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流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振荡流动,温度解析解,强化传热
对流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迪,刘益才,莫双林,龙杰[1](2019)在《圆管等壁温振荡流动对流换热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等壁温边界条件下圆管内层流振荡流动对流换热问题进行理论推导。在随时间做正弦变化的速度入口条件下,经求解圆管内流体振荡时的能量方程,得到振荡流动圆管内温度场分布的解析解表达式,并利用Matlab对表达式进行直观表示。计算结果表明:等壁温边界条件下速度入口脉冲流动可引起温度随时间波动,波动随无量纲振荡频率和速度振荡幅度增加,换热效果加强,且速度振荡幅度和无量纲振荡频率存在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6期)
郭进[2](2019)在《基于涡旋引擎理论的城市空气对流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利用涡旋引擎理论缓解城市中心区域温度过高以及污染物集中难以扩散问题,建立了缩小比例几何模型,进行实验以及数值计算,验证城市建筑群中的涡旋引擎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对于增强涡旋流场稳定性及强度的优化设计,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缩小后的几何模型进行实验以及数值计算,并将所得结果对比,通过实验现象以及各项参数的测量,显示本文中的设计成功形成了涡旋流场,且数值计算所得结果和实验结果较吻合,误差保持在10%以内,说明数值计算的结果能够较全面的显示流场的实际情况。(2)涡旋流场稳定区域入口直径大小会对涡旋流场的强度及稳定性产生影响,当涡旋稳定区入口直径与涡旋发生器高度比值为0.75时,涡旋强度最大,且出口处的质量流量较大,涡旋流场中心区域压力较低,涡旋流场的效果最好。当涡旋流场稳定区域入口直径过小时,无法形成涡旋流场,增大的过程中,涡旋逐渐增强,达到一定值后,直径的增加对涡旋流场的影响程度下降。(3)针对入口温度对涡旋流场的影响,得出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入口处温度大小决定着涡旋流场能否形成以及涡旋流场的强度和稳定性,适当增加温度能够增强涡旋流场强度与稳定性,本文中最优的入口温度为1200K。(4)在不同的挡板放置倾斜角之下,当倾斜角较大时,涡旋发生器底部的平均速度较大且分布较均匀,因此认为可适当增大挡板放置倾斜角,可以使得涡旋发生器内部速度较大且分布较均匀,针对本文中几何模型的数值计算比较结果显示,当倾斜角为25°时,涡旋发生器内部平均速度分布较均匀。(5)尽量保持建筑之间的间距较小,能够提高涡旋流场的强度以及稳定性。当狭缝宽度为50mm时,涡旋流场稳定区域出口处涡旋强度为最大值14.593,并且此时涡旋流场形成中心区域负压较低,涡旋流场稳定区域出口处质量流量较大,因此本文认为针对本次几何模型,当建筑之间的狭缝宽度为50mm时,能够获得相对更加稳定和强度更大的涡旋流场。(6)利用相似理论对城市建筑群中的参数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如下:在城市建筑群中形成涡旋流场所需的热源和外界环境温度差大约为7.7×10~(-2)℃,对于城市中心的空气的吞吐量达到:10839t/h,说明在城市建筑群中建立涡旋引擎系统,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黄威,胡明启,杨昆,王嘉冰[3](2018)在《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圆管中强迫对流传热与熵产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圆管内传热最优的填充方式,对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圆管中的强迫对流传热开展研究。在圆管的外表面施加恒定热流,假设管内的流动和传热均处于充分发展段,分别采用达西-布林克曼模型和局部非热平衡模型描述管内流动与传热,获得管内速度场、温度分布、努塞尔数和熵产的解析解,重点讨论达西数、应力跳跃系数等相关参数对圆管中流动与综合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填充比的变化,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圆管中努塞尔数和熵产分别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黄艳,胡开鑫[4](2018)在《纳米流体平面Poiseuille流动对流传热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纳米颗粒加入基液中形成的纳米流体能显着提高流体的传热性能,在航空航天、能源、电子、化工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纳米流体的传热及其非牛顿流体特性,但是对工程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平行剪切流尚未开展深入研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纳米流体在平面Poiseuille流动中的对流传热特性,其中管壁温度沿流向线性变化。