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突变论文-吴虹辰

人突变论文-吴虹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鼠模型,SOD1,转基因,基因转移

人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吴虹辰[1](2014)在《一种新的人突变SOD1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和临床表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原核显微注射技术,构建一种新的表达人mSOD1的转基因小鼠模型。通过运动功能检测、病理学研究、蛋白组学研究、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转基因小鼠的临床表型,初步明确该mSOD1类型与ALS的发病关系。方法构建携带mSOD1基因的PCI质粒载体,用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的方法制各转基因小鼠。PCR鉴定出生的后代,通过悬尾实验、转轮实验、旷场试验、足迹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期刊2014-09-18)

邓学平[2](2014)在《辩护人突变嫌疑人是公权力滥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河南省焦作市一桩故意杀人案担任辩护人的律师常玮平,在被当地公安机关作为证人进行询问未果后,旋即又被当作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强制传唤。警方在强行扣押并调取手机中的全部音视频资料后,口头向其宣布解除传唤,并告知常律师因为其身份已经被确定为(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4-07-31)

吴虹辰[3](2014)在《一种新的人突变SOD1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和临床表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也称“卢伽雷氏病”或“渐冻人症”,是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变性疾病。病理学研究发现,在ALS患者病灶中有不溶性蛋白质的沉积,临床可表现为进行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困难、骨骼肌萎缩等,常在发病后3~5年内死亡。这种疾病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按照有无家族性遗传背景,可分为FALS和SALS。目前除力如太能稍延缓病情进展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有必要对ALS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发病机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80~90%的ALS为SALS,另外10~20%的患者为具有家族性遗传背景的FALS。FALS与SALS均表现为同时存在上、下运动神经损害的体征,具有相似的肌电图特征,病理学组织学检查可发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依据。因此,FALS是很好的研究ALS发病机制研究的疾病模型。FALS患者中约20%是由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1)突变引起的。在有氧生物体内,SOD1主要催化O2-+O2+2H+→H2O2+O2,是催化超氧化阴离子歧化作用的主要酶类,。自1993年Rosen首次报道FALS发病与SOD1突变相关以来[1],目前已发现超过160种与ALS的发病相关的SOD1基因突变类型(http://alsod.iop.kcl.ac.uk/)。以突变SOD1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细胞和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ALS的研究。错义突变占到SOD1的突变类型的大多数,即表达蛋白中某个氨基酸被替换,其中93位的甘氨酸→丙氨酸(Gly→Ala,G93A)突变为常见的突变之一。有少数为非错义突变,即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编码蛋白分子的一段序列缺失。由于在病程、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上不同的FALS患者,其SOD1基因突变类型也不同。因此,突变SOD1的基因型可能是决定患者临床表型的主要因素。最初的研究认为,由于SOD1基因突变,SOD1功能丧失(loss-of-function),从而导致酶活性下降,抗氧化作用减弱,活性氧浓度升高,从而引起神经元损伤[1]。临床研究发现,SOD1基因突变导致的ALS患者红细胞内SOD1活性较正常人下降约50~60%,而突变SOD1基因携带者红细胞内SOD1活性也明显降低。通过对敲除SOD1基因小鼠的研究发现,敲除SOD1基因后,小鼠没有出现运动神经元损害。说明突变SOD1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是由于功能获得(gain-of-function),即突变的SOD1获得的一些新功能,从而导致神经元损害[1,2]。研究认为突变SOD1构象不稳定,易发生去折迭,引起突变蛋白聚集物的形成,可以通过自身与其它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出现生理病理改变。史树贵教授的研究小组在重庆地区发现一个涉及4代,受累患者多达14人的ALS大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临床表型特殊,与目前文献报道不完全一致。对该家系成员基因组进行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测序,发现部分家系成员的2号外显子编码区发生了碱基插入突变,导致阅读框改变,转录和翻译时发生错误,使2号外显子的32个氨基酸残基缩短为12个,突变后的SOD1蛋白质为由35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3]。这是一种新的SOD1基因突变类型(mSOD1, GeneBank:EF143990.1)。在前期实验中,我们已证实表达该突变SOD1后,神经元的活性显着下降,神经元出现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同时,我们获得了该突变SOD1基因(mutant SOD1,mSOD1)编码的蛋白的二级和叁级结构。我们准备通过构建mSOD1基因表达载体,将其注入小鼠受精卵细胞,移植于假孕母鼠中,获得表达mSOD1的转基因小鼠,为后续深入研究ALS的致病机制提供较好的实验模型。通过对转基因小鼠临床表型和功能检测,可以初步明确该SOD1突变类型在重庆市这一具有特殊临床表型ALS家系发病中的作用。目的通过原核显微注射技术,构建一种新的表达人mSOD1的转基因小鼠模型。通过运动功能检测、病理学研究、蛋白组学研究、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转基因小鼠的临床表型,从而初步明确该mSOD1类型与ALS的发病关系。方法构建携带mSOD1基因的PCI质粒载体,用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的方法制备转基因小鼠。利用PCR方法鉴定出生的后代,通过悬尾实验、转轮实验、旷场试验、足迹分析等检测小鼠运动功能,Western-Blot检测小鼠脊髓及皮层运动神经元mSOD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mSOD1在转基因鼠小鼠脊髓及皮层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转基因小鼠的脊髓及皮层运动神经元进行超微病理研究。结果PCR结果证实获得了表达人mSOD1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其中首建鼠2只, F1代鼠2只,F2代鼠2只,F3代鼠1只。在出生后240d左右,mSOD1转基因小鼠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行为学检测显示,mSOD1转基因小鼠在悬尾实验中双下肢不能充分伸展,不能翻转身体。mSOD1转基因小鼠在转轮上停留的时间为59.17±26.27sec,野生型小鼠为171.83±20.98sec,转基因小鼠停留时间明显短于野生型小鼠(P<0.01)。足迹分析显示转基因小鼠在出生8月左右出现双下肢跛行、拖曳,足迹欠规整,转基因小鼠后肢足间距测量结果为34.83±9.72mm,野生型小鼠后肢足间距测量结果为52.78±7.22mm,转基因小鼠后肢足间距明显小于野生型小鼠(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转基因小鼠脊髓和皮层中均表达了mSOD1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脊髓和皮层神经元胞浆中有mSOD1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到其运动神经元胞质中可见不溶性致密嗜锇酸颗粒沉积。结论我们成功地构建了mSOD1转基因小鼠,转基因小鼠出现了类似ALS的临床表型,说明该突变SOD1类型是ALS发病的一种新的致病基因。(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张松,杨立业,李雪,姜翠玉[4](2012)在《苦参碱对人突变肉瘤细胞系MS0812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体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苦参碱(matrine)对体外培养的人肉瘤细胞系MS0812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调亡作用。方法:苦参碱处理人肉瘤细胞系MS0812后,应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和不同作用时间对MS0812细胞的增殖作用的影响,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苦参碱浓度大于500.0 mg·L-1作用24h对MS081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通过TUNEL试剂盒可以发现凋亡阳性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随着苦参碱浓度的增加,凋亡率逐渐升高。结论:苦生碱体外对肿瘤细胞系MS0812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有限。(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2年06期)

