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HIV-1病毒基因型分布研究

福建省HIV-1病毒基因型分布研究

一、福建省HIV-1病毒基因亚型分布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潘小满[1](2020)在《昆明地区HIV抗病毒治疗失败毒株基因变异及耐药现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本研究旨在对昆明市2015-2019年HIV/AIDS治疗失败患者进行耐药流行病学调查,探讨耐药扩增阳性率及耐药发生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对该部分患者HIV-1毒株基因亚型分布及耐药株与敏感株间基因的变异情况进行描述,探究和溯源毒株流行地域和时间。[方 法]收集昆明市2015年-2019年抗病毒治疗失败(ART)患者流行病学信息,并采用In-house耐药检测方法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通过RT-PCR方法扩增HIV-1病毒pol基因区长度约为1200bp的片段,测序后运用Bio edit和MEGA 6.06软件进行编辑校对,通过艾滋病耐药数据库(hivdb.stanford.edu)得到序列的基因亚型、耐药突变位点等基因型耐药信息;通过MEGA、Beast等软件进一步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结 果]1.2015-2019年昆明地区HIV/AIDS ART失败患者共收集到1434例,中位数年龄为40(33,48)岁,男性占比66.46%(953/1434),异性性接触占63.39%(909/1434),抗病毒治疗方案以 EFV+TDF+3TC 为主(33.47%,476/1434)。以2019年12月31日累计治疗人数22640为基数,5年累计治疗失败率为6.33%;扩增阳性率为83.82%(1202/1434),其中东川区扩增阳性率高于昆明市区(OR=2.186,95%CI:1.149-4.160),富民县扩增阳性率低于昆明市区(OR=0.467,95%CI:0.222-0.982),女性检测阳性率高于男性(OR=1.581,95%CI:1.141-2.192)。2.2015-2019年间昆明市HIV/AIDS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总体耐药率为57.74%(694/1202),5 年累计耐药率为 3.06%(694/22640),NRTIs、NNRTIs和 PIs 的总体耐药率分别为 35.27%(424/1202)、53.41%(642/1202)和 4.99%(60/1202);组合耐药以 NRTIs+NNRTIs 的发生率最高(30.20%,363/1202)(χ2=588.067,P=0.000);昆明市总耐药发生率及各类药物的耐药发生率5年里无变化趋势(P>0.05)。耐药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女性为保护性因素(OR=0.736,95%CI:0.558-0.971);以母婴传播为比较基准,静脉药瘾以及其他传播途径为保护性因素(OP<1,P<0.05);NVP+AZT+3TC治疗方案的耐药发生率是EFV+AZT+3TC治疗方案的 2.093 倍(OR=2.093,95%CI:1.395-3.141),而克力芝+AZT+3TC治疗方案的耐药发生率是EFV+AZT+3TC治疗方案的0.526倍(OR=0.526,95%CI:0.319-0.868);把昆明市区作为比较地区,安宁市、关爱中心、东川区、嵩明县均为保护性因素(OR<1,P<0.05);以CRF01AE亚型为基准,CRF07BC和CRF08BC是耐药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以上耐药率差异主要是对NRTIs的耐药率差异引起(P<0.05)。突变位点及类型中,NRTIs突变以M184I/V 突变率为最高(29.78%,358/1202),其次为 K65R(9.40%,113/1202)。NNRTIs突变以K103N/S/R/E突变率最高,占20.80%(250/1202),其次为V179D/E/T,占13.06%(157/1202)。PIs突变率排前三的依次为M46E/K/V/I/L(1.41%,17/1202)、L33F(1.25%,15/1202)以及 Q58E(1.25%,15/1202)。3.昆明地区ART失败患者中,CRF08BC占比最多(45.50%,547/1202),CRF01AE、B亚型和其他亚型与同性性接触及关爱中心相聚集;CRF07BC与安宁市、东川区、静脉药瘾相聚集;CRF08BC与晋宁县、石林县以及女性相聚集。基因距离比较方面,CRF01AE的耐药株大于敏感株(P<0.05),CRF07BC和CRF08BC 与 CRF01AE 相反(P<0.05);Ka/Ks 比较方面,CRF01AE 的耐药株小于敏感株(P<0.05),而CRF07BC却是耐药株低于敏感株(P<0.05)。4.CRF01AE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耐药株与敏感株大部分的序列与山东省2013年的序列和天津市2007年的序列靠近,剩余的少部分序列则与云南省早年(2007年)及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早年(2000年前)的序列靠近。在耐药株流行簇中,最早的tMRCA在2001.08(1986.10-2012.09),而最近的流行簇tMRCA在2017.08(2015.10-2018.12),敏感株流行簇中最早的流行簇tMRCA是2002.08(1996.11-2007.01),最近的流行簇 tMRCA 是 2016.10(2014.09-2017.11)。[结 论]1.2015-2019年昆明市5年累计治疗失败率为6.33%,且在云南省内为中度流行;进一步完善个别地区的管理可增加检测阳性率。2.2015-2019年昆明市HIV耐药率处于稳定趋势,且在全国处于低水平流行;对NRTIs耐药率的差异是导致整体耐药率有差异的主要原因,对NRTIs药物的使用和管理需更加谨慎;与云南省总体耐药位点突变率不同,M46在PIs中的突变比例高于云南省。3.昆明市ART失败人群HIV-1毒株以CRF08BC为主;CRF01AE的耐药率高,其耐药株与敏感株在疾病进展速度上均高于其他亚型。4.近年昆明CRF01AE ART失败患者毒株来源于北方省份;昆明市最早的CRF01AE耐药患者毒株可能为传播性耐药传入,对传播耐药的防控需要及时加大力度。

