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牧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浅谈牧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一、浅谈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董耀刚[1](2021)在《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牧区经济的发展,甚至决定了牧区的生态环境,对牧区的气候调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饲草生产机械化是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序推进机械化在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种双赢的措施。

亢智鹏[2](2021)在《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牛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探讨不同养牛模式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应,以及哪一种模式更能带动农牧户增收对养牛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当地的养牛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是内蒙古黄牛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对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进行研究,以实地调查研究为支撑,取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对小规模养殖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对新时期下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建议,对促进我国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模式,以户为单位,饲料、草场、人力、圈舍等生产资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绿色生态、低成本高产出,产品高质量的畜牧养殖模式。在307户样本养殖户中,269户的饲草料实现了自给自足,占比达87.62%。小规模养殖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饲草料的自给自足,带来的养殖成本低。同时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6.41%的养殖户认为,在小规模养殖模式下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与前几年相比更好了。在调研中,97%的养殖户认为禁垦、禁牧舍饲以来,当地的草牧场沙化、退化问题有得到改善。截止到2019年,巴彦毛都苏木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0.87%养殖户认为当地的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当前,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养殖利润最高,同时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黄牛养殖基本以舍饲禁牧为主,兼顾了黄牛体质健康又绿色,生态效应好。小规模养殖模式有利于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且具有种养结合优势的地方进行复制和推广。目前,当地具有发展黄牛养殖的优势,同时也有存在的问题。如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上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向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的问题。养殖户方面具有基础设施建不完善、资金投入能力弱、补贴优惠政策少、养殖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大投资和政策补贴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推广适度规模、激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等建议。

杨晓华,孟根其木格[3](2020)在《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为实现草原建设的生态化、绿色化,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饲草生产机械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加强饲草生产机械化的宣传与普及,提升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可以提高我国草原畜牧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与适应性。

赵哲[4](2020)在《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为例》文中提出草地作为国家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生态功能始终是其第一大功能,保障草地生态安全也成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然而,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大与气候变化进程持续加剧的双重影响下,草地生态环境面临极大的威胁与挑战。此外,草地还具有重要的生产功能,并且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转变,对于口粮的消费量在不断减少,对于畜产品(肉、奶、蛋)的需求量在显着增加,而农业产业结构并未随着市场消费需求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供需失衡。并且,作为畜产品生产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充足且优质的饲草是畜产品持续供给的根本保障,但是当前以天然饲草为支撑的传统草牧业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于畜产品的强劲需求,造成畜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且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而在资源约束趋紧,市场需求激增的背景下,通过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而提高草牧业生产的效率水平无疑是在保障草地生态安全的同时,提升其生产功能,扩大经济产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本研究围绕效率的测算、效率的收敛性、效率的影响因素、效率的经济溢出效应等方面对呼伦贝尔不同草牧业生产模式下的效率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在厘清草地资源变动情况的基础上,从生态与生产两个方面分析其供给能力,并结合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从供给-需求的角度辨识了当前草牧业发展现状;其次,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结合统计数据与调研数据,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考察草地质量与生产能力的生态变量纳入生产函数当中,从宏观(旗县)与微观(牧民)两个维度分别测算了以天然饲草为支撑的传统草牧业生产模式的效率水平并甄别了关键影响因素;再次,基于能值分析方法,通过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的对比,辨识了牧场维度以人工饲草为支撑的新型模式相比于传统模式的生产水平及发展优势;第四,采用Orani-G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由于生产模式转变导致的效率变动对呼伦贝尔农业部门的经济影响;最后,根据研究成果提炼出推动草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在草牧业发展现状分析方面,从整体看,近年来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供给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草地变动呈现以其面积缩减为代价,支撑其他各类生态系统面积扩张的趋势特征,草地生态保护压力加剧,生态功能已经难以满足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生产供给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其中以液态奶产量上升为主,肉类产量上升幅度较小,草地生产功能同样难以满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结合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当前草牧业发展现状主要包括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饲料粮与畜产品对外依存度增高、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草地生态压力加剧、天然草地供给能力较低,草牧业科技薄弱、草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缺乏产业链总体设计、草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五个方面。