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在饶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层序地层学在饶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题目: 层序地层学在饶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球化学

作者: 邓述全

导师: 彭平安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高频层序,层序地层模式,油气聚集,隐蔽圈闭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饶阳凹陷位于中国东部的冀中坳陷中部,属于典型的内陆断陷盆地,是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但绝大部分具备勘探开发条件的构造油气藏已被发现并投入开发,而且以构造油藏为主的石油储(产)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隐蔽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主要对象。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的相关文献,从不同学派的观点、理论和分析方法入手,结合研究区的特点,开展了饶阳凹陷层序地层学的应用研究,提高了隐蔽油气藏的预测精度,完善了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方法,主要获得了如下成果与认识: 1、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根据地震特性、区域构造运动、沉积演化旋回,综合大量的钻(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阐明了层序界面的基本特征,识别了各级层序界面,划分了各级层序地层单元,建立了区域层序地层格架。 2、通过对层序界面结构的精细分析,结合以往对该地区的地质认识,重新研究了区域地质结构、地层发育特征及油藏特征。 3、运用钻测井、岩芯和地震等资料,在等时地层格架中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通过对沉积微相的研究,阐明了凹陷内砂体的分布特征,深化了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研究。 4、以沙三中段为重点,开展了高频层序地层研究,探讨了含油高频层序中储集砂体的分布规律,并对研究区储集砂岩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5、探讨了区域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指出了本区有效的烃源岩、含油储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位置,并明确提出了水进体系域控源、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控储、层序界面控藏的油气成藏的认识。 6、预测了研究区隐蔽圈闭的分布规律,并指出了隐蔽圈闭分布的有利地区,利用多种信息和手段,优选出6个隐蔽圈闭为下部的勘探目标。 以建立地层等时格架为基础,以沉积体系、岩相特征和砂体分布为主线的研究已成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并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以层序地层学应用研究为基础,对饶阳凹陷的隐蔽性油气藏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认识和地质效果,为中国东部类似地区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研究区勘探现状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

一、概念萌芽阶段

二、孕育阶段

三、理论系统化阶段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学派

一、海外研究学派

二、国内研究学派

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二、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一、四个基本变量

二、层序

三、体系域

第二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

一、高频基准面旋回的概念

二、高频层序的理论基础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

第三节 层序识别方法

一、古生物标志法

二、地震层序格架建立方法

三、高分辨率钻(测)井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方法

四、地震层序格架与钻(测)井层序格架对比方法

第四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

第一节 区域地质结构及地层发育特征

一、区域地质结构

二、地层发育特征

第二节 凹陷的形成与演化

一、凹陷的形成

二、下第三纪凹陷的演化

第三节 油藏特征

一、上第三系油藏

二、下第三系油藏

三、潜山油藏

第五章 层序地层学方法应用研究

第一节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一、层序界面的识别

二、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

三、层序划分与对比

第二节 基于层序划分的沉积相特征分析

一、地震相的划分

二、地震相的分布规律

三、沉积相特征

四、沉积演化与沉积相分析

第三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一、体系域特征

二、沙三中各体系域沉积微相特征分析

三、沙三中段各体系域沉积亚相—微相展布规律

四、储盖关系分析

第六章 隐蔽性油气藏预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烃源岩预测与评价

一、沙三段烃源岩预测

二、沙一下段烃源岩预测

三、总生烃量大油气资源丰富

第二节 储层预测与评价

一、储层预测

二、储层评价

第三节 生储盖组合预测

一、储层和盖层的分布特征

二、储盖组合规律分析

第四节 隐蔽圈闭预测技术与方法

一、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聚集规律关系

二、高频层序地层模式与隐蔽圈闭预测

三、层序格架中的隐蔽圈闭的类型分析

四、波阻抗反演技术

五、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第七章 隐蔽圈闭评价及效果分析

第一节 南马庄地区隐蔽圈闭目标评价

一、构造背景

二、不同层系的油藏类型及分布特点

三、有利岩性、地层圈闭落实及评价

第二节 马西洼槽隐蔽圈闭目标评价

一、构造背景

二、沉积及砂体特征

三、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分析

四、砂体的分布与油气的分布关系

五、生储盖组合分析

六、有利圈闭落实及评价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发布时间: 2006-09-01

参考文献

  • [1].阿克库勒凸起古生界和三叠系碎屑岩系层序地层学与储层特征研究[D]. 王明艳.中南大学2005
  • [2].吐哈盆地葡萄沟地区层序地层学研究与有利岩性圈闭预测[D]. 史淑玲.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3].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研究[D]. 梁积伟.西北大学2007
  • [4].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相研究[D]. 刘辰生.中南大学2006
  • [5].大巴山侏罗纪前陆层序地层学研究[D]. 刘刚.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
  • [6].伊通地堑古近系层序地层学分析及重点区岩性地层圈闭分布规律[D]. 徐翔军.吉林大学2007
  • [7].滇东北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紫松阶下部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演化研究[D]. 孙琦森.昆明理工大学2016
  • [8].歧口凹陷深层沙三段地震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研究[D]. 牟智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 [9].岔路河断陷始新统层序、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 宋效文.东北石油大学2012
  • [10].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 魏红红.西北大学2002

相关论文

  • [1].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D]. 崔树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惠民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研究中的应用[D]. 张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3].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D]. 吕锡敏.西北大学2005
  • [4].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D]. 崔周旗.西北大学2005
  • [5].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典型沉积的储层分布、隐蔽油气藏形成规律[D]. 陶宗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6].松辽盆地坡折带研究及岩性油气藏预测[D]. 王建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7].坳陷湖盆缓坡层序地层学研究与岩性地层圈闭有利区带预测[D]. 黄兴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8].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模式研究[D]. 宋荣彩.成都理工大学2006
  • [9].饶阳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学及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D]. 张锐锋.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
  • [10].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勘探[D]. 金凤鸣.成都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  

层序地层学在饶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