徐理倩[2](2020)在《广州市异性传播HIV亚型动态和传播簇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08-2017年广州市异性性传播人群中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的动态分布特征,探索异性性传播人群中传播簇的传播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广州市异性传播人群HIV防控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收集来自广州市2008-2017年新确证HIV-1抗体阳性、现住址为广州市、传播途径为异性性传播的血清样本,提取HIV-1病毒的RNA,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扩增pol区蛋白酶(PR)基因全序列与反转录酶(RT)基因部分序列并测序后,获得pol区基因片段,使用软件工具对基因序列进行编辑、拼接和比对。使用FastTree软件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HIV-1的基因亚型,运用Cluster Picker软件识别系统发育树中的传播簇,MEGA软件计算传播簇序列间的基因距离,运用BEAST进行Bayesian系统进化分析,Cluster Matcher软件识别系统发育树中的聚类,分析传播簇的流行趋势。流行病学特征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一共获得1532份pol区基因序列样本,该研究人群年龄范围为15-84岁,平均年龄(39.79±13.603)岁,男性占75.72%,汉族占92.95%,户籍为广东省占45.43%,已婚、初中文化和服务业人群占比最高,分别为42.69%、36.49%和23.89%。2.在本研究人群中,主要亚型为CRF01_AE(38.84%),CRF07_BC(34.20%),CRF55_01B(9.20%)和CRF08_BC(5.81%),此外还有多种其他亚型和独特重组亚型(URF)。在不同户籍省份,其主要的优势毒株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省份以CRF01_AE和CRF07_BC为主要毒株。CRF55_01B亚型在专业技术人员、农民及民工和工人人群中的占比更高(χ2=14.809,P=0.022),URFs亚型在服务业人群中占比更高(P=0.025)。CRF01_AE、CRF07_BC和CRF55_01B亚型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008-2017年间,CRF01_AE构成比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CRF07_BC和CRF55_01B亚型的构成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3.对pol区进行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根据遗传距离形成209个簇(至少两个序列),成簇率为58.50%,其中最大的传播簇由81个CRF07_BC毒株组成,次之为78个CRF55_01B毒株。广州市异性性传播HIV-1人群的流行毒株的变异程度较大,主要亚型CRF01_AE未能形成大簇。CRF07_BC最大传播簇的总体基因遗传距离和进化速率较小,不同年份、户籍和人口学特征的病例交错进入传播簇中,没有形成独特的聚集性传播。另一个在CRF55_01B最大传播簇基因离散率较小,具有高度的基因同源性,且2015年后广东籍的毒株更容易聚集在一起,说明2015年来CRF55 01B亚型可能在广州市异性人群形成快速的地域性传播。4.对10个以上成员的传播簇分析发现一些女性病例在传播簇中的与多个男性病例存在传播关系,CRF07_BC亚型和CRF55_01B亚型中发现的传播簇人群具有较年轻、男性占比居大多数和学历水平总体较高的特点,在CRF01_AE亚型和B亚型的传播簇中存在老年病例之间聚集性的传播。结论1.2008-2017年广州市经异性性传播人群HIV-1的主要基因亚型为CRF01_AE、CRF07_BC,此外还有多种其他亚型和URF亚型并存,CRF55_01B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主要亚型之一。提示需要注意该人群中新的重组亚型的出现和流行。2.经系统进化分析,在2008-2017年广州市异性性传播HIV-1人群检出两个规模较大传播簇,其中一个由CRF07_BC毒株形成,呈分散传播;另一个由CRF55_01B毒株构成的簇,具有流行时间短,在2015年后形成地域性快速聚集性传播的特点。3.在广州市异性性传播HIV传播簇中,对于与多名男性病例具有密切传播关系的女性病例,传播簇中呈聚集性传播的老年病例应给与更多的关注。

邓雪媚[3](2019)在《云南省临沧市抗病毒失败的HIV/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云南省临沧地区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的主要基因突变位点,耐药总体情况和耐药变化趋势,分析该地主要的耐药相关因素,指出HIV-1耐药防治的重点地区和人群,为指导当地临床抗病毒方案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In-House方法,对20112018年临沧地区抗病毒失败的1254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血浆样本进行pol基因区扩增并测序。目标序列测定后经ContigExpress、BioEdit和HIV BLAST软件拼接整理后,提交到HIV耐药数据库(hivdb.stanford.edu)在线分析,确定HIV-1毒株亚型、耐药突变位点和各类药物的耐药水平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112018年临沧地区抗病毒失败HIV/AIDS患者样本共成功扩增950份,各年分别纳入检测样本45,66,77,89,112,157,198,206份,其中检出耐药结果的比率分别为24.4%,50.0%,48.1%,44.9%,65.2%,54.1%,57.1%,55.8%,八年总体耐药率为53.4%(507/950)。2、主要以30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64.8%(616/950);男性占57.3%(544/950);民族以汉族为主,占63.6%(604/950);主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占77.3%(734/950);抗病毒治疗方案以一线方案为主,占83.7%(795/950),主要方案为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占51.4%;抗病毒治疗时间多为630个月,占43.5%(413/950)。