我们采用非均匀平衡流体介质模型描述纳米颗粒运动与热质传输的耦合,并考虑纳米颗粒分布对粘度和热传导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颗粒造成的粘性分层会显着改变速度分布,进而对温度场及传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朱文艳[5](2018)在《强化对流传热的夹层对流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制冷、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随着设备的运作,会带来温度升高、热量累积等现象,如果热量不能除去,会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强化换热一直是研究的关键性因素。如今,对于强化对流传热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从自然对流到强迫对流传热,从气体对流到液体对流传热,继而有了沸腾和凝结这两个相变对流传热现象,在凝结换热里又分出了膜状凝结和珠状凝结。随着强化对流传热方式的不断进步,液膜冷却、喷雾冷却等方式投入使用,使得各个工程领域的设备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都得到了提高。在这些对流现象中,膜状和珠状传热可获得更大的传热系数,这是不争的实验事实,但缺乏完善的理论支持。本文运用微分方法,从平均对流传热系数出发,考虑强化传热的手段,建立了与表面传热相关的夹层对流传热理论,丰富了对流传热的理论体系,也为阐释膜状传热和珠状传热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本文运用全微分找到强化对流传热的方法,从偏微分入手对各项强化传热手段一一分析,进而给出本文的研究切入点和研究方法。提出夹层对流的概念,将夹流传热与已有的强化对流传热现象联系起来。在对流传热理论基础上构建夹流传热理论,并联系实际对流现象给出夹层对流理论的提出意义,以及该理论对于强化传热手段的解释。其次,针对膜状夹层对流传热进行分析。运用夹层对流理论解释膜状夹层对流传热的强化传热作用,发现液膜的传热效果要好于气膜的传热效果。进而对膜状夹流传热中的热阻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发现膜状夹层流体的温度影响着热阻,并指出随着夹流的发展,热阻只会越来越大。引出膜状传热向珠状传热转变的机理。然后,针对珠状夹层对流传热进行分析。在夹流理论的基础上,给出膜状夹层到珠状夹层转变的数学模型,并由此给出珠状夹层对流传热优于膜状夹层对流传热的定量解释,得出结论:珠状夹流传热速率可以达到膜状夹流传热速率的十倍以上。珠状夹流传热的优越性在层流条件下要比在湍流条件下体现得更明显。结合水蒸气凝结案例,运用本章的珠状夹流模型分析发现,随着珠状夹流传热中液珠数量增加、半径减小,珠状夹流传热速率会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8)
李冬[6](2018)在《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界面对流现象由于对许多化工传质分离过程,如吸收/解吸、萃取、精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被广泛研究,主要包括由密度梯度驱动的Rayleigh对流和由界面张力梯度驱动的Marangoni对流。研究者们已经采用实验观测、定量分析、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了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普遍结论。本文主要从非平衡热力学和传质学的角度,从理论上分别探究对流强化传质的内在机理,以期得到有益于传质系统的过程控制与强化的方法。本文通过前人建立的气液传质装置和定量纹影系统,从垂直界面方向上观察乙醇吸收和解吸CO_2传质过程中产生的Rayleigh和Marangoni对流。从局部和全局熵产率不同水平上分析了界面对流演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由于传质过程不可逆导致的可用能量损失,得到了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内在原因。局部熵产率分布表明,局部扰动以增加由密度变化导致的重力势能或由界面张力变化导致的界面能的形式引发系统的不稳定,当增加的能量足以克服流体的黏性摩擦时对流发生。临界熵产率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提供了一种更简单和准确的方法确定对流的引发,其临界热力学性质取决于物系的性质和所处的边界条件;全局熵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表明,界面对流通过改变系统的不可逆路径而实现传质强化。此外,从传质学的角度,通过对非稳态对流传质方程的理论分析,揭示了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内在机理在于速度场与浓度梯度场之间的协同,并引入了质量积耗散来评估传质过程中因传质能力的损失而导致系统的不可逆性。