(2)在旗县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方面,2001年,除新巴尔虎右旗与扎兰屯市外,其余旗县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位于半农半牧区旗县的技术效率整体高于牧区旗县,存在技术领先优势;在动态变化方面,部分旗县的变化幅度较大,整体呈现出半农半牧区旗县实现对牧区旗县的技术赶超并不断扩大技术优势的趋势特征,技术进步成为驱动技术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在空间变化方面,各旗县技术效率变动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其中,在2001-2005年间呈现绝对β收敛趋势,表明存在技术落后旗县对技术领先旗县的赶超效应,在2006-2016年间则呈现发散趋势,表明半农半牧区旗县的技术领先优势不断凸显;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显示,技术效率最终均会收敛到稳定水平,存在发展趋同的收敛性特征;此外,降水量、科研投入、人力资本投入、规模化经营以及草原管理政策均会对技术效率产生积极影响。(3)在牧民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方面,呼伦贝尔牧民草牧业生产的效率水平差距较大,且存在科技与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适应极端气象灾害能力较弱且手段匮乏等问题;并且,当前传统的草牧业生产模式主要依赖于天然草场供给,受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较大,产量低且不稳定,其中极端干旱是该地区最主要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因此,由于极端干旱引发的饲草供给不足则是当前制约效率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此外,虽然以“购草”与“卖畜”为主的牧民适应性措施对技术效率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都是为了减少经济损失而选择的无奈举措,本质上并未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草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无效率现象;而提高牧民草牧业生产的效率水平还需在合理控制载畜量的同时,通过联户经营、社区共管等方式适当增强牲畜的移动性,从而实现良性避灾。(4)在牧场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方面,以天然饲草为支撑的传统草牧业生产模式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草地生态压力较大等问题,而试验区特泥河牧场与谢尔塔拉牧场内以人工饲草为支撑的新型生产模式可以较好的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具备相对较高的效率水平与经济发展潜力;并且,人工草地可以实现高产高效的饲草供给,牧场内占草地面积10%的人工草地可以满足全部的饲草需求,当这个比例提高到30%时,可以使草牧业生产规模扩大1.7倍。整体来看,以人工饲草为支撑的新型生产模式有利于实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5)在草牧业生产的效率变动对农业部门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会导致GDP、出口总值与加税进口总值显着增长,在此基础上,技术效率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上述影响,而技术效率降低则会弱化上述影响,表明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效率提升对农业部门的经济影响与技术效率降低相反;此外,效率变动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程度最大,效率提升会带来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尤其体现在畜产品供给量的增加上,从而导致各类农产品价格出现下降,而鉴于农产品市场上对于畜产品的强劲需求,产量提高、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必然增加,相应的替代性产品(粮食性产品)的需求量则必然减少,并且效率提升会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印证了通过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而提高草牧业生产的效率水平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推动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基于研究成果提炼出推动草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大草牧业科研投入,提升草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灾害预警应对手段,提高适应性管理水平;转变草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地生态置换;优化草牧业经营模式,改变草地放牧依赖;划定草地资源与生态保护红线,恢复草地生态功能;加大草地生态补偿投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草牧业产业体系,推动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八个方面。

韩亚琼[5](2020)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行为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草原是牧区畜牧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国家天然绿色畜产品主要的生产基地。但由于草原自身生态系统脆弱性和牧区畜牧业早期粗放式的发展,使得草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产功能退化。为了切实保护草原生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在牧区半牧区县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中国草原牧区和草原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在政策实施地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以呼伦贝尔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概括、政策实施前后畜牧业发展特征与态势。在政策实施期间,通过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得到了恢复,植被盖度、高度、牧草产量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生态指标提升显着。全市畜牧业经济总体发展较好,但近些年来牧业四旗畜牧业增加值出现下降,牲畜数量与畜产品产量出现波动。为了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畜牧养殖具体影响,本文从微观牧户畜牧养殖数据着手,使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和Probit模型、随机前沿法及中介效应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行为的影响,以及对牧户养殖效率的作用机制。基于对牧户养殖情况的研究,本文得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政策资金用于购买饲草料对牧户增加牲畜养殖量有正向影响。牧户养殖方式由全年自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减少草原放牧牲畜数量,减轻草场压力。牲畜养殖结构得到优化,牧户养殖牲畜中大畜、能繁母畜和改良种牲畜占比增加。牧户投入牲畜养殖资金增加,牲畜舍饲棚圈、生产设备等不断完善,但由于制度、干旱和财富观念等多种因素使得牧户借款增多,还款付息困难。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引导牧户养殖行为改变的同时,直接促进牧户畜牧养殖效率的提高。并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伴随着越来越多牧户转入或转出草场,草原流转间接提高牧户养殖效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了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下推进畜牧业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本文提出完善牧区畜牧养殖发展配套政策支持、引导牧户合理投资畜牧养殖以及完善草原牧场流转体系的建议。