3、耐药率随年龄的增高有上升趋势(?2=28.452,P<0.001);性传播感染途径是发生耐药的危险因素(OR:0.64;95%CI:0.45-0.92);耐药率最高的方案是“AZT+3TC+NVP”为61.3%(152/248);抗病毒治疗时间达42个月时耐药率最高为62.1%(87/140);耐药率随病毒载量的增高有下降趋势(?2=29.457,P<0.001),性别、民族和基因亚型等因素在耐药与非耐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年度间HIV-1主要耐药药物类似,核苷类主要有3TC,恩曲他滨(FTC)和阿巴卡韦(ABC),非核苷类药物以EFV和NVP为主。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率为49.9%(474/950),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耐药率为32.0%(304/950),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率较低为2.4%(23/950)。耐药总体趋势主要受NNRTIs耐药情况的影响,对NNRTIs耐药的主要突变位点是K103N/S,占25.1%(238/950);对NRTIs耐药的主要耐药突变位点是M184V,占29.3%(278/950),且有逐年明显增高的趋势。HIV-1病毒基因亚型均以CRF08BC为主,总体趋势较平稳。【结论】云南省临沧市抗病毒失败的HIV/AIDS患者耐药性处于中度流行状态,近年来该地HIV-1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耐药发生主要是接受一线ART药物治疗的患者;临翔区和耿马县是耐药高发县(区);中老年患者是耐药好发人群。在药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有针对性的开展防艾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监测ART病人的HIV-1耐药性,及时合理的调整用药方案,规范化进行抗病毒治疗及管理,防止耐药的发生和传播。

陈荣华,李勤光,卓传尚,柳丽娟,赵敏[4](2019)在《福建省HIV-1毒株亚型分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福建省HIV-1毒株亚型毒株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就医的312例HIV-1感染者,采用TaKaLa PrimeSciptTM One Step RT-PCR Ver.2和Prime Ex TaqTM Hot Start Version试剂盒对gag基因区和env基因区进行扩增并测定其序列。结果 312例标本结果显示,131例为CRF07BC(41.99%),112例为CRF01AE(35.89%),69例为B亚型(22.12%),性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结论福建省HIV-1毒株亚型分布众多,以CRF07BC、CRF01AE流行重组型为主,经性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基于此,需加强对福建省HIV-1感染的监测,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为干预,尤其是性工作者和同性性传播群体的监控,同时结合福建省HIV-1感染情况开展疫苗研发工作,有效防控区域艾滋病传播。

邓永岳[5](2017)在《福建省HIV-1毒株遗传特征分析和劣势耐药基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其超高的进化速率、逆转录酶的易错倾向以及复制过程中的重组等因素,HIV-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基因表现出了高度的遗传多样性,而宿主体内的选择压力如免疫应答或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等决定了它的进化方向。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对艾滋病的疾病进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以及HIV疫苗的研发等都有着密切影响,因此,研究HIV-1的遗传多样性是预防、治疗艾滋病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研究首先通过新近感染者HIV-1毒株的遗传学特征来了解福建省HIV-1毒株的遗传多样性表现,然后通过建立检测劣势耐药基因变异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HIV-1毒株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后的耐药基因变异情况,并探索CRF01_AE(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 01_AE,流行重组型01_AE)毒株的耐药基因在药物选择压力下的分子进化规律。研究共分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研究福建省HIV-1毒株的亚型分布和流行特征,共选取104份新近感染者血浆标本,应用巢氏PCR法扩增HIV-1的pol、gag和env三个基因区,用测序结果结合各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亚型分布和原发性耐药分析。结果发现:1.目标人群中存在B亚型和CRF01_AE、CRF07_BC、CRF08_BC、CRF55_01B四种流行重组型,其中以CRF01_AE和CRF07_BC流行重组型为主,分别占46.91%和35.80%。相较于既往调查结果,亚型分布中CRF01_AE所占比例较前下降,CRF07_BC所占比例明显上升;2.性接触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同性传播比例明显上升;3.新近感染者和新报告感染者中毒株亚型分布具有差异,新近感染者更能代表HIV-1最新流行态势;4.通过与HIV database上的参考株做BLAST分析显示,我省HIV-1流行毒株主要与广东、广西、北京和浙江地区的流行毒株有着较为密切的传播关系。