通过分析乙醇吸收和解吸CO_2过程中由界面对流产生的局部质量积耗散分布,得到了在界面浓度恒定时,对流发生后的质量积耗散与场协同程度具有相同的变化,并与热力学分析对比,得到传质过程中由于传质阻力导致的传质能力损失与其产生的能量耗散分布一致,分别代表了传质学和热力学两个角度对界面对流现象的研究。本文的创新性主要有叁个方面:首次将熵产率分析引入到非稳态界面对流临界引发的实验研究中,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提供一种新的、更准确的定量方法判定对流状态的转变;对界面对流强化传质过程的能量转化进行了详细分析,识别能量耗散的发生位置,为优化传质性能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提供可能;将速度场与浓度梯度场的协同作用与传质强化效果建立联系,并用质量积耗散函数评估场协同程度,揭示了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内在机理。(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侯谨毅[7](2017)在《基于模式识别理论方法的强对流天气分类临近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对流天气(冰雹,短时强降水,对流性大风和龙卷风)是可以对社会和公众造成极大危害的灾害天气,因此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是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重要内容。造成强对流天气的对流风暴具有空间尺度小,结构演变迅速的特点。这使得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非常困难。本文研究了一个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系统。该系统的功能包括:(1)自动识别,跟踪和外推各种对流系统目标,如对流单体和对流风暴;(2)强对流风暴的分类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为:(1)对流系统目标识别,跟踪及外推方法针对对流系统目标的识别,跟踪和外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树形结构描述的对流系统临近预报方法。该方法采用区域树形结构描述对流系统的雷达反射率图像。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区域聚合检测各种对流目标,通过区域树匹配方法解决对流系统的跟踪问题,并且通过树形结构的外推预测对流系统的位置和结构演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树形结构描述的对流风暴跟踪和外推算法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2)中气旋自动检测算法中气旋自动检测算法结果能够用于区分普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中气旋的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检测和聚合速度对结构识别叁维涡旋,并且使用跟踪算法获得叁维涡旋的持续时间。在叁维涡旋的检测结果上,通过一组中气旋的训练样本,得到中气旋的诊断判据。对比实验表明本文算法降低了以往中气旋自动检测算法的误报率。(3)弓形回波的自动检测算法弓形回波是一种与对流性大风相关的带状回波。本文提出了一种大尺度弓形回波的自动检测方法,并且对弓形回波与大风相关的结构特征进行识别,跟踪和外推,用于对流性大风的预测。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准线性对流系统的检测,准线性对流系统的轮廓提取和分析,轮廓凹陷缺口的检测,跟踪和外推。文中最后给出该方法在典型弓形回波案例上的运行效果。(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3-01)
赵庆凯,徐航,徐伟[8](2016)在《非定常两平板间生物对流问题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在磁场和化学反应作用下,非定常两水平板间的的生物对流问题。我们将问题的控制方程如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和微生物浓度方程经过适当的相似变换后,得到无量纲化的方程,并利用同伦分析方法来求解该问题。将所得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与数值解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MMM-XV 2016)》期刊2016-08-25)