高海秀[6](2020)在《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部门,牧草产业是畜牧业提质增效乃至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尤其是在国内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的背景下,在保护和有效利用天然草地的同时,积极推动人工种草发展牧草产业非常迫切。但在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缓慢,从国家层面真正将牧草作为一个产业来决策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近年来,尽管国内牧草产业较快发展,但离市场需求还相差较远,主要草产品国内缺口达1/3以上。所以,基于生产实践的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实证研究牧草种植者生产决策的行为及影响因素,探寻如何促进国内牧草生产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学回答牧草生产是否有效益以及牧草种植者“种还是不种”、“种多少”及发掘相关决策的影响因素这样一个总目标,依托农户行为理论同时考虑到牧草作为中间产品和粮食的竞争作物,生产者种植决策必然会受到牧草产业与其终端消费市场的连接状况以及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的影响这样一个特殊性,使用牧草生产八个典型省份527户实地调研问卷资料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室2011-2018年牧草生产成本收益定点监测数据,并辅之以历年主管部门有限的宏观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投入导向的BCC模型、Malmquist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在测算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牧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变化,以及牧草生产与主要竞争作物——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及变化分析,牧草与粮食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变动及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牧草种植者的生产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分析了基于风险规避视角的牧草生产者决策行为和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类型的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丰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充实研究内容和拓展研究视角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边际学术贡献。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教育程度、生产机械的可得性等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二是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三是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五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政策支持精准发力。

单国星[7](2020)在《人畜争粮矛盾下饲草料基地建设对农牧民养殖效益的影响 ——以新疆新源县喀拉布拉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天然草场因超载过牧而导致的草场退化、草原沙化、草原荒漠化问题也愈加严重,天然草场的退化则进一步加剧草畜矛盾,进而限制草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尽管牧区实施了草原生态奖补机制、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天然草原退化的问题,但发展畜牧业依然受到四季更替变化的制约,“有粮才有牧,无粮则无牧”,饲草料在不同季节生产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而饲草料的仓储运输问题及其产生的成本逐年增加,对畜牧业经营效益产生的影响日益明显。本文立足于农业特别是养殖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国内外关于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养殖业的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喀拉布拉镇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线,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喀拉布拉镇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分析喀拉布拉镇养殖业的养殖成本、经济效益,由此得出喀拉布拉镇养殖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的饲草料供给不足、饲草料仓储配送成本高、收储环节不当、饲草料营养价值低等因素,由此认为建设饲草料基地是解决当前喀拉布拉镇养殖效益低的关键措施。为促进喀拉布拉镇饲草料基地建设,文章着重分析了喀拉布拉镇饲草料基地建设的现状、可能性,从主要与其他层面分析了喀拉布拉镇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可能性,进而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影响喀拉布拉镇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影响因素权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得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的投入、饲草料运输成本、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数量以及喀拉布拉镇农户的养殖年利润是喀拉布拉镇饲草料基地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分别从政策制度、资金筹措、技术引进、人才培养、资源规划等方面提高该镇养殖业效益,即饲草料基地建设六个环节构筑、饲草料收储计划优化、饲草配送计划提升三大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养殖业在喀拉布拉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是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无论是在牧业村还是农业村,农牧民有开展牲畜养殖传统,饲草料收储对于农牧民、合作社都非常重要,饲草料收储情况直接决定了农牧民的收入情况。然而在饲草料的收储过程中,农牧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以及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思维,收储的饲草料还存在营养价值差、堆放空间少、安全生产风险大、加工环境污染大等问题,饲草料的收储成为制约农牧民畜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李若灵[8](2020)在《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加上非洲猪瘟对养猪产业而供应不足的间接影响,牛肉消费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肉牛生产效益的提高,关键是养殖规模。我国很多地区肉牛生产,借助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肉牛产业新型经营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规模经营示范区。《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对肉牛业的产业布局提出明确要求:巩固发展中原产区,稳步提高东北产区,优化发展西部产区,积极发展南方产区。一般,饲草料占肉牛业生产成本的70%以上。南方有较好的水热资源,随处可见草地山坡,有一定规模的面积适宜人工种草,但由于人口密度大,加上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难点,在饲草料的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待加强,青贮、氨化等技术推广普及不够,草畜不平衡严重。在目前发展规模化养殖肉牛的背景下,草畜矛盾更加凸显。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横向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学者肉牛产业相关研究,以长宁县九牛肉牛规模化养殖场为研究对象,了解该肉牛养殖场饲草料供需情况,因地制宜提供解决办法和措施,化解草畜供需矛盾,对稳定发展肉牛业、提高经济效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对南方一些规模化肉牛养殖场提供一定借鉴作用。四川省宜宾市区位优势独特,具有发展肉牛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占地380亩的养殖基地,公司建有3500余亩的优质饲草种植基地,肉牛品种为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养殖以短期育肥为目的,引进1周岁左右的架子牛,平均育肥4个月出栏。2019年肉牛平均存栏量约3500头,引进架子牛平均体重约300kg。2019年共出栏肉牛约9000头,其中西门塔尔牛约7500头,安格斯牛约1500头,出栏平均体重约为600kg。一年该养牛场需鲜草31937.5t,如果换算成干草,一年大约需要15968.75t。饲喂过程中皇竹草、黑麦草、玉米秸秆、稻草可以根据季节产量互相替代,另外,养牛场全年酒糟需求量为5110t。九牛养殖场精饲料主要选用了玉米、豆粕、菜粕、麦麸、预混料、食盐,配比分别为60%、15%、10%、10%、4%、1%,平均1头牛1天喂精料4kg,一年需消耗精料共5110t。养殖场的饲草料供应体系,主要包括自给、项目配合和收购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1)种植皇竹草600亩,亩产20t;黑麦草400亩,亩产8t。全年可提供15200t草料。(2)长宁县种植青贮玉米,2018年收获1.5万亩青贮玉米,总产4万多t。另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带动农户种植牧草5000亩。(3)向酒厂收购酒糟,向农户收购玉米秸秆、牧草用于青贮,精料组分别来自饲料公司和市场。肉牛行业在当地农民增收、调节居民膳食结构等有重要作用,饲草料供应成为制约当地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寻找一种完善、均衡的规模化肉牛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突破饲草料供应局限,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对当地规模化肉牛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肉牛养殖中,应从肉牛场规模、肉牛生理参数、饲料需要量、饲草料供应等对其进行分析,寻找一种良好的规模化肉牛养殖模式以及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以促进规模化肉牛养殖产业发展。