5.未治疗HIV-1感染者的原发性耐药率为7.41%,达到中度流行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省HIV-1流行毒株的遗传学特征正逐渐发生改变,应加强动态监测,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并建议以新近感染者做为实验对象以获得更具代表性的结论。第二部分,我们首先成功建立了检测HIV-1劣势耐药突变的高通量测序方法,该方法最多可以一次测序同时检测128份样本。通过优化样本准备、测序和数据分析策略等各个步骤,实现每个碱基位点平均覆盖3671±927条序列,劣势突变检测阈值达到1%。应用该方法,我们做了三方面的研究,第一,对未治疗新近感染者,进行原发性耐药突变检测,结果在其中5份标本(26.32%,5/19)中共发现8处主要耐药突变,高于用常规基因型耐药检测所得结果。第二,对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检测其耐药突变情况,结果发现:1.相较于常规的Sanger法自建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平均每份样品额外检测到1.7处耐药突变,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劣势耐药突变数占病毒学失败患者总耐药突变数的19.27%,它们只能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到,这些额外发现的劣势突变明显增加了病毒学失败患者的耐药负担,有90.9%(10/11)的样本至少增加了对两种药物的耐药评分分数,更有81.8%(9/11)的样本至少提高了对一种药物的耐药分级级别;3.经抗逆转录病毒一线方案治疗后病毒学失败的患者,其PIs(Protease inhibitors,蛋白酶抑制剂)类耐药突变水平与未治疗的新近感染者相当,处于低水平,这有利于更换含PIs类药物的二线方案;4.经过比较未治疗和治疗失败者的高通量测序结果,筛选出三处可疑的新型耐药突变位点(I72V、I135T、I142S)。第三,为进一步研究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IV-1毒株在药物选择压力下耐药突变发生和演变的规律,对一线治疗失败的CRF01_AE患者,收集他们在6-8年治疗过程中的系列血样,检测并分析耐药突变的动态变化情况。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耐药的形成是一个数种耐药基因突变逐渐累加的过程,而M184V+G190A+TAMs是CRF01_AE耐药发生的基本组合,在启动治疗后短期内即可检测到,因此应当尽早进行治疗后耐药随访。其中,M184V突变一旦发生,即顽固性存在,即使停药也不容易消失,而G190A突变较其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突变可能具有适应性优势;2.TAMs(thymidine analogue mutations,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似物变异)通过两种途径竞争性发展,CRF01_AE偏好于TAM2途径,但两种途径并非绝对不相容,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种途径可以产生融合;3.换二线方案前若发现针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多重耐药突变,如Q151M多重耐药复合体和T69插入复合体,以及TAM1途径的突变,可能会导致二线方案无效。

邓月琴[6](2017)在《广西HIV-1新近感染者中CRF5501B流行重组型毒株的发现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对前期研究发现的pol区基因判断为CRF5501B流行重组型的病例进行近全长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重组序列分析,以最终鉴定其基因亚型,分析其传播毒株来源,为阐明广西HIV-1流行毒株基因亚型分布特征及检测监测新的重组毒株提供实验数据。对象及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广西地区HIV-1新发现报告病例血浆样本,进行BED-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BED-CEIA),BED-CEIA阳性并且其3个月内首次CD4检测结果≥350个/uL判断为HIV-1新近感染者。从新近感染者中按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75例样本进行HIV-1 pol区基因序列测定后构建pol区基因系统进化树。对pol区基因判断为CRF5501B流行重组型的病例,采用一段法NFLG巢式PCR进行近全长基因扩增,对获得的近全长基因序列构建近全长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并用HIV Database的在线软件RIP(Recombinant Identification Program)初步分析基因序列的重组情况,使用Simplot(Version 3.5.1)定位近全长序列的重组位点,用jp HMM(jumping profile Hidden Markov Model)初步判断重组断点位置,使用BootScan工具验证重组毒株断点位置。根据重组分析结果截取各全长序列的重组片段,构建片段进化树,分析重组模式及其重组片段来源,利用HIV Database的在线工具Recombinant HIV-1 Drawing Tool绘制重组序列的重组图谱。结果6647例新发现报告HIV/AIDS病例中被判断为HIV-1新近感染者608例,完全随机抽取其中275例进行pol区基因序列测定,成功获得序列229例,共发现CRF01AE、CRF07BC、CRF08BC、CRF5501B和B亚型5种亚型与流行重组型。7例pol区基因亚型判断为CRF5501B,异性传播5例,同性传播2例,进一步进行近全长扩增和测序后有3例成功获得近全长基因序列,均为异性传播。对3例疑似CRF5501B流行重组型毒株的近全长基因序列进行重组序列分析,最终鉴定出这3条近全长序列均为以CRF01AE为骨架,由3个CRF01AE基因片段和2个B亚型基因片段镶嵌重组产生的CRF5501B重组型毒株。