鲁金胜[5](2011)在《双甲氧姜黄素对人突变TDP-43转染NSC34细胞系中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致命的神经变性性疾病,其特点是进行性的运动神经元的丢失。主要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所导致的肌肉萎缩和瘫痪,最终多因延髓麻痹或肺部感染而死亡。绝大部分病人是散发的,仅10%的患者是显性遗传的家族型。大约20%的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由编码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1)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在过去的10余年里,人突变的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转基因鼠的建立为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病理机制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但时至今日,对SOD1突变转基因鼠的机理和治疗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广泛应用到人类,而且SOD1生化方面的改变在散发性ALS中的作用备受质问。因此,近来有些研究者开始怀疑SOD1突变转基因鼠的价值所在。最近,一个43千道尔顿的TAR-DNA绑定蛋白(TDP-43)被发现存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和泛素阳性额颞叶变性病人中包涵体里。而且,这个蛋白的病理改变也存在于很多散发性ALS病人中。因此对TDP-43致病机理的研究将非常有益于理解散发性和家族性ALS。TDP-43是由1号染色体上TARDBP基因编码的414个氨基酸组成的核蛋白。TDP-43的主要功能是调节mRNA的代谢,包括转录的抑制,外显子的遗漏,RNA的剪切。线粒体损伤出现在各种神经变性病中。在ALS病人和各种SOD1相关家族ALS实验模型中,研究发现线粒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均有异常。例如早期对G37R突变SOD1转基因鼠的研究发现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变在疾病症状前期就表现出来。而且,在疾病早期运动神经元尚未死亡时,细胞内线粒体已经大量的变性退化了。另外,在对散发性ALS病人的肌肉和脊髓研究中发现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I和IV的活性是降低的。这些均说明线粒体异常是ALS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绝大部分有关线粒体功能异常的研究结果来源于SOD1转基因鼠模型的研究。因此将这些研究扩展到其它ALS模型以确定线粒体功能异常是ALS的共同结果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阐述线粒体功能障碍对ALS致病的作用,以及筛选针对线粒体的治疗药物,我们在细胞水平对人TDP-43转染NSC-34细胞进行了线粒体方面的研究,同时观察了双甲氧姜黄素的治疗效果。方法:1细胞培养及人TDP-43转染NSC-34细胞系的建立NSC-34细胞是具有很多运动神经元特性的杂交细胞系。这些细胞通常生长在温度37°C、含5%二氧化碳的大气环境中,培养液是含10%灭活胎牛血清和青链霉素的高糖DMEM配方。我们按照试剂生产商的操作规范,用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试剂将含有人正常(WT),M337V,或Q331K突变TDP-43 pCI-neo质粒以及空pCI-neo质粒分别转染至NSC-34细胞。然后用G-418抗生素筛选细胞,将耐G-418抗生素的各细胞系分离、培养、传代、冻存。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转染了空质粒、野生型、Q331K或M337V突变TDP-43的NSC-34细胞生长在含0.5毫克/毫升G-418培养液中(配方同上)进行传代。2治疗药物和干预方案通过姜黄素的甲氧基化,双甲氧基姜黄素被合成。双甲氧姜黄素以15毫摩尔的浓度溶解到二甲替甲酰胺(DMF)中。对转染Q331K或M337V突变TDP-43的NSC-34细胞进行药物干预和疗效观察。治疗组接受15微摩尔终浓度的双甲氧姜黄素干预3天,对照组用二甲替甲酰胺干预3天。然后收集细胞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3蛋白免疫印迹收集细胞,根据试剂生产商操作规范用总蛋白提取试剂盒从细胞中提取总蛋白。采用BCA蛋白浓度测定法测定蛋白浓度。每个样本用50微克蛋白进行钠十二烷基的硫酸盐(SDS)聚丙烯酰胺(PAGE)凝胶电泳,然后将凝胶上蛋白转印到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这些包含有蛋白的PVDF膜与一抗在4°C下孵育过夜。次日再与结合有荧光染料的二抗孵育。最后用Odyssey红外图像扫描系统对PVDF膜进行扫描以确定某一蛋白的表达水平。4电镜检测从培养瓶收集细胞,于4%戊二醛固定过夜,经磷酸缓冲液(PBS)冲洗后用1%娥酸后固定。然后样本经过系列脱水并包埋于812树脂中,包埋块经超微切片和染色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线粒体形态的变化。5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我们采用细胞流式术对线粒体膜电位进行测定。首先将转染空质粒,WT, M337V或Q331K突变TDP-43的四个细胞系分别收集到PBS中,离心后与罗丹明123在37°C环境下孵育30分钟。