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稠州中学王建良赵仲仙
主体性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主体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表现形态和实践方式。那么,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主体性教学呢?通过学习和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形象直观性、独立性、互动性
(1)形象直观性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针对初中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多以实验演示为基础,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有充分的感受,为启发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准备。对难以演示的,要以形象的描述或相关的简易演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在思维上产生知识的迁移。
(2)独立性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独立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多采用“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怎么理解”等提问方式;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能肯定其思考的价值和闪光点,并指正其理解误区的产生原因。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
(3)互动性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处于消极学习的状态,要突出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法,充当好“导演”的角色。调动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变再现型教学为探究型教学。
二、习题教学中注重客观性和生活性
科学离不开生活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应该脱离生活实践。模型化、抽象化的理论习题脱离生活实践,缺乏开阔的生活背景,容易挫伤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习题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知识理论。
例如,讲“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应用”内容时,可结合学校生物课外实验小组采集标本,用焦距为10厘米的放大镜来观察,标本应放在离放大镜多远的地方,将科学原理融入生活情景中。在学习“物态的变化”内容时,以常见的冰与水、水蒸气的转化为突破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的视野冲出课堂知识的局限。
三、实验教学注重实践性和探索性
初中学生天真好问,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他们学习的最初动机在于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因此,教师应针对科学实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物体的沉浮条件”演示实验中,先把一只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出现了下沉的现象,在清水的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渴望知道产生的原因,进而进行“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实验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对部分实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改进,进行多种途径的尝试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以及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
当然,影响主体性教学实施的因素还很多,良好的主体性教学的环境,完备的教学仪器、实验器材、实践场所,会对主体性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活动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载体,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科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始终要以调动学生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促使其主体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