GXME075近全长基因组序列的5个片段中,3个CRF01AE(Ⅰ、Ⅲ、Ⅴ)相对于HXB2中的位置依次为:(Ⅰ,640-2952),(Ⅲ,3341-3731),(Ⅴ,4648-9411);2个B亚型(Ⅱ、Ⅳ)片段相对于HXB2中的位置依次为:(Ⅱ,2953-3340),(Ⅳ,3732-4647);GXME125近全长基因组序列的5个片段中,3个CRF01AE(Ⅰ、Ⅲ、Ⅴ)相对于HXB2中的位置依次为:(Ⅰ,638-2952),(Ⅲ,3341-3707),(Ⅴ,4566-9411);2个B亚型(Ⅱ、Ⅳ)片段相对于HXB2中的位置依次为:(Ⅱ,2953-3340),(Ⅳ,3708-4565);GXME374近全长基因组序列的5个片段中,3个CRF01AE(Ⅰ、Ⅲ、Ⅴ)相对于HXB2中的位置依次为:(Ⅰ,637-2952),(Ⅲ,3341-3731),(Ⅴ,4637-9411);2个B亚型(Ⅱ、Ⅳ)片段相对于HXB2中的位置依次为:(Ⅱ,2953-3340),(Ⅳ,3732-4636)。片段进化树分析显示,GXME075、GXME125和GXME374三条序列的CRF01AE片段来源于泰国的CRF01AE毒株,B亚型片段的亲本毒株来源于欧美B亚型。结论1.广西275例HIV-1新近感染者中发现CRF01AE、CRF07BC、CRF08BC、CRF5501B和B亚型5种亚型与流行重组型。2.首次在广西HIV-1新近感染者鉴定出CRF5501B流行重组型毒株,提示该毒株已在广西HIV-1感染者中传播,值得关注。3.广西的HIV-1流行和传播中,可能存在比目前已经认识的更复杂的亚型间重组现象,国内其他地区可能也已经存在非MSM人群传播的CRF5501B重组毒株或其他毒株,HIV-1的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可能已经发生改变,有必要加强HIV-1的基因亚型分布情况的检测,认识其传播规律,了解并阐明新型亚型毒株对HIV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影响效果。

陈智伟[7](2016)在《MSM人群中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人源化小鼠模型用于T/FHIV-1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随着I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在中国男同人群中流行和暴发,该人群中出现了新重组病毒株。然而对于国内男同人群中流行的HIV-1亚型的了解并不多。本论文主要对20112013福建男同人群中的HIV的亚型分布、新重组株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和追溯主要流行株CRF07BC的起源。此外,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神经认知性紊乱的疾病(HAND)是感染HIV-1病毒后患者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然而,目前为止感染T/F HIV-1的患者如何在急性感染期容易导致HAND的原因仍然未知。要从人体试验上得到答案不大可能,所以我们研究用人的PBMC注射到NSG小鼠体内,然后用HIV-1JR-FL和T/FHIV-1BJZ7腹腔注射到小鼠体内进行病毒感染,从而构建NSG动物模型用来研究HAND发病机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基于gag和pol基因的测序,对男同人群中HIV-1病毒亚型分析。通过槽式PCR成功的从76个感染者的血清中扩增到gag和pol基因的片段,其中2011(n=17)、2012(n=23)和2013(n=36)。基于gag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的基因亚型CRF01AE(38,55.1%)、CRF07BC(21,30.4%)和B/B’(4,5.8%),其余的是一些新的重组病毒株(6,8.7%)。其中,CRF07BC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由原来2012年4(19%)上升至13(41.9%)2013(p<0.01),导致和CRF01AE亚型在男同人群内的共流行趋势。第二,根据基因分型的结果,对6株不同亚型和新型重组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进一步了解新的HIV-1重组株的分子特征,全基因测序的结果证实了部分的重组株是由CRF01AE亚型与B亚型和CRF07BC亚型的新重组株。并通过174株CRF07BC病毒株的gag基因进化分析,追溯福建男同中主要流行株CRF07BC的起源和分析其流行趋势。并通过6株不同簇的env-假病毒的包被并用于中和实验,了解用国际现有主要的中和抗体对福建新流行重组株的中和能力进行评价,从而为判断新流行株的病毒暴发流行趋势提供依据。第三,通过检测不同组织的HIV病毒载量、P24抗原和外周血中P24阳性细胞。发现感染HIV-1JR-FL和T/F HIV-1BJZ7这两种病毒株都能快速构建NSGHuPBL小鼠模型。虽然两者都可以在急性期的外周血内检测到病毒载量,然而,T/F病毒明显在不同的器官和组织CD4+细胞下降较快。结果表明这两种病毒都会入侵到脑内的脑膜、脑皮质和血管周围,在这些区域都能检测到P24/CD3+T细胞。至关重要的是,最后导致神经元受损的为感染HIV-1 JR-FL病毒株,而非HIV-1BJZS7,通过检测发现Iba1+的小胶质细胞和GFAP+星状细胞大量增加。在受感染的小鼠脑内,Iba1+的小胶质细胞的增加和P24的抗原正向相关二和NeuN+神经元负向相关。总之,HIV-1在中国男同的人群由原来CRF01AE流行转变成由CRF01AE和CRF07BC两种亚型为主的并行流行趋势。这种改变已经导致新的重组株在男同人群中的流行。此外,用T/F感染NSG-HuPBL动物模型的结果揭示了HIV-1引发HAND的发病机理和神经病理学原理,这些结果为预防HIV-1感染及HAND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杨天飞[8](2016)在《福建省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人群感染HIV-1毒株传播关系及原发性耐药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资料结合分子基因进化分析探讨福建省同性和异性传播人群HIV-1毒株传播关系和我省艾滋病流行态势,通过基因耐药性检测了解我省HIV-1毒株耐药本底情况。方法1.收集2012-2015年间部分确证新发现的HIV/AIDS,通过提取核酸,扩增基因gag和pol片段、序列测定获得基因序列。