经PBS冲洗细胞两遍后立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罗丹明123荧光染料强度。表达空质粒的细胞系作为正常对照。每个样本至少分析1万个细胞。6线粒体的提取为了分离线粒体,我们采用一种改良的氮气空化法。此方法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细胞裂解和提取过程中对线粒体功能的损伤,因此可以保证线粒体功能测定的真实性。另外各细胞系均在同一代数被收集以确保相互之间的可比性。首先用线粒体提取液洗细胞一遍,然后收集到预冷的细胞破裂容器中,氮气加压到1500psi,持续15分钟,放气使容器腔内压力下降至800psi。从容器下端出口放出细胞悬液。先用600×g离心力离心细胞悬液10分钟以除去细胞碎片。收集上清液以17,000×g离心10分钟。弃上清剩下的沉淀便是粗制的线粒体部分。将沉淀再次悬浮于线粒体提取液里分装成每份100微升到EP离心管。在液氮里速冻后存于-80°C冰箱用以以后的实验。7线粒体丙二醛测定线粒体丙二醛水平能够反映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因此可以间接反映线粒体内自由基水平。我们用硫代巴比土酸(TBARS)方法测定丙二醛水平。根据试剂生产厂商的说明,线粒体样本与试剂混合,置于95°C水浴箱中孵育40分钟,然后自来水冷却,在532nm波长下读取样本的吸光度。丙二醛含量表达为纳摩尔TBARS/毫克蛋白。8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活性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方法来测定各呼吸链复合酶的活性。我们用改良的Janssen等描述的方法来评估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的活性。同时要强调的是,在开始测定之前一定要将鱼藤酮加到另一比色皿中以允许鱼藤酮有时间结合到反应部位。复合酶Ⅱ的活性通过检测反应体系中二氯酚靛酚含量的变化速度来反映。复合酶Ⅲ催化细胞色素C由氧化型转化为还原型,550nm波长处吸收值的变化代表了所生成的还原型细胞色素C的含量。用表观一级速率常数代表复合酶III的活性。复合酶IV催化还原型细胞色素C的氧化,其活性表达为一级速率常数。结果:1稳定转染NSC-34细胞系的建立我们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来检测细胞稳定转染的蛋白表达水平。所转染的TDP-43蛋白均带有HA标签,因此用抗HA抗体来检测细胞内外源性TDP-43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转染WT, Q331K或M337V突变TDP-43的细胞中,均能检测到HA的表达,而且相对内源性TDP-43来说是一低水平的表达。转染空质粒的细胞内未检测到HA表达。2人突变TDP-43对线粒体形态的影响以及双甲氧姜黄素的效果结果来源于两次独立的样本。在转染空质粒NSC34细胞中,线粒体的脊排列整齐;而在转染突变TDP-43的细胞中,线粒体脊间隙扩张甚至出现空泡变。经3天双甲氧姜黄素的干预后,线粒体的形态有一定程度改善。3人突变TDP-43致线粒体复合酶Ⅰ的活性降低和双甲氧姜黄素的改善作用我们测定了各细胞系线粒体复合酶Ⅰ、Ⅱ、Ⅲ、Ⅳ的活性,结果发现人突变TDP-43仅造成复合酶Ⅰ活性的降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以Q331K突变TDP-43降低最明显,而复合酶Ⅱ、Ⅲ、Ⅳ的活性未发现明显改变。为说明复合酶Ⅰ活性的降低是否是复合酶Ⅰ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的,我们检测了复合酶Ⅰ亚单位NDUFB8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线粒体复合酶Ⅰ活性的降低是由于复合酶Ⅰ的功能障碍所致,而非复合酶Ⅰ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的。经双甲氧姜黄素干预后,复合酶Ⅰ的活性较对照组上升了两倍多。4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及双甲氧姜黄素的效果人TDP-43转染到NSC-34细胞后引起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并以Q331K突变TDP-43降低最明显,这与复合酶Ⅰ活性降低是一致的。使人兴奋的是双甲氧姜黄素能恢复降低的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组升高大约两倍左右。5解耦联蛋白2蛋白水平的改变及双甲氧姜黄素的影响解耦联蛋白2是细胞内一种保护性蛋白,它的上调可降低线粒体内自由基水平,减少自由基对线粒体的损伤。我们的结果显示人TDP-43转染到NSC-34细胞后引起明显的解耦联蛋白2的上调,用双甲氧姜黄素干预后解耦联蛋白2的水平又降至接近正常水平。这种变化说明该药物能降低人TDP-43对线粒体的损伤。6线粒体内丙二醛水平线粒体丙二醛含量代表了线粒体脂质氧化水平,间接反映线粒体内自由基水平。奇怪的是我们的结果并没有发现在各细胞系存在线粒体丙二醛水平的差异。结论:1.人突变TDP-43在NSC-34细胞能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些异常体现在几个方面。(1)人突变TDP-43引起线粒体形态出现异常。(2)降低了线粒体复合酶Ⅰ的活性。(3)降低了线粒体膜电位。(4)上调了解耦联蛋白2的表达水平。2.双甲氧姜黄素在细胞水平对TDP-43所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具有保护作用。体现在(1)线粒体形态异常的改善,(2)恢复了复合酶Ⅰ的活性,(3)恢复了线粒体膜电位,(4)下调了解耦联蛋白2异常高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1-03-01)

