗传距离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本文SSR聚类结果的可靠性。其中,Lancaster群×旅大红骨群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Lancaster群×旅大红骨Ⅰ亚群和Lancaster群×旅大红骨Ⅳ亚群获得强优势组合可能性更高。因此,在西南地区以18-599和R08为代表的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群组配,容易选育出优良的杂交种。考察高产组合双亲遗传距离可知,双亲遗传距离大于平均遗传距离(0.595)的高产组合有10个,小于平均遗传距离的有5个,说明杂种优势大小与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有一定关系,但又不完全是由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的大小所决定。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玉米选系与测配的思考与实践[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04)
- [2].加拿大早熟群体杂交选系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J]. 玉米科学 2013(01)
- [3].不同轮回选择改良轮次玉米群体选系的育种潜势[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18)
- [4].玉米不同基础群体选系高效测验系筛选[J]. 玉米科学 2014(02)
- [5].极早熟外来玉米群体选系农艺性状及抗病性鉴定[J]. 中国种业 2014(05)
- [6].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J]. 核农学报 2015(05)
- [7].早熟玉米群体选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杂种优势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 [8].玉米不同基础群体选系籽粒品质性状的组配利用价值评价[J]. 河南农业科学 2013(04)
- [9].北美温带玉米杂交种选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玉米科学 2014(01)
- [10].低温胁迫对野生狗牙根选系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7)
- [11].密度压力下东北地区玉米自交系选系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15(04)
- [12].4x-4x和4x-2x杂种后代高世代选系比重的比较[J]. 中国马铃薯 2013(04)
- [13].玉米育种材料欧洲与非欧早熟、极早熟种质选系的利用[J].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1)
- [14].加拿大早熟群体杂交选系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3)
- [15].美国先锋玉米杂交种选系的配合力[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9)
- [16].宁麦13选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品质差异[J]. 作物学报 2008(08)
- [17].浅谈东北地区玉米育种材料的选用及选系方法[J].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4)
- [18].马铃薯4x-4x和4x-2x杂种后代高世代选系总产和商品薯产量比较[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10)
- [19].美国先锋玉米杂交种选系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J]. 西南农业学报 2014(02)
- [20].不同玉米选系及其杂交组合的灰色关联度研究[J]. 中国种业 2013(11)
- [21].7个玉米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0(S1)
- [22].玉米选系过程中GCA测定方法探析[J]. 玉米科学 2014(02)
- [23].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自交系最佳选系的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 [24].玉米Suwan选系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 2008(03)
- [25].两种密度选育的玉米自交系对不同肥力的反应[J]. 西北农业学报 2010(03)
- [26].宁单27号雄性不育化制种及其种子纯度比较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17(11)
- [27].41份玉米选系耐密和抗病等主要性状的综合评价[J]. 玉米科学 2018(02)
- [28].基于SSR标记的玉米循环群体选系材料的遗传基础分析[J]. 玉米科学 2020(03)
- [29].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8(01)
- [30].玉米温-热种质杂交后代选系遗传结构的SSR标记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