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组在佳禾早占与特丰占构建的F11代群体中发现一株矮秆多蘖突变体(XMD),经多代自交纯合获得稳定株系。该矮秆多蘖突变体表现为:矮秆,仅40-50cm;纤细多蘖,多达100多个分蘖;叶片形态细窄;谷粒为长粒型,结实正常。本实验利用GLD1(本研究组的一个高秆种质材料)、广场13(GC13)分别与XMD进行杂交,构建了2个F2群体:GLD1/XMD群体、GC13/XMD群体。对上述群体的表型(株高、分蘖数、穗长、倒一节长、倒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和倒五节长)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株高性状等发生典型的孟德尔式分离,分离比例为3:1,矮秆突变体XMD受一对隐性矮秆基因控制;XMD植株的穗长和各伸长节间都有相应的缩短。对上述两个分离群体分别进行了株高和分蘖数的相关性分析,获得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和-0.709**(**代表P=0.01水平显著)。株高与分蘖数呈极显著密切负相关,表明矮化与多蘖两基因紧密连锁或是同一基因。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通过BSA(bulk sergeant analysis)法构建遗传连锁群。利用在GLD1/XMD群体的基因池间表现出多态性的8个标记构建了一个连锁群,包括8个SSR标记位点,覆盖水稻基因组22.2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2.8cM;利用在GC13/XMD群体的基因池间表现出多态性的8个标记构建了另一个连锁群,其中包括7个SSR标记位点,覆盖水稻基因组73.4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0.5cM。采用MCIM(mixed-model 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作图法对两个F2分离群体的株高、分蘖数性状进行QTL分析,每个群体均得到一个株高QTL和一个分蘖数QTL。GLD1/XMD群体定位到的株高QTL(qPH-1-1)位于SSR标记RM302和RM128之间,与RM128的遗传距离为0.2cM,与RM302的遗传距离为4.0cM,加性贡献率和显性贡献率分别为74.99%和20.70%,总贡献率接近100%;定位到的分蘖数QTL(qTN-1-1)位于SSR标记RM302和RM128之间,与RM128的遗传距离为1.2cM,与RM302的遗传距离为3.0cM,加性贡献率和显性贡献率分别为52.31%和24.41%,总贡献率接近77%。GC13/XMD群体定位到的株高QTL(qPH-1-2)位于SSR标记RM212和RM128之间,与RM128的遗传距离为1.8cM,与RM212的遗传距离为2.0cM,加性贡献率和显性贡献率分别为45.96%和13.72%,总贡献率接近60%;定位到的分蘖数QTL(qTN-1-2)位于SSR标记RM128和RM246之间,与RM128的遗传距离为1.0cM,与RM246的遗传距离为8.1cM,加性贡献率和显性贡献率分别为30.07%和13.83%,总贡献率接近45%。从上述的QTL定位结果及表型分析可以看出:两个F2群体的株高、分蘖数性状都属于典型的质量性状,两性状的QTL定位在一个非常接近的区域内,而且表型分析时已发现两者呈极显著密切负相关,说明本研究中矮秆突变体XMD的矮杆性状和多蘖性状很可能受同一隐性矮秆基因控制,暂命名为xmd。通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证明xmd是一个新的矮秆基因。本研究对xmd进行初步的遗传学分析及定位,为进一步进行xmd的精细定位、图位克隆以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这对今后的水稻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