王晶[9](2019)在《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绒毛用羊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农牧民从事的主要产业,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牧民增收,也关系到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绒毛用羊产业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养殖方式粗放、生产效率较低、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规模化比重偏低等诸多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养殖模式的转变,以标准化为核心、以规模化为特征,逐步形成绒毛用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新格局。因此,有必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运行模式及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养殖模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牧户养殖经济效益增长和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本文首先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的标准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进行定性评价和分析;其次,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和散养模式下农牧户的成本收益、单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然后,用模糊数学法和似乎无关方程组模型对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5个环节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牧户养殖规模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的实施路径、典型经验和运行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提高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各项措施,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参考和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是:(1)绒毛用羊各环节标准化程度存在差异,畜禽良种、养殖设施和疾病防控3个环节相对最高,生产管理次之,粪污无害化最低。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有长足发展,小规模散养仍占据绝对优势,规模化程度区域差异明显。(2)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总收益、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均显着高于散养户,各投入产出指标及构成比例地区差异显着;标准化规模养殖户的单要素生产率显着高于散养户;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技术效率显着高于散养户,配置效率显着低于散养户,提升产出水平和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都较大。(3)经济要素、技术要素、政策要素和个人家庭特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均有重要影响。养羊收入比重、固定资产比重有显着正向影响。人工授精、选址和棚圈设计、饲养管理、饲料配制、机械剪毛分级打包、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及污水处理7项养殖技术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8项政策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影响,种公羊补贴、能繁母羊补贴、人工授精补贴、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奖励、禁牧补助和贴息贷款7项政策有正向影响,草畜平衡奖励有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养殖时长、劳动力人数、加入合作组织4项因素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年龄有显着负向影响。经济、政策、环境和个人家庭特征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均有显着影响,养殖收益、受教育程度和加入合作组织有正向影响,禁牧政策、草场面积和养殖时长有负向影响。(4)“家庭草库伦”、“种羊场+农牧户”、“生产基地+农牧户”、“委托管理式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草畜联营合作社”和“公司+合作社+农牧户”7种模式运行机制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构成、覆盖范围、资源供给、环境约束、协作程度和运行效果6方面。(5)农牧户对相关扶持政策的认知度、需求度、获取程度、满意度等各有差异,扶持政策较少且缺乏系统性,部分政策存在范围小、标准低、效果不显着等问题。

阿依肯·叶留拜,阿不力克木·托合提[10](2018)在《浅谈伊犁州直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文中介绍了伊犁州直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了畜牧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二、浅谈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饲草生产在草原畜牧业中占基础地位
    1.1 牧草在草原生态中的作用
    1.2 草原牧草影响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饲草生产机械化在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 草原畜牧业发展对机械化技术的要求
    2.2 饲草生产机械化是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
    2.3 饲草生产机械化技术对双增双提有显着作用
3 大力推广饲草生产机械化
    3.1 推进饲草生产机械化的产品应用
    3.2 饲草生产机械化要因地制宜
4 总结

(2)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发展历程与优势
    (一)科尔沁左翼后旗概况
        1.自然概况
        2.人文概况
        3.经济概况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概况
        1.黄牛养殖规模
        2.黄牛养殖品种
        3.黄牛养殖区域分布
        4.黄牛养殖的地位作用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历程
        1.传统品种的畜牧养殖阶段
        2.传统品种的改良养殖阶段
        3.黄牛改良品种的认可度
    (四)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取得的成就
        1.打造了“科尔沁牛”品牌
        2.探索出了新模式
        3.壮大了养殖规模
        4.推动了经济发展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发展黄牛养殖业的优势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
    (一)传统畜牧模式
        1.传统畜牧模式的演变
        2.传统畜牧模式的特点
        3.传统畜牧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二)小规模养殖模式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内涵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特点
