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实论文-张克定

非现实论文-张克定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现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现实位移事件,认知主体,识解,主观性

非现实论文文献综述

张克定[1](2019)在《非现实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非现实位移事件及其主观性和客观性。按照认知语言学理论,非现实位移事件是指认知主体运用其认知想象能力把不可动实体构想为可动实体并在时空框架中以参照实体为衬托而发生在心理上和视觉上的位置变化的位移事件。根据哲学和语言学关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观点,非现实位移事件所呈现出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并不涉及认知主体的态度、感觉或观点,却涉及认知主体的观察视角和识解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认知主体的自我印记。然而,非现实位移事件是认知主体基于现实空间情景识解出来的,故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由此可知,非现实位移事件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但前者要远远强于后者。(本文来源于《英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贺梦冉[2](2019)在《玄奘“五不翻”理论的非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五不翻"理论是玄奘在其佛经翻译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五种应该采取音译的情况。该理论在当时对翻译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为汉语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其影响至今依然存在。但是在翻译理论极大发展,翻译实践不断丰富的今天,"五不翻"理论的指导意义是否还像当时一样呢?本文将重点对"五不翻"理论在今天翻译实践中的一些不适用的情况进行论述。(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期刊2019-06-01)

李良[3](2019)在《非现实题材对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现实题材在中国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题材和形式最先出现在先秦至汉的神话礼教绘事中,绽放了璀璨而又短暂的光辉。到魏晋时期,受到儒释道各家文化激荡发展的影响,人们对天地宇宙,神灵图腾的对话和关注逐渐衰弱。以至此类题材慢慢退出了绘画的主要题材行列,成为了宗教故事的背景。再至中国画有了完整的分科,这种非现实题材更是成为了画面远景的微小点缀,从此中国山水便将最大的关注点投向了客观存在的山石云水和笔墨意趣。失去了对宇宙洪荒的整体关照,本已辽阔的认知边界和空间格局骤然紧缩。以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中对于格局气象的关注大致呈现一种高起点后退化的走势,令人感到惋惜。随着近代西方意识形态的传入,中国山水画也不免受到影响,在世界艺术文明中,中国山水画想要继续扎根生长就必须将视野和格局放大。笔者认为这种大的格局和气度还需回望两千年前的古代哲学。老庄经典中早有了对万物生发,宇宙运行的关照和思考。“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宝塔之上,其空间思维和表现不应该局限在现实具体的客观物象中,相反应是艺术家对自身心灵空间感知和对天地洪荒的体悟与探究。那么创作中山水画的表现对象就不该止于眼前客观的山石草木,需要扩展到天地万物、日月星宿、甚至天马行空。并借助这些对象来追寻画家自身的精神家园,乃至超越时空与实然世界。汉代马王堆辛追墓帛画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非常直接的为当下我们的山水画创作带来启示,并引发思考。辛追墓帛画通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手法,将现实与非现实的题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人神鬼兽各安其命,日月天地灿烂神秘。在平面化的画幅里,其试图以腾跃的飞龙珍禽、神鬼飞天、叁界互通等等营造无尽的空间维度,这种极具探索的精神,如催化剂一般,催动画者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创造无尽的变化与可能。虽然马王堆帛中并未出现“山水画”的概念但笔者认为艺术的规律相通。其带给我们当下最大的启示在于当今艺术家最应该立足这些宇宙之大气象,通过探索、转化和创造让观众体会到精神世界的恢宏灿烂,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回归思考笔下山水和宇宙天地的内在统一,心生敬畏。从而拓宽山水画的格局与气象。(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0)

李明[4](2019)在《现实与非现实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看来,任何对杨越铜版画的解读,都是一种历险。这不仅仅在于他提供的符号本身的不确定性,更在于这些符号排列和组织方式的无解。许多时候,我觉得杨的铜版画就如同一个被隐藏了出入口的迷宫,他放你进去,让你看见所有的符号指示,却不告诉你他自己在哪里。当你以为这就是杨的全部用心了,却猛然又会发现,他根本就是无处不在,不论是他习惯使用的具象的鸟或者鱼或者马,也无论是类似达利的非现实的游走和物质对应,都是他刻意设计的,是他的观念实现的途径,他把自己看似随意地放置在(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9年02期)

张克定[5](2019)在《非现实位移事件的编码与突显》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现实位移事件是认知主体运用认知想象能力将不可动实体构想为可动实体,使其在心理上和视觉上发生了相对于参照实体的位置变化的一种位移事件。认知主体不仅能够将静态的方位事件构想为动态的非现实位移事件,而且能够运用语言对其进行编码。英语对非现实位移事件的编码必须包括位移事件的所有四个要素:位移主体、参照实体、位移和路径,缺一不可。在对非现实位移事件中的"起点-路径-终点"意象图式进行编码时,认知主体既可以选择使用最大窗口化,也可以选择使用部分窗口化,前者突显位移主体与全路径之间的动态空间关系,后者突显位移主体与部分路径(即起点或终点)之间的动态空间关系。(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1期)