运用MEGA等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基因亚型,运用系统进化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人群系统进化特征和传播关系。2.对上述序列pol片段使用HIVdb Program进行原发性耐药分析,比较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人群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的区别。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同性传播人群与异性传播人群相比具有更年轻,文化程度更高,未婚比例更高等特征。对185例MSM人群性行为特征结果显示:35%MSM有过双性性行为,与非婚(临时或商业性的)异性性接触史占21.0%;首次发生同性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23.0岁;记忆中发生同性性行为同伴的个数为12.8,最近一年发生同性性行为同伴个数为2.58,多性伴的情况较普遍;过去3个月,与临时(或商业性的)男性同性性伴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38.2%,与临时(或商业性的)男性同性性伴安全套使用率为35.7%,发生同性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较低。2.亚型结果显示:目前我省HIV-1毒株亚型种类多样,以CRF01AE和CRF07BC为优势流行毒株,同时还发现了CRF5501B、CRF08BC、B亚型、CRF02AG等亚型。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性传播人群中CRF5501B亚型已占8.6%,异性传播中仅为1.6%,同时在异性传播人群中发现的15例CRF08BC亚型未在同性传播人群中发现。3.同性和异性传播人群系统进化和流行病学资料传播关系显示:(1)crf01ae系统进化分析:a)无论在异性传播人群还是同性传播人群中,没有发现序列在某个地区完全聚集;b)从进化树发现的58.4%(59/101)异性传播序列独立成簇。异性传播剩余42条序列(占41.6%)与同性传播人群序列交叉一起,散在分布。c)在同性传播人群中发现了4个高度聚集传播亚簇推测同性传播人群发生在流行圈的快速传播。d)福建省2005-2007年21条pol区crf01ae异性传播全部与本研究得到的异性传播相对独立的进化簇聚在一起。e)对我省部分crf01ae亚型毒株报告最高同源性的序列,结果显示,我省crf01ae亚型在异性传播中主要与广西地区毒株有着较为密切的传播关系,在同性传播中与广东和北京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传播关系。(2)crf07bc系统进化分析:a)同crf01ae一样,无论在异性性接触人群还是同性传播人群中,没有发现序列在某个地区完全聚集;b)从进化树上可以发现28.8%(15/45)异性传播序列独立成簇,提示该亚型异性传播人群存在一个相对同性传播人群独立的流行人群;c)进化簇2包含了同性传播人群72条序列,28条异性传播人群序列。从进化树看未发现拓扑结构,提示我们crf07bc在我省同性传播人群中流行可能是由多毒株引起。d)对我省部分crf07bc亚型毒株报告最高同源性的序列,结果显示,我省crf07bc亚型在异性传播中主要与广西地区毒株有着较为密切的传播关系,在同性传播中与广东和北京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传播关系。(3)crf5501b系统进化分析:研究分别共得到了20条crf5501b亚型pol区和gag区基因序列,同性传播占了绝大部分有17条,异性传播3条。发现了两个传播簇,簇1平均年龄25岁,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专以上为主,未婚为主,现住址均为厦门。其中包含一个异性传播病人编号d-hl10,推测其谎报男男性行为史的可能性大。簇2由三个泉州病例组成,3个病例平均年龄41.7岁,两位职业为工人,一位为民工,初中文化程度,户籍所在地均为外省,提示他们之间性活动活跃。(4)b亚型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了2个进化簇。簇1由4条泉州序列和1条福州序列聚集成簇,该簇全部为异性传播序列,平均年龄49.2岁,均是已婚有配偶,初中及小学学历为主,现住址及户籍地均为泉州地区。簇2由6条泉州序列聚集成簇,bootstrap达100%。该簇6条全部为同性传播序列。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个病例平均年龄34.8岁,职业以工人及民工为主,5个病例户籍所在地均为外省,提示他们之间可能有着密切的传播关系。(5)crf08bc系统进化分析:本研究得到14条异性传播人群序列crf08bc基因序列,其中福州5条,泉州1条,厦门8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4个病例有5例为女性(5/14,占35.7%),平均年龄42.9岁,学历以小学及以下为主,有7例,职业以家政及服务业、农民和民工为主,猜测与从事低端性服务有关。同源性分析显示与云南毒株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6)异性传播中11对双阳家庭系统进化树以及基因距离判断传播关系:在系统进化树上10个配对样本以近乎100%bootstrap值独立聚集,提示这些双阳家庭以家庭内传播为主。计算所有配对样本的基因距离,组内平均遗传距离均值pol区、gag区和env区分别为0.013,0.018和0.032,该数据为配偶间是否具有传播关系提供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男方传播来源为商业婚外异性性接触史。学历以小学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推测是男方的婚外行为史感染hiv,然后将其传播给女性配偶,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配偶的告知。4.对共获得366例分离株的pol基因序列经基因型耐药检测发现36例患者出现耐药,耐药发生率为9.8%,其中同性和异性传播人群耐药发生率分别为9.73%和9.94%。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率为主,同性和异性传播人群耐药发生率分别为6.49%和5.52%。同性传播主要耐药突变为e138g(6次)和v179e(6次)为主,异性传播人群主要耐药突变为l33f(3次)和v11i(2次)。