        3.小规模养殖模式的优势
    (三)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原因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四)小规模养殖模式与传统畜牧模式的对比及推广价值
四、巴彦毛都苏木黄牛养殖实地调查
    (一)研究区基本概况
        1.研究区域的概况与研究点的选择
        2.研究区牧户的基本情况
        3.研究区黄牛养殖的发展情况
    (二)研究区黄牛养殖规模及养殖模式选择
        1.研究区的黄牛头数及结构分布
        2.研究区黄牛养殖模式的选择
    (三)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
        1.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成本
        2.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收入
        3.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四)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生态效应
        1.传统畜牧模式的生态效应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层面存在的问题
        1.养殖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养殖户的资金投入能力弱,得到的政府补贴政策少
        3.养殖户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弱,整体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4.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起的饲草料不足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对养殖户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
        2.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
        3.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
六、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养殖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1.完善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
        2.政府要加大对养殖户的资金帮扶,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
        3.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
        4.推广适度规模的黄牛养殖,不盲目追求“规模化”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的对策建议
        1.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
        2.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3.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提高畜牧业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科左后旗养牛业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饲草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
二、推广普及饲草生产机械化技术

(4)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关于效率的研究进展
        1.2.2 关于草牧业生产中效率问题的研究进展
        1.2.3 文献述评
    1.3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研究区概况
    1.6 论文结构
    1.7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草牧业
        2.1.2 效率
    2.2 效率测度的理论依据
        2.2.1 效率的相关理论
        2.2.2 效率评价的相关理论
        2.2.3 效率与技术进步
    2.3 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问题
        2.3.1 要素生产效率
        2.3.2 产业生产效率
        2.3.3 全要素生产率
    2.4 不同理论下的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
        2.4.1 经济增长理论与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
        2.4.2 技术溢出理论与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收敛性
        2.4.3 一般均衡理论与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经济溢出效应
    2.5 本论文研究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草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草地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
        3.1.1 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
        3.1.2 草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3.1.3 草地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3.2 草地生态系统供给能力分析
        3.2.1 生态供给能力分析
        3.2.2 生产供给能力分析
    3.3 市场消费需求变化分析
    3.4 基于供给-需求关系的草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旗县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
    4.1 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
        4.1.1 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4.1.2 Malmquist指数
        4.1.3 收敛性分析
        4.1.4 Tobit回归模型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各旗县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
        4.3.1 各旗县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
        4.3.2 各旗县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动态变化
        4.3.3 各旗县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变动及收敛性分析
    4.4 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稳健性检验
        4.4.2 相关性检验
        4.4.3 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牧民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
    5.1 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
        5.1.1 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5.1.2 FAO Penman-Monteith模型
        5.1.3 Tobit回归模型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来源
    5.3 牧民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5.3.1 模型估计与参数检验
        5.3.2 牧民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5.4 极端干旱与牧民适应性措施
        5.4.1 极端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5.4.2 牧民应对极端干旱的适应性措施
    5.5 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5.5.2 异方差检验
        5.5.3 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牧场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