翟玉玲,夏国栋,蒋静,李云飞[9](2015)在《微通道热沉对流传热理论模型及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理论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微通道热沉流动与传热特性.首先,总结并提出了微通道热沉对流传热的理论模型;然后,实验测量并计算了微通道热沉的压降及努塞尔数,其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平均误差在10%左右;最后,分析了不同雷诺数及通道宽高比时的导热热阻、对流热阻及电容热阻占总热阻份额的大小.结果表明:对流热阻是影响微通道热沉传热性能的重要因素,当雷诺数为985,通道宽高比为1时,对流热阻占总热阻90%左右;而在雷诺数较小时,导热热阻占总热阻的份额小于10%,可以忽略不计;电容热阻占总热阻的份额随着雷诺数及通道宽高比的增大而降低.(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佘振苏[10](2015)在《对热对流理论的发展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对流理论近卜年来的主要发展标志是GL理论。对未来热对流理论从对积分量的预测到对对流腔内的平均速度和温度分布的预测开展一定的展望,对理论所涉及到众多的物理机理问题进行一个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对流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尝试利用涡旋引擎理论缓解城市中心区域温度过高以及污染物集中难以扩散问题,建立了缩小比例几何模型,进行实验以及数值计算,验证城市建筑群中的涡旋引擎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对于增强涡旋流场稳定性及强度的优化设计,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缩小后的几何模型进行实验以及数值计算,并将所得结果对比,通过实验现象以及各项参数的测量,显示本文中的设计成功形成了涡旋流场,且数值计算所得结果和实验结果较吻合,误差保持在10%以内,说明数值计算的结果能够较全面的显示流场的实际情况。(2)涡旋流场稳定区域入口直径大小会对涡旋流场的强度及稳定性产生影响,当涡旋稳定区入口直径与涡旋发生器高度比值为0.75时,涡旋强度最大,且出口处的质量流量较大,涡旋流场中心区域压力较低,涡旋流场的效果最好。当涡旋流场稳定区域入口直径过小时,无法形成涡旋流场,增大的过程中,涡旋逐渐增强,达到一定值后,直径的增加对涡旋流场的影响程度下降。(3)针对入口温度对涡旋流场的影响,得出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入口处温度大小决定着涡旋流场能否形成以及涡旋流场的强度和稳定性,适当增加温度能够增强涡旋流场强度与稳定性,本文中最优的入口温度为1200K。(4)在不同的挡板放置倾斜角之下,当倾斜角较大时,涡旋发生器底部的平均速度较大且分布较均匀,因此认为可适当增大挡板放置倾斜角,可以使得涡旋发生器内部速度较大且分布较均匀,针对本文中几何模型的数值计算比较结果显示,当倾斜角为25°时,涡旋发生器内部平均速度分布较均匀。(5)尽量保持建筑之间的间距较小,能够提高涡旋流场的强度以及稳定性。当狭缝宽度为50mm时,涡旋流场稳定区域出口处涡旋强度为最大值14.593,并且此时涡旋流场形成中心区域负压较低,涡旋流场稳定区域出口处质量流量较大,因此本文认为针对本次几何模型,当建筑之间的狭缝宽度为50mm时,能够获得相对更加稳定和强度更大的涡旋流场。(6)利用相似理论对城市建筑群中的参数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如下:在城市建筑群中形成涡旋流场所需的热源和外界环境温度差大约为7.7×10~(-2)℃,对于城市中心的空气的吞吐量达到:10839t/h,说明在城市建筑群中建立涡旋引擎系统,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流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迪,刘益才,莫双林,龙杰.圆管等壁温振荡流动对流换热理论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2].郭进.基于涡旋引擎理论的城市空气对流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黄威,胡明启,杨昆,王嘉冰.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圆管中强迫对流传热与熵产的理论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8
[4].黄艳,胡开鑫.纳米流体平面Poiseuille流动对流传热的理论分析[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5].朱文艳.强化对流传热的夹层对流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6].李冬.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理论分析[D].天津大学.2018
[7].侯谨毅.基于模式识别理论方法的强对流天气分类临近预报研究[D].天津大学.2017
[8].赵庆凯,徐航,徐伟.非定常两平板间生物对流问题的理论研究[C].第十五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MMM-XV2016).2016
[9].翟玉玲,夏国栋,蒋静,李云飞.微通道热沉对流传热理论模型及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5
[10].佘振苏.对热对流理论的发展展望[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