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冠心病(CH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是,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均不能完整地解释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炎症反应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因此,阐明炎症介质的作用机制,有可能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IL-18是一种重要的前炎症因子,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IL-18在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持续表达,影响斑块的稳定性。sCD40L主要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具有生物活性,引起内皮细胞发生炎症反应,sCD40L与CD40相互作用,促进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因子的分泌,参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和发展。目的CHD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疾病综合症,炎症因子在冠心病的发生机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研究各类型冠心病IL-18、sCD40L的变化特点,粥样斑块的性质与IL-18、sCD40L的相关性以及介入治疗对IL-18、sCD40L浓度的影响,探讨IL-18、sCD40L能否作为CHD危险分层的一种预测因子。方法CHD患者180例,男118例,女62例,平均年龄62±11.2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6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50例,不包括变异型心绞痛。所有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另外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1例为对照组(NS)。所有患者采血前禁食10小时以上,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4ml,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0分钟抽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8、sCD40L的浓度。所有数据资料用SPSS12.0软件包做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NS、SA、UA、AMI四组IL-18的血清水平分别为(20.9±10.5mg/L,25.6±12.3mg/L,66.8±11.2 mg/L,98.4±10.6mg/L);sCD40L的血清水平分别为(1.82±1.01ng/mL,2.70±1.09ng/ml,3.75±1.04ng/ml, 6.86±1.09 n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前,PCI患者IL-18、sCD40L的血清水平分别为SA (23.6±11.3mg/L,2.62±1.04 ng/ml), UA (58.8±10.5 mg/L,3.55±1.05ng/ml)。在术后, IL-18、sCD40L的血清水平分别为SA (39.2±11.0mg/L,5.25±1.02 ng/ml), UA (91.1±12.0 mg/L,5.68±1.04ng/ml)。术后SA组和UA组的IL-18、sCD40L的血清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IVUS结果和脂质斑块的含量,分为四组:A组含脂质斑块0-25%,B组含脂质斑块26%-50%,C组含脂质斑块51%-75%,D组含脂质斑块76%-100%;随着脂质斑块含量的增多,IL-18、sCD40L的血清水平逐渐升高:A组的IL-18、sCD40L水平(34.5±11.5 pg/ml,1.92±1.06ng/ml),B组(51.6±12.6 pg/ml,2.62±1.05ng/ml),C组(76.4±10.2 pg/ml,3.25±1.05ng/ml),D组(105.4±13.2 pg/ml,4.12±1.0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冠心病程度加重(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IL-18、sCD40L的浓度逐渐升高,提示IL-18、sCD40L对冠心病危险分层的评估有重要意义,IL-18、sCD40L有望作为冠心病危险性的预测因子。2.在SA、UA组中,术后IL-18、sCD40L的血清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说明PCI造成冠状动脉内膜损伤,IL-18、sCD40L参与冠脉的炎症反应,这有可能与PCI术后早期并发症有关。3.随着脂质斑块含量的增多,IL-18、sCD40L的血清水平逐渐升高。IL-18、sCD40L的血清水平有可能成为早期辨别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冠心病论文; 可溶性配体论文; 白介素论文; 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急性心肌梗塞论文;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脂质斑块论文; 血管内超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