    6.1 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
        6.1.1 草牧业系统中的能量与能值分析
        6.1.2 能值计算方法
        6.1.3 能值评价标准
    6.2 案例区选取与介绍
        6.2.1 草牧业生态工程试验区
        6.2.2 特泥河牧场
        6.2.3 谢尔塔拉牧场
    6.3 草牧业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
        6.3.1 草牧业系统能量图
        6.3.2 草牧业系统的能值投入结构
        6.3.3 草牧业系统的能值产出结构
    6.4 草牧业系统的能值效率分析
        6.4.1 净能值产出率
        6.4.2 环境负载率
        6.4.3 可持续发展指数
    6.5 以人工饲草为支撑的新型草牧业生产模式的优势分析
        6.5.1 保障饲草供给,缓解生态压力
        6.5.2 优化饲草质量,提高畜产品竞争力
        6.5.3 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草牧业生产的效率水平
    6.6 本章小结
7 草牧业生产的效率变动对农业部门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
    7.1 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
        7.1.1 一般均衡模型原理
        7.1.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7.1.3 Orani-G模型
    7.2 数据库构建
        7.2.1 数据库基本结构
        7.2.2 数据库构建及数据来源
    7.3 效率变动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
        7.3.1 方案设定
        7.3.2 效率变动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大草牧业科研投入,提升草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8.2.2 完善灾害预警应对手段,提高适应性管理水平
        8.2.3 转变草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地生态置换
        8.2.4 优化草牧业经营模式,改变草地放牧依赖
        8.2.5 划定草地资源与生态保护红线,恢复草地生态功能
        8.2.6 加大草地生态补偿投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8.2.7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2.8 构建草牧业产业体系,推动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行为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0 研究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计量分析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
        2.1.2 草原畜牧业发展研究
        2.1.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牲畜养殖影响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经济学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及畜牧生产概况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情况
        3.2.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内容
        3.2.2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标准
        3.2.3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成效
    3.3 呼伦贝尔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
        3.3.1 牧业产值与增加值
        3.3.2 牲畜数量与畜产品产量
    3.4 本章小结
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行为的影响
    4.1 理论框架
    4.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规模的影响
        4.2.1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模型选取与构建
        4.2.3 实证估计结果与相关分析
    4.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方式的影响
    4.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结构的影响
    4.5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投资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效率的影响
    5.1 理论框架
    5.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背景下牧户养殖效率变化
        5.2.1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模型选取与构建
        5.2.3 实证估计结果与相关分析
        5.2.4 效率测算与描述性统计
    5.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效率的影响
        5.3.1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模型选取与构建
        5.3.3 实证估计结果与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有利于呼伦贝尔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6.1.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改变牧户养殖行为
        6.1.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牧户养殖效率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牧区畜牧养殖发展配套政策支持
        6.2.2 引导牧户合理投资畜牧养殖
        6.2.3 完善草牧场流转体系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介绍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牧草和牧草产业
        2.1.2 牧草生产者
        2.1.3 生产行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2.1 舒尔茨的农户行为理论
        2.2.2 恰亚诺夫的农户行为理论
        2.2.3 风险规避型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3.1 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理论分析
        2.3.2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中国牧草产业的历史演进与现实约束
    3.1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政策变迁
        3.1.1 萌芽时期(1949-2007年)
        3.1.2 成长时期(2008-2014年)
        3.1.3 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至今)
    3.2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成就
        3.2.1 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3.2.2 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产业基础逐步夯实
        3.2.3 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多种经营模式涌现
        3.2.4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种养积极性得到提升
        3.2.5 已经成长为一个日益重要且不断壮大的农业产业
    3.3 中国牧草产业面临的现实约束
        3.3.1 传统种养观念改变困难,牧草产业发展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可
        3.3.2 产业科技力量储备不足,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3.3.3 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发力不够精准
