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硅基上实现光电单片集成,能够为微电子器件提供大带宽的光互连,同时为光电子器件提供低廉的制造成本,这使得硅基光电子成为国际上半导体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晶体硅由于间接带隙的能带结构而不适用于制备光学有源器件,因此缺少与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兼容的硅基光源一直是制约硅基光电子发展的首要问题。基于量子限域效应,多种硅纳米结构的发光材料和器件表现出优于体硅材料的发光性能,为硅基光源的探索开辟了道路。本文主要针对两类硅纳米结构:富硅氮化硅(SiNx)和纳米硅多层量子阱(Nano-Si MQW),薄膜的制备和发光性质,以及基于这两类结构的发光器件(LED)进行研究,取得如下创新的结果:1)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了发光峰位可调的SiNx薄膜。通过控制前驱体SiH4和NH3的流量比实现了对薄膜中硅含量的调整。SiNx薄膜的折射率随着硅含量的增加而变大,光学禁带宽度随着硅含量的减小而增加。进一步研究指出,SiNx的光致发光(PL)来自其带尾态之间的跃迁:其峰位随着光学禁带宽度的增加而蓝移,发光效率相应升高;SiNx的荧光寿命在ns级别,光子的能量越高,荧光寿命越短。2)热处理后SiNx的发光性质主要取决于薄膜中的硅含量。在硅含量较高的样品中,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PL强度迅速下降;在硅含量较低的样品中;PL是由氮化硅的带尾态和硅悬挂键(K中心)缺陷态这两类荧光组成的;硅含量适中的SiNx薄膜,热处理后荧光最强,其荧光峰位和强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演变趋势表现出与硅量子点(Si-QD)的相关性,最佳热处理温度为800℃。3)在ITO/SiNx(50nm)/p-Si器件上得到SiNx的电致发光(EL),其发光峰位在610~670 nm之间,功率转化效率约为10-6。在3.8V 100mA下,开始测试到SiNx器件的EL信号,发光图形呈现不均匀的点状,发光谱线随着电压的增加而蓝移,并不随着SiNx中Si的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电学输运模型拟合器件的电流电压曲线,发现SiNx的载流子输运符合Pool-Frenkel发射模型。分析SiNx的能带结构图和载流子输运机制,发现SiNx的EL主要来自K中心捕获的电子和价带带尾态中的空穴的复合。4)交替沉积5个周期的富硅氧化硅(SRSO)和SiO2薄膜,随后进行高温热处理使Si-QD从SRSO层中析出,获得了Nano-Si MQW结构。采用SRSO/SiO2多层结构模型拟合椭偏光谱测试数据,获得了结构中各子层的厚度信息,SRSO和SiO2层的厚度在2~4nm的范围内。热处理后的透射电镜显微照片显示,Si-QD在SRSO层中形成。Si-QD的大小、Nano-Si MQW的PL峰位与SRSO层的起始厚度有直接的对应关系。5)基于标准的CMOS工艺制备了Nano-Si MQW LED,其功率转化效率为0.04%,比单层SRSO LED高17倍以上。LED工作在3~5V的电压范围内,在1.29V的驱动电压下EL开始被探测到。这一电压值低于从Si向SiO2注入电子或空穴的势垒高度,说明此时的EL是由直接遂穿进入Si-QD的电子和空穴复合产生的。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加,载流子的直接遂穿被Fowler-Nordheim热电子遂穿所取代,LED发光效率下降。制约LED发光效率的因素是不平衡的电子和空穴注入。由于注入的电子电流大于空穴电流,使辐射复合集中发生在Nano-SiMQW中靠近p型硅衬底的一侧,而靠近n型多晶硅电极的Si-QD很可能只起到输运载流子的作用,并不参与发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航空发动机用氮化硅陶瓷轴承技术研究现状[J]. 中国陶瓷工业 2020(03)
- [2].利用离心沉降法测定氮化硅粉末粒度分布[J]. 哈尔滨轴承 2016(01)
- [3].双层氮化硅减反、钝化结构对多晶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J]. 半导体光电 2016(05)
- [4].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制备与应用进展[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9(04)
- [5].轴承用氮化硅球的制造方法[J]. 哈尔滨轴承 2012(03)
- [6].永兴公司启动开发生产氮化硅及制品项目[J]. 有机硅氟资讯 2009(Z1)
- [7].试论氮化硅的研究及应用[J]. 陶瓷 2008(04)
- [8].氮化硅的刻蚀及其它应用[J]. 科技与企业 2014(15)
- [9].无机复合涂层对多孔氮化硅性能影响的研究[J]. 现代技术陶瓷 2012(03)
- [10].多孔氮化硅微观组织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 现代技术陶瓷 2012(04)
- [11].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制备技术、孔隙结构及其相关性能[J]. 现代技术陶瓷 2016(02)
- [12].碳化硅结合氮化硅材料绝缘性能的研究[J]. 稀土 2016(03)
- [13].碳化硅结合氮化硅制品的发展现状[J]. 科技资讯 2013(12)
- [14].多孔氮化硅防潮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材料保护 2020(04)
- [15].氮化硅生坯球自动模压机脱模技术改进[J]. 轴承 2020(06)
- [16].基于光矢量网络分析的可调氮化硅微环延时测试研究[J]. 光学学报 2019(11)
- [17].Si_3N_4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7(01)
- [18].碳热还原/氮化合成氮化硅工艺中碳化硅生成的分析[J]. 云南冶金 2015(03)
- [19].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耐磨材料在矿山机械的应用[J]. 中国矿业 2014(04)
- [20].高性能氮化硅粉体材料即将投产[J]. 功能材料信息 2010(Z1)
- [21].激光结构磨削在氮化硅陶瓷中的磨削行为[J].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19(06)
- [22].制粒时间对干法制备氮化硅颗粒致密性的影响[J]. 功能材料 2020(09)
- [23].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材料的氮压控制烧成[J]. 陶瓷 2015(03)
- [24].金纳米颗粒增强富硅氮化硅发光特性的研究[J]. 光电子.激光 2014(07)
- [25].高氮分压对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氮化硅的影响[J]. 有色金属工程 2015(04)
- [26].高应力氮化硅:应用与展望[J]. 集成电路应用 2008(Z1)
- [27].高温退火对掺磷氮化硅钝化性能的影响[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28].多孔氮化硅表面封孔防潮增强涂层的研究(英文)[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2(S3)
- [29].浸渍工艺对反应烧结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致密度的影响[J]. 硅酸盐通报 2013(04)
- [30].新型微合金氮化硅钒的合成试验及应用研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