胡倩倩[6](2019)在《晓航:用现实的砖搭建非现实的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雾霾”“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是《双生梦》的重大现实背景,以雾霾开始,到沙尘暴结束,表现了对人类自身极大的嘲讽。请您描述一下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心境。晓航:创作这部作品源于我个人的经历,每年北京有了雾霾,我就忍不住咳嗽,所以我想能不能给城市(本文来源于《新华书目报》期刊2019-01-04)

张弛[7](2018)在《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游走》一文中研究指出写小说很多年了,内心里一直有一个追求,就是让自己的小说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游走。多年阅读和创作,有一个体会,就是小说写得太现实主义,总是不能令自己满意。这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和社会已经变了,人们对外部世界、对生活、对自我的感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现实主义恐难精准幽深地予以表达。另一方面,这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精神需要,他总是要突破旧有的(本文来源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克定[8](2018)在《英语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认知机制与限制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要:非现实位移是认知主体运用想象能力构想出来的一种心理上的视觉位移现象,是认知主体把静态空间情景识解为动态空间情景的结果。根据构式语法关于构式为形义配对的观点,描述非现实位移现象的语言表达式可称为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英语中体现为X V_MY构式。本研究发现,英语X V_MY构式的构成取决于一个认知机制和叁个限制条件,即不可动实体的动态化机制、X所指实体空间上的可延伸线性条件、V_M的持续线性位移条件和Y所指实体的必备性条件。(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8年05期)

于秀金[9](2018)在《跨语言(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范畴关联及显赫性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类型学界在跨语言现实/非现实的语义内容和范畴地位上尚有争论,无论将现实/非现实只看作情态范畴还是认为现实/非现实不是跨语言有效范畴的观点均有偏颇。本文主张现实/非现实是类型学中的有效范畴。从认知范畴化的角度讲,跨语言现实/非现实是时—体—情态叁个范畴的上位范畴,不同语言中显赫现实/非现实的原型义倾向与时—体—情态中的一个或多个范畴关联,即个别语言显赫现实/非现实的个性原型义都分布在时—体—情态这个共性概念空间中。本文建立了跨语言现实/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逻辑关联模式和标记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跨语言现实/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显赫性逻辑格局,逻辑格局的26种显赫性组配中有16种得到验证,涉及到31种语言,另外10种尚待验证。英语是现实/非现实和体—情态均不显赫而时显赫的语言,汉语是现实/非现实显赫而时—体—情态均不显赫的语言。(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徐春萍[10](2018)在《贾樟柯电影中的纪实风格及其非现实元素——以《叁峡好人》《山河故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一直以来秉持着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即从长镜头的影像表达,到全面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事;从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到完全贴近小镇贫民、弱势群体。贾樟柯不仅践行着法国"新浪潮"电影纪实风格,更在此基础上创新了现实表达。除深刻的社会主题与无比真实的日常生活的表象外,导演更将诸多非现实意象散落于影片各处,当非现实元素嵌入到高度现实的环境里,不仅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奇观,更在这一层穿越空间中赋予了电影一种"后现代"意味,从而为电影染上了一抹荒诞感。而看似"荒诞"的表达,却加深了电影原始的现实力,即将观众抽离出剧情,站在银幕外的制高点上深刻审视现实、批判现实。(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8年02期)

非现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不翻"理论是玄奘在其佛经翻译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五种应该采取音译的情况。该理论在当时对翻译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为汉语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其影响至今依然存在。但是在翻译理论极大发展,翻译实践不断丰富的今天,"五不翻"理论的指导意义是否还像当时一样呢?本文将重点对"五不翻"理论在今天翻译实践中的一些不适用的情况进行论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现实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克定.非现实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J].英语研究.2019

[2].贺梦冉.玄奘“五不翻”理论的非现实意义[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2019

[3].李良.非现实题材对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9

[4].李明.现实与非现实的构建[J].山花.2019

[5].张克定.非现实位移事件的编码与突显[J].外国语文.2019

[6].胡倩倩.晓航:用现实的砖搭建非现实的世界[N].新华书目报.2019

[7].张弛.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游走[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8

[8].张克定.英语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认知机制与限制条件[J].现代外语.2018

[9].于秀金.跨语言(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范畴关联及显赫性格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10].徐春萍.贾樟柯电影中的纪实风格及其非现实元素——以《叁峡好人》《山河故人》为例[J].电影新作.2018

标签:;  ;  ;  ;  

非现实论文-张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