雷宇华,赵娟,韩华,吕雨虹,王忠海[6](2010)在《人突变Ap0E4基因对转基因鼠血脂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突变载脂蛋白E4(apolipoprotein E4,ApoF4)基因表达对转基因鼠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应用显微注射法建立人突变ApoE4基因的转基因鼠,分子杂交鉴定。酶法测定人突变ApoE在F1代小鼠染色体上的整合与在血中的表达。酶法测定小鼠血清叁酰甘油(triglyceride,TG)和血清胆固醇(cholesterol,TC)水平。结果人突变ApoE4基因稳定地整和于F1代小鼠染色体上并高效表达于血清中。12月龄转基因鼠血脂代谢[血清TG水平(2.89±0.31)mmol/L,血清TC水平(3.02±0.14)mmol/L]与同龄对照组鼠[血清TG水平(2.05±0.12)mmol/L,血清TC水平(2.11±0.01)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人突变ApoE4基因的异常表达影响到了小鼠的血脂代谢。(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李健敏,高美华,张蓓[7](2009)在《人突变CD59基因在卵巢癌细胞表达及其生物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野生型CD59与突变型CD59在卵巢癌细胞A2780表面的抗补体活性。方法取突变型CD59质粒、野生型CD59质粒分别转染A2780细胞,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克隆;酶免疫法及RT-PCR方法检测细胞表面CD59蛋白及mRNA的表达;制备抗CD59多克隆抗体,MTT法观察CD59蛋白的抗补体活性。结果野生型及突变型CD59质粒扩增成功,并成功建立了稳定转染野生型和突变型CD59的A2780细胞株;与野生型CD59相比,突变型CD59失去对补体的抑制功能,与未转染A2780表面CD59表达无显着差异。结论CD59的W40位点对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封闭该位点能够提高补体溶细胞作用,有望应用于肿瘤治疗。(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胡伟东,杨亚萍,程言博,钱进军,毛成洁[8](2008)在《Tet-on系统诱导表达人突变A30Pα-synuclein转基因PD小鼠模型的构建与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D的发病具有遗传学基础。PARK1(α-synuclein)是首先被发现的与遗传性PD有关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q21,目前已有两个点突变(A53T和A30P)被确认,研究和了解α-synuclein突变引起的神经元变性,对认识神经变性病(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8-08-01)

