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乳化剂论文-陈明贵,陈登亚,梁洁,金庭浩

稠油乳化剂论文-陈明贵,陈登亚,梁洁,金庭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稠油乳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两亲聚合物,合成,溶液性能,稠油蒸汽吞吐

稠油乳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贵,陈登亚,梁洁,金庭浩[1](2019)在《水溶性两亲聚合物稠油乳化剂的制备及驱油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稠油采收率、避免ASP叁元复合体系在油藏中的色谱分离现象,以丙烯酰胺(AM)、苯乙烯磺酸纳(PSS)、甲基丙烯酸(MAA)、2-丙烯酰胺基十二烷基磺酸钠C_(12)AMPS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含刚性基团的水溶性两亲聚合物稠油降黏剂P(AM-MAA-PS-C_(12)AMPS)。采用红外光谱(FTIR)仪分析了合成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评价了合成聚合物溶液的性能(增黏性、界面活性、耐温耐盐性和热稳定性),并考察了两亲聚合物驱及两亲聚合物驱增效蒸汽驱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合成两亲聚合物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是12×10~4g/mol,热降解温度为223℃。质量浓度1000 mg/L的两亲聚合物溶液与大庆原油间界面张力为0.132 mN/m。由于两亲聚合物中表面活性单体C_(14)AMPS单元含量高,聚合物以分子内缔合为主,合成两亲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其增黏能力不如高分子量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的,质量浓度1500 mg/L的两亲聚合物溶液对水测渗透率330×10~(-3)μm~2填砂管的阻力系数为51.6,残余阻力系数为16.5,具有良好的流度控制能力。在45℃下用渗透率300×10~(-3)μm~2的非均质方岩心模拟大庆条件驱替实验表明,在注入量0.6 PV时,质量浓度1500 mg/L两亲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8.94%)与大庆ASP叁元复合驱的(20.18%)接近,是一种叁元复合驱的有效接替技术。在250℃下将1000×10~(-3)μm~2高温填砂管用于旅大超稠油降黏蒸汽驱吞吐,注入0.2 PV的质量浓度1500 mg/L的两亲聚合物稠油降黏剂闷井5 h再进行蒸汽驱,驱油效率比单纯蒸汽驱的提高了27%,是一种低成本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图11表3参19(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郑存川,石倩萍,薛苗,鲁红升[2](2015)在《CO_2/N_2开关高分子稠油乳化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乳化降粘技术具有降粘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但后期破乳困难及污水处理量大等缺点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CO_2/N_2开关高分子稠油乳化剂具有开关可逆和环境友好等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稠油乳状液后期处理困难的问题。本文选取具有CO_2/N_2开关性能的单体,与丙烯酰胺(AM)共聚合成了高分子稠油乳化剂PDAM。PDAM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g/L,表面张力(γ)为43.3mN/m。通过电导率、Zeta电位及粒径变化表明PDAlM具有良好的开关性能。实验讨论了稠油乳化剂浓度、油水比、温度及无机盐对PDAM降粘性能及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DAM降粘性能好,降粘率达到90%以上,且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好。稠油乳状液在通入CO_2后快速破乳,水中含油和油中含水量分别仅为32.22ppm和11.49%。(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期刊2015-07-17)

陈思桐,刘庆旺,范振忠,王洪斌[3](2015)在《稠油乳化剂APG-12的合成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接苷化法用正十二醇和葡萄糖以对甲苯磺酸和磷酸为二元催化剂合成稠油乳化剂APG-12。探讨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对合成的影响。得出了合成APG-12的最佳反应工艺条件:醇和葡萄糖摩尔比7:1,反应温度为105~125℃,二元催化剂用量1.3%,压力控制在2~4 k Pa。对APG-12界面张力、乳化性能进行了测定和评价,证明了APG-12乳化性能优于LAS和OP-10;其乳化性能在APG-12浓度大于1.5g/L时比较稳定。(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5年06期)

