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氟碳部分液体通气对兔急性肺损伤治疗的实验研究

高氟碳部分液体通气对兔急性肺损伤治疗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目前的研究表明急性肺损伤(ALI)是由各种复杂多变的因素而诱发的以肺泡水肿,通透性增高,炎症细胞浸润,肺透明膜形成,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特征的严重的低氧血症。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ALI的发生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白介素-1β(IL-1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两种促炎因子,研究报道其可作为ALI发展中的早期监测指标。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报道高氟碳部分液体通气已成为治疗ALI的新手段。有报道高氟碳联合高频振荡部分液体通气可明显减轻肺部的炎症反应,改善气体交换,减轻液体渗漏,从而减轻肺损伤。本实验以兔复制ALI模型,研究高氟碳部分液体通气对ALI呼吸功能及IL-1β和VEGF的影响。目的探索高氟碳化合物(PFC)联合高频振荡部分液体通气对兔急性肺损伤(ALI)以及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以改制的高压锅盛水加热为蒸汽发生源,当锅内蒸汽达到压力0.125kgf/cm2,温度107℃时,反复预热管道后将蒸汽与气管导管相连,按下自动记时器,向肺内释放蒸汽2秒,当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后认为模型制作成功。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100g~2750g,雌雄兼具)行蒸汽吸入制成ALI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常频通气(CMV)组:行SLE5000高频振荡、常频呼吸机进行常规机械通气,通气方式为完全控制呼吸,参数设置为:(潮气量12ml/kg,呼吸频率30次/分,吸/呼比(I/E) 1∶1,吸入氧浓度(FiO2 60%)。高频振荡通气(HFOV)组:ALI模型制作同前,通气模式转为HFOV,参数设置为:频率(f)10 Hz ,平均气道压(MAP)较ALI通气时升高4cm H2O(1 cmH2O = 0.098 kPa),振幅(ΔP) 30cm H2O,I/E 1∶1,FiO2 60%。高频振荡通气联合PFC(HFOV + PFC)组:参数设置同HFOV组,经气管插管导管以6ml/Kg注入PFC,注入过程中随时改变动物体位使液体分布均匀。每种通气模式均持续120min,分别在30、60和120min采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每组均持续通气120min,分别测定损伤前基础值、损伤时及通气后30min、60min、120 min时血气分析,通气结束后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清中IL-1β和VEGF的含量,留取病理切片观察肺损伤病理改变。结果1.伤后各组动物PaO2均降至60mm Hg以下,与伤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三组的PaO2在通气治疗30min后均有上升,但HFOV+PFC组的PaO2在通气30min、60min、120min均高于CMV组(P<0.05);HFOV+PFC与HFOV组比较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氧合和通气。3. HFOV+PFC组的血清和BALF中IL-1β及VEGF的浓度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而HFOV组虽较CMV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HFOV+PFC组的损伤程度较HFOV、CMV组明显减轻。结论1.与其它二种通气模式相比,HFOV联合PFC部分液体通气能迅速提高急性肺损伤的氧合水平,减少肺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及水肿液的渗出,减轻肺损伤。2.促炎因子IL-1β及VEGF水平在CMV和HFOV通气时显著增加,其可能是导致肺损伤加重的机制之一,而PFC联合HFOV部分液体通气时IL-1β及VEGF的水平明显下降,PFC可能对减轻肺损伤起了一定的作用。3.因本实验采用小剂量PFC,随着实验进行时间的延长,PFC会挥发,因此监测PFC在肺内的容量分布情况及其运用追加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血气指标的变化
  • 3.2 血清及 BALF 中 IL-1 的变化
  • 3.3 血清及 BALF 中 VEGF 的变化
  • 3.4 肺脏病理组织学的变化
  • 第4章 讨论
  • 4.1 不同通气方式对急性肺损伤血气指标的影响
  • 4.2 不同通气方式对急性肺损伤时炎性因子的影响
  • 4.3 不同通气方式对肺组织学的影响
  • 4.4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乳化氟碳联合川芎嗪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6(02)
    • [2].氟碳黏合剂研究进展[J].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14(04)
    • [3].氟碳醇不再被国外“卡脖子”[J]. 江苏氯碱 2011(04)
    • [4].氟碳喷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案例分析[J]. 电镀与精饰 2013(02)
    • [5].氟表面活性剂和氟聚合物(Ⅺ)——全氟碳流体[J]. 日用化学工业 2016(11)
    • [6].浅析外墙氟碳保温装饰一体板施工技术[J]. 科技与企业 2014(10)
    • [7].氟碳无铵助镀热镀锌镀层组织及耐蚀性能[J]. 金属热处理 2011(05)
    • [8].建筑外墙氟碳保温装饰一体板的施工技术[J]. 建设科技 2015(19)
    • [9].“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氟碳醇及其深加工产品开发”重点项目通过验收[J]. 江苏科技信息 2011(07)
    • [10].水性氟碳应用介绍[J]. 涂层与防护 2018(01)
    • [11].全氟碳纳米粒载体靶向诊断治疗的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2(06)
    • [12].EPA全面禁用氢氯氟碳[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05)
    • [13].6063铝合金型材氟碳粉末喷涂方法及工艺[J]. 有色金属加工 2016(04)
    • [14].氟碳乳剂的制备及其对机体供氧能力研究[J]. 中国材料进展 2016(06)
    • [15].溶剂法回收PVDF氟碳油漆废渣技术研究[J]. 现代化工 2015(06)
    • [16].靶基距对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氟碳膜的结构与性能影响[J]. 功能材料 2011(05)
    • [17].氟碳反光波形梁钢护栏板在道路交通安全上的应用探讨[J]. 西南公路 2016(02)
    • [18].氟化碳材料氟碳比的红外谱分析[J]. 材料保护 2013(S2)
    • [19].氟碳外墙面漆覆涂剥离现象的案例分析[J].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14(04)
    • [20].水性氟碳外墙涂料的性能研究[J].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20(02)
    • [21].氟碳-聚酯复合型超耐候粉末涂料的研制[J].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6(04)
    • [22].集成吊顶新贵——氟碳板[J]. 中国住宅设施 2013(Z5)
    • [23].水性氟碳铝粉漆施工工艺和配套体系的研究[J]. 上海涂料 2012(01)
    • [24].一种氟碳外墙涂料的研制[J]. 电镀与涂饰 2009(04)
    • [25].氟碳铈精矿钙化转型渣酸浸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 [26].液态氟碳相变的研究进展[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06)
    • [27].常温氟碳喷涂在钢结构防火涂料装饰上的应用[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02)
    • [28].氟碳中性施胶剂的结构表征及应用[J]. 造纸化学品 2009(04)
    • [29].磁控溅射法在涤纶织物上制备氟碳薄膜[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8(02)
    • [30].氟碳铈稀土矿焙烧工艺的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17)

    标签:;  ;  ;  

    高氟碳部分液体通气对兔急性肺损伤治疗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