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目的是解决职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并日渐突出的理论和实践的割裂(对教育而言),学与用的分离(对学生而言),教与学的脱节(对教学过程而言),从现实角度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学生就业,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半封闭转向开放、由学校——课堂中心转向实践导向,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推进职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灵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外部环境的问题,也有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这需要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共同解决。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深入、健康地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探索校企双赢的具体措施。研究的创新在于:第一,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了定位和界定;第二,提出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框架;第三,针对目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这些研究充实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回答了工学结合“是什么”,有助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推广,提高“工”与“学”结合的层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学结合深入、有效地开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的意义1.2.1 工学结合是贯彻“教劳结合”的有效途径1.2.2 工学结合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2.3 工学结合有利于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促进教学改革1.2.4 工学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1.3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1.3.2 工学结合概念的界定1.4 研究方法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2.1 工学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2.2 工学结合的相关理论基础2.2.1 建构主义理论2.2.2 实用主义教育论2.2.3 终身教育思想2.3 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2.3.1 一致性原则2.3.2 双向性原则2.3.3 开放性原则2.3.4 互惠互利原则2.3.5 多元化原则2.3.6 制度化原则3 国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及其启示3.1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3.2 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型”模式3.3 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模式3.4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3.5 启示3.5.1 工学结合中的角色定位3.5.2 工学结合中各方权益、义务界定分明3.5.3 工学结合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3.5.4 工学结合中合作主体需要有自觉的态度行为4 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4.1 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4.2 合作主体认识不到位4.3 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督不够4.4 工学结合机制不健全4.5 经费方面的问题4.6 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4.6.1 唯学历化倾向4.6.2 学校缺乏依法办学的自主权和机制4.7 企业参与缺少动力5 对策建议5.1 加强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工学结合运行机制5.1.1 创建良好的工学结合氛围5.1.2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5.1.3 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5.1.4 应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5.2 学校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5.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规范专业建设5.2.2 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5.2.3 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5.2.4 改革考试办法,实行考教分离5.2.5 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5.3 行业协会是推动和维护工学结合的桥梁5.3.1 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5.3.2 市场信息的传播者5.3.3 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5.4 企业是工学结合的中坚力量5.4.1 成立工学结合董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5.4.2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4.3 成立校企教材建设委员会5.4.4 促进师资队伍向“双师型”转化5.5 构筑工学结合保障体系,创新工学结合模式5.5.1 找准双方利益的结合点,树立牢固的工学结合思想5.5.2 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5.5.3 探索成立职业教育集团5.5.4 加强研究,积极创新工学结合新模式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 工学结合论文; 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