周正[4](2015)在《CO_2/N_2开关型稠油乳化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乳化集输中通常要求乳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集输终点又要求乳液能够快速破乳,这成为了稠油乳化集输中的主要矛盾。CO2开关乳状液由于具有独特的CO2开关响应特性,因此被视为解决上述矛盾的可行手段。以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与亲水性单体丙烯酰胺(AM)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正向开关型乳化剂P(DMAEMA-AM)(乳液能够在通入CO2后迅速破乳)。当单体比例DMAEMA:AM为8:3时,乳化剂的乳化效果最好。采用电导率、Zeta电位和粒径分析表征开关性能:通入C02后,乳化剂水溶液电导率由6.60×10-2mS·cm-1上升至8.70×10-2mS·cm-1, Zeta电位由20.11mv上升到44.07mv,聚合物分子有效粒径由500.20nm降低至107.10nm。P(DMAEMA-AM)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00g/L、γcmc为43.30mN/m。此外,用P(DMAEMA-AM)制备了正向CO2开关稠油乳液并讨论了不同条件下乳液的稳定性:乳化剂浓度≥8.00g/L时乳液稳定性不再显着增加;升温至60℃后乳液脱水率仅为5.20%;乳液抗无机盐性能良好。乳液在通入C02后迅速破乳,水中含油和油中含水分别仅为32.22ppm和11.49%。以DMAEMA与疏水性单体丙烯酸丁酯(BMA)为原料,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一种反向开关型乳化剂P(DMAEMA-BMA)(乳液能够在通入N2排除C02后破乳)。当单体配比为DMAEMA:BMA为8:6时,乳化剂的乳化效果最好。开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溶液电导率由3.40×10-2mS·cm-1上升至5.90×10-2mS·cm-1,溶液Zeta电位的绝对值由47.12mv上升到69.15mv,聚合物分子有效粒径由8.47×103nm降至2.38×103nm。P(DMAEMA-BMA)的CMC为0.30g/L、γcmc为37.30mN/m。此外,用P(DMAEMA-BMA)制备了反向C02开关稠油乳液并讨论了不同条件下乳液的稳定性:乳化剂浓度≥8.00g/L时乳液稳定性不再显着增加;温度≥50℃后乳液稳定性明显变差,50h后的脱水率为24.40%;抗盐性能够达到一般阳离子乳化剂的标准。乳液在通入N2排除CO2后迅速破乳,水中含油和油中含水分别仅为240.82ppm和8.13%。(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5-05-01)

杜世宇,范振忠[5](2014)在《环保型稠油乳化剂十二烷基糖苷的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评价了十二烷基糖苷对稠油的乳化性能及环保性能,十二烷基糖苷与稠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可以达到10-3数量级;乳化力比Span、Tween、AEO、LAS强,且乳状液流动性好;十二烷基糖苷LD50值为9 150 mg/kg,LC50值为68.1 mg/L,没有毒性;十二烷基糖苷聚合度越高,发光菌半有效浓度越大,毒性越低,其对微生物基本没有影响,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14年06期)

高玉生,吴本芳,高晋生,凡江丽[6](2012)在《浊度法用于高凝稠油乳化剂的配方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稀释后下层乳液的浊度随搅拌时间的变化关系,直接表征了乳液的形成和破坏过程,得到了浊度与分散相(油相)体积分数之间的线性关系,阐明了浊度随搅拌时间的变化原因,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解释。采用该方法分别考察了NaOH质量分数和不同乳化剂对高凝稠油乳化效果的影响,并与相分离法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试验结果表明:浊度法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乳液表征方法,可直接用于高凝稠油乳化剂配方的优化。(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唐万丽[7](2011)在《稠油乳化剂APG的合成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单介绍了稠油特点、分类标准以及影响其黏度的因素,研究了具有良好乳化性的APG的合成方法,介绍了每种合成方法的反应机理,并采用直接法(一步法)进行室内合成。讨论了合成过程中,糖源的选择、温度、醇糖摩尔比、催化剂等因素对于合成结果的影响。主要合成具有较好表面活性的C_8-APG、C_(12)-APG、C_(16)-APG,讨论了这叁种烷基糖苷的表面张力与链长及DP值的关系,并讨论了单一的APG在不同浓度下对原油的乳化效果。由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效果不如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的效果,本文继续研究了APG分别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LP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多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的表面张力的变化,以及对原油乳化能力随浓度的变化趋势。并且讨论了复配体系耐温、抗盐的特性,从而满足对不同油田原油乳化的需要。(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1-03-24)

