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旋转平台表面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用于膝内翻骨性关节炎治疗的临床观察

可旋转平台表面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用于膝内翻骨性关节炎治疗的临床观察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膝内翻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行关节置换时内翻畸形的矫正方法,以及旋转平台表面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在治疗中的应用优势和术后短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自2008年10月~2011年4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应用Link Gemini MKⅡ旋转半月板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对52例(60膝)伴内翻畸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表面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根据膝内翻的类型及构成因素进行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相应的精确截骨来恢复膝关节静态骨性对线,同时准确的置入假体。患者均为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未置换髌骨。其中男15例,女37例;年龄45~79岁,平均62岁。对膝关节置换的临床评定参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the hospital for specialsurgery,HSS)评分系统、Feller髌骨评分标准,调查患者关节置换术前、术后一个月、术后半年的膝关节HSS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前痛评分、关节活动度的改善、髌骨评分及不同时段X线下股胫角的比较来评价TKA术后疗效。并观察假体的位置、股骨和胫骨组件周围的放射透光线,判断是否有假体松动征象。统计学方法应用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和分阶段随访的评分进行比较,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2例(60膝)患者均得到不同时段的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6个月。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和明显关节内血肿。①疗效: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影像学显示无松动、半脱位或脱位征象。②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详见附表1)、髌骨功能评分注1、膝前痛评分注1、膝关节活动度注1、髌骨评分(详见附表2)均较术前显著增加,HSS评分由术前的(37.8±13.4)分进步为末次随访时的(88.4±5.2)分;髌骨功能评分由(6.1±1.7)分进步到(9.2±0.5)分;膝前痛评分由(7.4±2.3)分进步为(11.2±2.7)分,膝关节活动范围评分也由(10.5±2.4)进步到(12.8±1.2);髌骨评分由(15.8±3.3)分进步到末次随访的(25.3±3.2)分,股胫角FTA由(188.3±3.1)纠正到(174.2±1.5)。结果显示患者术后一个月、术后半年的HSS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前痛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评分、髌骨评分及FTA较术前均有很大程度改善,并通过配对t检验分别同术前评分比较得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在治疗膝内翻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旋转平台表面型人工膝关节可提供足够的关节接触面积、一定自由度的旋转聚乙烯内衬能有效的减少了术后膝前痛及假体之间的聚乙烯磨损。同时术前明确膝内翻的类型及构成因素,术中采取针对性操作进行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使膝内翻畸形获得良好的矫正,恢复正常膝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特点。

论文目录

  •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表现
  • 3 表面膝关节假体的适应症
  • 4 假体介绍
  • 5 手术方法
  • 6 术后处理
  • 7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定
  • 8 主要观察指标
  • 结果
  • 讨论
  • 1 膝关节的基本生物力学特性
  • 2 膝内翻改变了正常的关节力学分布
  • 2.1 内翻膝的运动力学分析
  • 2.2 膝内翻的分型、病因
  • 3 软组织的松解与平衡是膝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
  • 4 精确的截骨方向决定了膝关节的运动轨迹
  • 4.1 胫骨截骨
  • 4.2 股骨截骨
  • 5 正确的假体旋转置入
  • 6 PCL 保留型假体的运动学研究
  • 7 旋转平台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优势
  • 7.1 旋转平台假体的运动分析
  • 7.2 旋转平台设计可明显减少假体间的聚乙烯磨损
  • 8 膝内翻骨缺损的治疗
  • 9 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
  • 9.1 髌周的血管解剖
  • 9.2 病人一般情况
  • 9.3 局部因素
  • 9.4 手术技术
  • 9.5 术后因素
  • 10 膝前痛与髌骨置换
  • 11 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可旋转平台表面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用于膝内翻骨性关节炎治疗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