        3.3.4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3.3.5 空间布局尚需优化,草畜结合力度仍待加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牧草产业和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4.1.1 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4.1.2 空间自相关的度量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贡献系数的新定义
        4.2.4 结果分析
    4.3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1 全局Moran's I指数
        4.3.2 局部Moran's I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牧草与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比较研究
    5.1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2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成本收益比较
        5.2.1 收益项目比较
        5.2.2 成本项目比较
    5.3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生产效率比较
        5.3.1 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3.2 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牧草种植者生产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 样本来源及基本特征
        6.1.1 样本点的分布
        6.1.2 样本户的基本特征
    6.2 样本户牧草种植基本情况
        6.2.1 样本户牧草种植年数和经营类型
        6.2.2 样本户牧草种植种类及地区分布
        6.2.3 样本户牧草种植生产投入情况
    6.3 样本户牧草生产行为特征
        6.3.1 不同样本群体生产决策行为
        6.3.2 不同样本群体组织化行为
        6.3.3 不同样本群体技术选择行为
        6.3.4 不同样本群体风险规避行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
    7.1 理论分析与数据说明
        7.1.1 理论分析
        7.1.2 数据说明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
        7.3.2 稳健性检验
    7.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8.1 理论分析与变量选择
        8.1.1 理论分析
        8.1.2 变量选择
    8.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说明
    8.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8.3.1 回归结果与分析
        8.3.2 稳健性检验
    8.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
        9.1.2 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
        9.1.3 527户问卷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不同类型种草户样本行为差异较大
        9.1.4 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
        9.1.5 除风险规避行为外的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9.1.6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
        9.1.7 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
    9.2 对策建议
        9.2.1 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
        9.2.2 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
        9.2.3 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9.2.4 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9.2.5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精准发力,推进牧草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9.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人畜争粮矛盾下饲草料基地建设对农牧民养殖效益的影响 ——以新疆新源县喀拉布拉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
        1.2.1 关于饲草料基地建设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草原地区发展养殖业的研究现状
    1.3 相关支持理论
        1.3.1 物质循环理论
        1.3.2 资源价值理论
        1.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方法
        1.4.2 田野调查法
        1.4.3 系统分析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喀拉布拉镇发展养殖业的基本条件及现状
    2.1 喀拉布拉镇发展养殖业的基本条件分析
        2.1.1 人文条件
        2.1.2 自然条件
    2.2 喀拉布拉镇养殖业发展现状
        2.2.1 牲畜养殖情况
        2.2.2 饲草料收储情况
    2.3 农牧户在收储加工利用饲草过程中存在问题
        2.3.1 饲草成本大
        2.3.2 收储的饲草料种类单一且营养价值低
        2.3.3 收储场所安全隐患大
        2.3.4 收储过程中劳动强度大且卫生条件差
        2.3.5 运输距离远
第三章 解决养殖业发展的办法——建立稳定人工饲草料地
    3.1 喀拉布拉镇人工饲草料基地发展现状
        3.1.1 喀拉布拉镇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发展历程
        3.1.2 喀拉布拉镇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发展现状
    3.2 强化喀拉布拉镇饲草料供应的可能性分析
        3.2.1 政府可以对政策和资金投入作出改善
        3.2.2 人工草饲料基地的建设可以改善牧草种植优势不足的问题
        3.2.3 饲草料种植器械化水平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3.2.4 饲草料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但存在较多问题
        3.2.5 养殖业服务机制创新正在形成
    3.3 喀拉布拉镇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影响因素
        3.3.1 主要因素
        3.3.2 其他因素
    3.4 喀拉布拉镇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3.4.1 变量选取与解释
        3.4.2 数据来源
        3.4.3 分析过程与结果
第四章 喀拉布拉镇养殖户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4.1 养殖户养殖成本分析
        4.1.1 饲草料成本
        4.1.2 放牧管理费
        4.1.3 圈养管理费
        4.1.4 养殖损失费
    4.2 影响养殖经济效益的原因分析
        4.2.1 收储的饲草料营养价值低,母畜的繁殖率低
        4.2.2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生产母畜的配种时间
        4.2.3 疫病控制不及时
        4.2.4 生产管理不科学、不合理
        4.2.5 饲草料供应不足
第五章 解决喀拉布拉镇养殖户养殖经济效益的对策
    5.1 饲草料基地建设
        5.1.1 建设资金多渠道筹措
        5.1.2 保持饲草料基地建设良好发展
        5.1.3 加快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
        5.1.4 优化饲草料种植结构
        5.1.5 提高农牧民的受教育程度
        5.1.6 加强政府对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协调
    5.2 饲草料收储计划
    5.3 饲草料配送销售计划
    5.4 预期效果
        5.4.1 经济效益
        5.4.2 社会效益
        5.4.3 生态效益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1.1 中国肉牛产业在世界肉牛生产中地位
        1.1.2 中国肉牛产业在中国畜牧业中地位
        1.1.3 中国牛肉消费现状
        1.1.4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5 我国发展肉牛产业的意义