成梅华[8](2008)在《稠油乳化剂的合成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通过叁步法合成了新型稠油乳化剂——非离子-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研究了该表面活性剂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首先利用减压蒸馏切割馏分方法提纯了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GE),然后以壬基酚与EGDGE为原料合成了Gemini中间体,通过红外光谱、色质联机等表征手段确定了EGDGE的沸点为116~119℃/5mmHg和Gemini中间体的结构。考虑温度、催化剂、催化剂用量等对Gemini中间体合成条件的影响,得出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100℃,催化剂为0.25%的KOH+0.25%叁苯基膦复配,反应时间为3~5h,产率为88.2%。然后以Gemini中间体为原料,通过烷氧基化反应,合成了六种不同EO与PO链节数目的非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利用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并通过1H核磁共振测定了EO的数目分别为2.238,3.778,5.338个;PO的数目为2.216,3.846,5.398个。再通过硫酸酯化对非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进行改性,得到了非离子-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稠油乳化剂。用红外光谱仪表征其结构后,对六种稠油乳化剂的溶解性、表面张力、乳化性能、稳定性以及与桩西稠油的界面张力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类型稠油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比传统表面活性剂的低,有较好的耐盐性能,但是其乳化稠油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8-04-01)

马涛,张贵才,孙铭勤,葛际江,汤达祯[9](2007)在《腐植酸钠用作稠油乳化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稠油油藏开采难度大,采用常规乳化用表面活性剂费用高的现状,研究廉价的褐煤腐植酸钠作为稠油乳化剂的可能性。以振动乳化的方式进行乳化,以乳状液不稳定系数为指标,在室内评价了腐植酸钠作为稠油降粘乳化剂的性能。主要考察了腐植酸钠浓度、油水比、温度、矿化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腐植酸钠使用量1%~2%,油水比0.5~1.5,矿化度5000mg/L乳化效果最佳。使用腐植酸钠作为乳化剂,成本低、乳状液破乳简单,适合现场应用。(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07年06期)

张忠良,李萍,张连社,薛兆杰,胡玉辉[10](2002)在《堵水调剖用新型稠油乳化剂的检测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AQD-02稠油乳化剂是由长碳链羧酸与聚醚在加热催化下反应生成的一种酯类表面活性剂,它的HLB值在3~4之间,易于分散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稳定的油包水乳状液。大量的室内研究及试验表明,AQD-02稠油乳化剂是一种乳化能力很强的新型稠油乳化剂,可用于活性稠油及活性稠油—(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02年02期)

稠油乳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具有降粘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但后期破乳困难及污水处理量大等缺点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CO_2/N_2开关高分子稠油乳化剂具有开关可逆和环境友好等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稠油乳状液后期处理困难的问题。本文选取具有CO_2/N_2开关性能的单体,与丙烯酰胺(AM)共聚合成了高分子稠油乳化剂PDAM。PDAM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g/L,表面张力(γ)为43.3mN/m。通过电导率、Zeta电位及粒径变化表明PDAlM具有良好的开关性能。实验讨论了稠油乳化剂浓度、油水比、温度及无机盐对PDAM降粘性能及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DAM降粘性能好,降粘率达到90%以上,且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好。稠油乳状液在通入CO_2后快速破乳,水中含油和油中含水量分别仅为32.22ppm和11.4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稠油乳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陈明贵,陈登亚,梁洁,金庭浩.水溶性两亲聚合物稠油乳化剂的制备及驱油效率[J].油田化学.2019

[2].郑存川,石倩萍,薛苗,鲁红升.CO_2/N_2开关高分子稠油乳化剂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2015

[3].陈思桐,刘庆旺,范振忠,王洪斌.稠油乳化剂APG-12的合成与性能评价[J].当代化工.2015

[4].周正.CO_2/N_2开关型稠油乳化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5].杜世宇,范振忠.环保型稠油乳化剂十二烷基糖苷的性能评价[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4

[6].高玉生,吴本芳,高晋生,凡江丽.浊度法用于高凝稠油乳化剂的配方筛选[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唐万丽.稠油乳化剂APG的合成与性能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1

[8].成梅华.稠油乳化剂的合成及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8

[9].马涛,张贵才,孙铭勤,葛际江,汤达祯.腐植酸钠用作稠油乳化剂的研究[J].钻采工艺.2007

[10].张忠良,李萍,张连社,薛兆杰,胡玉辉.堵水调剖用新型稠油乳化剂的检测及评价[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2

标签:;  ;  ;  ;  

稠油乳化剂论文-陈明贵,陈登亚,梁洁,金庭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