通过耐药研究提示注意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原发性耐药株的流行与传播,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以便能合理和及时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结论1.同性传播人群具有更年轻、化程度更高、未婚比例更高、异性性行为比例较高和安全套使用率低等特征。2.目前我省hiv-1毒株亚型种类多样,发现crf01ae、crf07bc、crf5501b、crf08bc、b亚型和crf02ag等亚型。3.由于msm人群双性性行为的存在,该人群中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包括配偶在内的异性性伴,存在着通过“桥梁人群”向家庭内及社会上二代续发感染传播的风险,但我们估计这种比例不高,msm人群和异性传播人群更多以呈现相对独立传播的状态。1)异性传播人群中发现对于双阳家庭HIV传播以家庭内传播为主,提示我们对于感染HIV的患者需加强配偶告知2)异性传播毒株与广西和云南等地有着较为密切的传播关系3)同性传播人群发现7个传播簇,提示男同聚集的快速传播,需加强干预。户籍地为外省,离异或丧偶为其HIV感染的危险因素4)同性传播毒株与广东和北京等地有着较为密切的传播关系4.我省目前未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AIDS原发性耐药率为9.80%,同性和异性传播人群耐药发生率分别为9.73%和9.94%。同性传播主要耐药突变为E138G(6次)和V179E(6次)为主,异性传播人群主要耐药突变为L33F(3次)和V11I(2次)。同性传播人群中出现了6例患者高度耐药,异性传播人群出现了4例,均是针对NNRTIs的EFV和NVP,亟需加强监测。

李敬云[9](2016)在《艾滋病病毒1型CRF01AE毒株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文中研究表明CRF01AE是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HIV-1毒株,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本文从该毒株的发现起源与命名、在国内外的流行过程、参与形成的重组毒株以及致病性等方面进行介绍,并讨论了与流行病学特征密切相关的社会和生物学因素。

袁瑞[10](2016)在《HIV-1亚型及其耐药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我国HIV感染者中流行的HIV-1亚型种类复杂、多样,且流行分布具有明显的时间、地点和人群分布差异。研究表明,HIV-1亚型与艾滋病病程及其耐药突变具有一定的关联。随着我国艾滋病流行模式的转变和抗病毒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必要开展系统全面的HIV-1亚型及其耐药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从分子水平揭示HIV-1的流行信息和流行趋势。目前性传播已成为我国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在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HIV经性传播人群中HIV-1亚型流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本次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初步了解无锡市HIV-1亚型及耐药突变的流行分布情况,并结合常规工作中关于HIV/AIDS的流调、随访、治疗等信息,以初步探讨HIV-1感染病程和耐药的可能影响因素,旨在为该市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研究方法:1. Meta分析: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CBM、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HIV-1亚型的研究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和数据提取,运用Freeman-Tukey双反正弦变换法对不同病毒亚型的流行率进行合并计算,并从研究时间、研究地点和研究人群三个方面进行亚组分析。Meta分析软件包括R 3.2.1和SAS 9.3。2.HIV-1亚型分析:以无锡市疾控中心2012~2013年常规CD4监测随访队列中的343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静脉血采集,并采用巢式PCR扩增env和pol区的部分基因片段后送至生物公司测序,根据env和pol的部分基因序列进行病毒亚型分析。3.HIV-1耐药突变分析:将279例研究对象的pol基因序列(覆盖pol区的蛋白酶基因全长及反转录酶1-280位左右的密码子序列)提交至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基因突变分析。4.统计学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AS 9.3或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或Kruskal-Wallis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描述。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差异的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或生存分析进行HIV病程和耐药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 Meta分析共纳入130篇文献,包括18725例成功分型的样本。CRF01AE、B、 CRF07BC、CRF08BC和C亚型的合并流行率分别为44.54%(95%CI:40.81-48.30)、 18.31%(95%CI:14.71-22.17)、16.45%(95%CI:13.82-19.25)、2.55%(95%CI:1.56-3.73)、 0.37%(95%CI:0.11-0.72)。分层分析发现,B亚型在性传播感染人群中的流行率呈下降趋势,而CRF01AE、CRF07BC在性传播感染人群中和CRF08BC在异性传播感染人群中的流行率呈上升趋势,且不同地区的HIV-1亚型分布呈现明显差异。