胡伟东[9](2008)在《Tet-on系统诱导表达人突变A30Pα-synuclein小鼠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Tet-on系统诱导表达人突变A30Pα-synuclein转基因小鼠的构建目的构建Tet-on系统诱导表达人突变A30Pα-synuclein转基因小鼠。方法通过RT-PCR方法从人胎脑中克隆野生型SNCA基因,T-A克隆并测序,并利用单核苷酸差异引物定点诱变构建致病突变Ala30Pro的SNCA基因,采用双酶切法构建含Ala30Pro致病突变基因的pTRE2-syn载体,酶切鉴定,并测序。利用Tet-on系统,采用显微注射法,同时将pTRE2-syn目的基因和pBC-rtTA调控基因注入FVB小鼠受精卵的雄原核中,注射受精卵移植到同期发情的假孕受体出生个体,取21日龄的断乳小鼠剪尾法提取DNA,经PCR检测获得阳性转基因小鼠,基因测序验证A30P的突变位点。结果电泳结果显示RT-PCR方法成功克隆了SNCA基因的cDNA序列,目的基因为481bp;含致病突变Ala30Pro的SNCA基因的pTRE2-syn载体经Bam HI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正确,测序结果也显示编码α-突触核蛋白第30位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CA突变为CCA,其相应编码的氨基酸由Ala突变为Pro;经PCR检测检测共得到rtTA和A30P突变型α-synuclein双阳性转基因F0代小鼠1只,A30P突变型α-synuclein单阳性转基因F0代小鼠13只。结论成功构建了受强力霉素调控的高表达A30P突变型α-synuclein Tet-On转基因小鼠。第二部分人突变A30Pα-synuclein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特性的研究目的通过强力霉素(DOX)诱导,使人突变A30Pα-synuclein基因大量表达,观察突变基因表达后小鼠运动功能的行为学变化。方法双阳性转基因FVB小鼠,每组15只,并设双阴性对照组15只,均于强力霉素1.5mg/ml饮水诱导。分别在诱导2周、诱导4周和诱导8周时对各组动物的行为学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小鼠转棒仪测定小鼠转棒潜伏期;小鼠自发活动箱测定小鼠自发活动量;自制小鼠爬杆测定爬杆时间。结果诱导2周组与双阴性对照之间的自发活动、转棒潜伏期及爬杆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诱导满4周后小鼠的自发活动、转棒潜伏期比阴性对照要明显减少,爬杆时间明显增加(p<0.01);诱导满8周的小鼠自发活动最少,转棒潜伏期最短,而相应的爬杆时间最长。结论强力霉素诱导对转基因小鼠的运动功能存在显着影响。诱导4周的时候较为明显,并在4周后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出现症状越来越重。第叁部分人突变A30Pα-synuclein转基因小鼠PD模型的建立与初步鉴定目的转基因FVB小鼠诱导后出现运动功能的变化,诱导4周后运动功能明显衰退,为探讨这一现象,进一步观察突变α-synuclein表达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剖病理基础。方法双阳性转基因FVB小鼠,每组15只,并设双阴性对照组15只,均于强力霉素1.5mg/ml饮水诱导。分别以Western-blotting和RT- PCR法检测诱导2周、4周和8周时α-synuclein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小鼠黑质连续切片,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观察TH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强力霉素诱导后,α-synuclein在小鼠的小脑、脑干、海马、皮层均有表达,海马、皮层表达更多,诱导满4周后,脑干α-synuclein表达明显增加,8周后增加更明显。转基因小鼠α-synucleinRNA水平在脑、肺、肝、脾、肾、胃、肠、胸腺均有表达,而心脏基本没有表达,各脑区α-synucleinRNA在强力霉素诱导4周后为显着。4周时,黑质TH细胞显着减少,8周后减少更明显。结论转基因FVB小鼠通过强力霉素诱导后,脑干α-synuclein大量表达,黑质TH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4-01)

