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怀波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给学生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是新世纪对物理教学的要求。“问题教学法”是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质疑;自主;探究;迁移
作者简介:仲怀波,任教于江苏宝应县鲁垛中心初级中学。
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学习方式不断引领教师们“教诲探航”。摸索、实践、反省,总结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最适合学生,更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策略。笔者也是跟着课改找感觉且主动融入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一分子。
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物理实验》前言中的一句话:力求引导学生以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做科学,学科学,力求引导学生“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不平凡中发现平凡”的启迪,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走出传统,转换角色,源于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贴近生活,指导学法,注重体验与经历,力求寓深奥于平凡之中。新课程教学目标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特别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新课程更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通过什么学习方式达成目标。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由此可见,“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创新的源头。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呢?
一、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自主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是为上好课获得必要的知识准备,预习可提前感知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加工处理教材的过程。引导学生预习时要手脑并用,并把已获得的生活体验和已获得的先成知识融入新课程学习之中,能理解的当时弄通,弄不通的笔录在预习笔记上,带着疑点走进课堂。
如在“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电源和家用电器在能量转化方面有什么不同”、“家用电器如何分类”、“手电筒按钮开关滑键开关的作用是否相同”等问题进行预习。上课时通过情感激趣的方式,消除学生的胆怯、畏惧心理,创设和谐平等的交流平台,开展“问题交流展台”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预习问题各抒己见。
如“对家用电器如何分类”,学生不仅没有受课本按能量转换思想分类的约束,反而提出如“是否是照明设备”、“是否是视听设备”、“是否是炊事设备”、“是否是空气温度调节设备”等等分类问题。交流展示中学生们并不躲躲藏藏,提出的问题也并不捉襟见肘,还提出了“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有什么区别,如何定义,区别等等若干问题,甚至有“离谱”的和“低级的错误”问题。
可见,自主预习,创设环境,给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创新思维。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自主预习和创设情境中提出了问题,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尤为重要。
如“对家用电器如何分类”,教师把学生的分类思想板书在黑板上,并把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电灯、手电筒、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电视机、音响、收音机、电饭煲等梳理出来,展示给学生,组织学生按学生提出的“是否是照明设备”、“是否是视听设备”、“是否是炊事设备”、“是否是空气温度调节设备”等问题进行分类,因学生对家用电器使用情况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分类。
为“增容分类思想”,教师提出按供电的电源的类型如何对家用电器分类呢?实际中发现,学生因发散思维的限制,学生仅是从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类型上分类,而忽略了抽取出既可使用交流电和直流电的收音机和手电筒等。
再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特点的过程中,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导体两端的电压之和,那么并联电路中电压有什么特点?
首先,开展师生互动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说,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规律电与串联电路相同;有的说,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导体两端的电压……猜想是一种假设,必须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论证。一种迫切需要得到答案激化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的急于动手。此时教师要友情提醒学生选择器材时要注意器材的规格和性能,以及器材使用的规则和实验的规范操作。要设计好实验的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要拿出缜密的实验思路,设计好实验表格,才能动手实验探究。动手能力,反应敏捷的小组经过一次实验,很好得出了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的答案。
教师借机设问:一次实验的信度可靠吗?我们不妨再换用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再做一、二次看看,是什么规律,与其他小组实验的结论是不是有异同呢?经过点拨,引导总结出: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正当同学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时,却有实验小组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电源电压不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起。有的认为是“电源能量损耗了”,有的认为是“导线、电池本身电要分得一部分电压”……
三、探究升华,迁移变式,深究问题
“一首诗应该始于欢乐,终于智慧。”“始于欢乐”,有趣的物理实验活动充满了吸引力,使人流连忘返;“终于智慧”,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方法,增强了学生求知欲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深究信心。
在并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不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只是再次引导学生们根据猜想与假设,另辟蹊径,再次探究。
受知识面的限制,学生可能无从下手,教师可适当提醒:源于基本并联电路,在干路上再加一个小灯泡试试。学生很快会根据老师的点拨,在干路上接上了小灯泡。此时,教师因势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原来支路上的两个小灯泡亮度有什么变化呢?学生们恍然大悟:灯泡的亮度变暗了。灯泡亮度的变暗是因为通过灯泡的电流变小了,因此可证明,支路两端的电压变低,说明干路上的小灯泡分得了一部分电压。这样,学生的问题得到了澄清:电源电压不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是因为导线,电池本身有一定的电阻,它们也要分得部分电压。并以此迁移变式,引导学生,如果遇到混联电路问题,对电压分配问题要重新审视。
如在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实验中,首先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其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收集数据,电表示数变化等信息。再次,组织质疑,教师先启发式设问:定值电阻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与探究串、并联电流、电压特点也要进行多次测量有什么不同呢?经过师生互动交流,一部分学生认为,测定值电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验证测量值的精确度。教师反问之:验证测量值精确度,你们认为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程度?哪一组数值更精确呢?学生们茫然了,那么多次测量究竟是什么目的呢?教师在适宜时贴近学生的最近思维反问:验证精确度不科学、提高精确度有办法吗?这一问,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很快有多数同学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多次测量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少误差,并对实验的多次测量做出了准确的总结:一是为了减小误差,二是为了探索规律。
教师的启发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后,合上开关,发现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为什么不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而两表示数都不变呢?假如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能不能测出定值电阻呢?每个新的问题都让我眼前一亮,每双渴求的眼神都让我精神振奋。为此,突出以缺少电流表为例能否测出定值电阻这一重点问题,引导、示范、归纳。
首先,教师运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改接电压表的方法,测出滑动变阻器和未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利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的关系,建立关系式,求出未知定值电阻,接着,引导学生能否通过其它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引导各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紧跟新课程的节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适时适度地创设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情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等多种途径,寻找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让“层出不穷”的问题生成智慧的火花,放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鲁垛中心初级中学
邮编:225817
参考文献:
[1]殷发金.网络环境下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及评价体系[J]中小学电教,2003(9).
[2]凌玲.全美科学教育标准(NSES)简介[J].学科教育,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