    1.2 我国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1.2.1 规模化肉牛养殖
        1.2.2 国外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1.2.3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1.2.4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1.3 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
        1.3.1 国外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1.3.1.1 澳大利亚饲草料供应现状
        1.3.1.2 新西兰饲草料供应现状
        1.3.1.3 美国饲草料供应现状
        1.3.2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1.3.3 我国西南地区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第2章 引言
    2.1 选题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3.1 文献查阅
        2.3.2 实地调查相关材料
        2.3.3 横向比较进行分析
        2.3.4 技术路线图
        2.3.5 数据来源
第3章 九牛肉牛养殖场情况
    3.1 养殖场基本情况
        3.1.1 养殖场概况
        3.1.2 养殖规模与牛群结构
    3.2 饲草料需求情况
    3.3 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
        3.3.1 已有的饲草料供应体系
        3.3.2 饲草料供应缺陷
第4章 饲草料均衡供应
    4.1 粗饲料的均衡供应
        4.1.1 干草
        4.1.2 农作物秸秆
        4.1.3 青贮
    4.2 精饲料的均衡供应
    4.3 日粮的均衡供应
        4.3.1 青贮饲料类型的日粮配方
        4.3.2 酒糟类型的日粮配方
        4.3.3 氨化稻草类型的日粮配方
第5章 讨论
    5.1 饲草料运输
    5.2 饲草料储备
        5.2.1 现阶段困境
        5.2.2 秸秆收储
        5.2.3 广泛开展青干草调制
        5.2.4 继续加强饲草储备库建设、优化饲草储备方式
    5.3 饲草料机械化问题
        5.3.1 加强机械化程度
        5.3.2 加强机械化、规模化
        5.3.3 加强机械化生产
    5.4 产业扶持问题
        5.4.1 优化饲草料产业结构和布局
        5.4.2 扶持优秀企业
        5.4.3 增加补贴力度
        5.4.4 提高饲草料生产的保障
        5.4.5 加强领导
    5.5 草畜配合问题
        5.5.1 多种饲草料综合利用
        5.5.2 草畜结合,畜牧发展带动饲草发展
        5.5.3 草畜联动
    5.6 技术服务问题
        5.6.1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5.6.2 建立饲草料科技支撑及信息服务体系
    5.7 生产技术问题
        5.7.1 种子的生产难题
        5.7.2 生产加工技术
        5.7.3 提高饲草加工技术,提高饲草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5.8 建设绿色安全的草料供应体系
        5.8.1 大力开发利用优势酒糟资源
        5.8.2 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农作物副产物
        5.8.3 大力发展人工种草
        5.8.4 发展牛羊专用饲料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
    2.2 规模经济理论
    2.3 标准化理论
    2.4 农户行为理论
第三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启示
    3.2 与绒毛用羊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标准
    3.3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标准化程度分析
    3.4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程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4.1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2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单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4.3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经济效率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1 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2 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分析
    6.1 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
    6.2 不同运行模式特点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评价
    7.1 现有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
    7.2 农牧户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7.3 畜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10)浅谈伊犁州直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伊犁州直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伊犁州直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
    1.2 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情况
    1.3 畜牧业机械化作业量情况
    1.4 伊犁州直畜牧业发展布局和亮点
        1.4.1 畜牧业设施养殖机械化发展情况
        1.4.2 农区畜牧养殖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1.4.3 建设推进机械化养殖示范场 (户)
2 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畜牧业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2.2 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 发展畜牧机械化的建议
    3.1 统一思想, 促进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3.2 以科技为导向促进畜牧机械化的发展
    3.3 优化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结构, 增加示范区建设数量
    3.4 促进畜牧机械社会化服务发展
    3.5 重点发展牧草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
    3.6 加大畜牧生产机械化的投入力度
    3.7 提高养殖小区的规模化与机械化程度

四、浅谈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J]. 董耀刚. 现代商贸工业, 2021(21)
  • [2]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D]. 亢智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研究[J]. 杨晓华,孟根其木格. 新农业, 2020(18)
  • [4]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为例[D]. 赵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行为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为例[D]. 韩亚琼.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D]. 高海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7]人畜争粮矛盾下饲草料基地建设对农牧民养殖效益的影响 ——以新疆新源县喀拉布拉镇为例[D]. 单国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D]. 李若灵. 西南大学, 2020(01)
  • [9]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D]. 王晶.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10]浅谈伊犁州直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建议[J]. 阿依肯·叶留拜,阿不力克木·托合提. 新疆农机化, 2018(03)

标签:;  ;  ;  ;  

浅谈牧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