陈珺,徐少勇,邓长生,王家宁,黄云章[10](2007)在《人突变p27基因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突变p27基因(p27mt)对人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p27mt基因在大肠癌基因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携带突变p27基因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p27mt)为载体,转染大肠癌细胞SW480;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27mt蛋白的表达;细胞计数法检测p27mt对SW48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用DNA片段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Ad-p27mt转染SW480细胞后,p27在细胞中出现了蛋白高表达;77.96%的细胞阻滞于G0/G1期,而Ad-LacZ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为27.57%和25.29%;生长曲线显示Ad-p27mt对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DNA片段分析示p27mt基因可诱导细胞的凋亡。结论:p27mt对细胞周期有明显的阻滞作用,主要阻滞于G0/G1期;p27mt基因对细胞的生长抑制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阻滞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07年10期)

人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河南省焦作市一桩故意杀人案担任辩护人的律师常玮平,在被当地公安机关作为证人进行询问未果后,旋即又被当作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强制传唤。警方在强行扣押并调取手机中的全部音视频资料后,口头向其宣布解除传唤,并告知常律师因为其身份已经被确定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吴虹辰.一种新的人突变SOD1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和临床表型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14

[2].邓学平.辩护人突变嫌疑人是公权力滥用[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

[3].吴虹辰.一种新的人突变SOD1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和临床表型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4

[4].张松,杨立业,李雪,姜翠玉.苦参碱对人突变肉瘤细胞系MS0812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体外实验[J].中国药师.2012

[5].鲁金胜.双甲氧姜黄素对人突变TDP-43转染NSC34细胞系中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1

[6].雷宇华,赵娟,韩华,吕雨虹,王忠海.人突变Ap0E4基因对转基因鼠血脂代谢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

[7].李健敏,高美华,张蓓.人突变CD59基因在卵巢癌细胞表达及其生物活性检测[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

[8].胡伟东,杨亚萍,程言博,钱进军,毛成洁.Tet-on系统诱导表达人突变A30Pα-synuclein转基因PD小鼠模型的构建与相关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8

[9].胡伟东.Tet-on系统诱导表达人突变A30Pα-synuclein小鼠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0].陈珺,徐少勇,邓长生,王家宁,黄云章.人突变p27基因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

标签:;  ;  ;  ;  

人突变论文-吴虹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