2.最终有313例研究对象成功进行HIV-1分型,其中CRF01AE所占比例最高,达49.4%(155/313),其他亚型及流行比例分别为CRF07BC 16.9%(53/313)、B 12.8% (40/313)、CRF08BC 9.3%(29/313)、CRF6701B 3.8%(12/313)、CRF6801B 1.9% (6/313)、CRF02 AG 0.3%(1/313)、CRF59 01B 0.3%(1/313)、C 0.3%(1/313)和URFs 4.8%(15/313),不同性别、年龄和传播途径间的病毒亚型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279例研究对象中,共发现36例存在耐药基因突变,耐药率为5.0%(14/279)其中床用药人群的耐药率为1.8%(4/220),用药人群的耐药率为16.9%(10/59),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耐药突变主要包括D30N、L90M、K65R、M184IV、K103N和Y181C等点突变所引起的不同类型抗病毒药物的高度或中度耐药,而其他耐药突变则引起低度或潜在低度耐药。4.病程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HIV-1 CRF07/08BC毒株感染相对B亚型,病程进展缓慢(OR=0.312,95%CI:0.134~0.728),然而CRF07/08BC毒株感染者合并耐药突变较B业型毒株感染者合并耐药突变的病程进展更快(OR=12.276,95%CI:2.255~ 66.830);耐药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HIV确诊时年龄是产生耐药的保护因素(OR=0.930, 95%CI:0.909~0.987),即HIV确诊时年龄越小越易发生耐药。研究结论:1.中国HIV-1经性传播人群的亚型分布存在较大的时间变异性和地区差异性,HIV-1的高度变异性给艾滋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极大挑战。2.目前无锡市流行的HIV-1毒株种类复杂多样,为有效控制新的重组毒株的产生与流行,应进一步加强不同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并严密监测HIV-1亚型的流行动态。3.相对B亚型,non-B亚型中的CRF07/08BC感染后病程进展缓慢,然而CRF07/08BC感染合并耐药突变较B亚型感染合并耐药突变的病程进展更快,其作用机制需给予进一步的探讨。4.该地区HIV-1耐药株的传播尚处于低流行态势,耐药突变主要由已有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所诱发,然而药物间的交叉耐药及耐药株的传播警示该地区应加强HIV-1/AIDS人群的耐药监测。

二、福建省HIV-1病毒基因亚型分布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HIV-1病毒基因亚型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地区HIV抗病毒治疗失败毒株基因变异及耐药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1基因型耐药突变位点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广州市异性传播HIV亚型动态和传播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样本来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1.4 应用软件及工具
    2.2 实验方法
        2.2.1 病毒RNA的提取
        2.2.2 POL区基因扩增
        2.2.3 PCR扩增产物的鉴定
        2.2.4 PCR产物的测序
        2.2.5 序列整理与拼接
        2.2.6 基因亚型的确定
        2.2.7 HIV-1传播簇进化关系分析
        2.2.8 统计分析
        2.2.9 伦理学问题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样本的特征与分布
    3.2 HIV亚型的分布情况
        3.2.1 研究样本的亚型分类
        3.2.2 不同户籍样本的亚型分布情况
        3.2.3 HIV亚型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中分布情况
        3.2.4 HIV亚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
    3.3 广州异性性传播HIV-1亚型传播关系分析
        3.3.1 POL区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3.3.2 规模较大的传播簇分析
        3.3.3 具有意义的传播簇流行特征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云南省临沧市抗病毒失败的HIV/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见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艾滋病疫情
    第二节 HIV的病原学特征
    第三节 HIV抗病毒治疗情况
    第四节 HIV-1耐药情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HIV/AIDS患者耐药检测总体情况
        3.1.1 基因型耐药检测扩增情况分析
        3.1.2 HIV/ADS患者基本情况
        3.1.3 研究对象的HIV-1 基因亚型分布情况
    第二节 HIV-1 耐药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2.1 耐药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2.2 各治疗方案与耐药
        3.2.3 HIV-1 病毒载量与耐药
    第三节 HIV/ADS患者耐药情况
        3.3.1 HIV-1 总体耐药情况
        3.3.2 临沧市各县(区)耐药患者分布
        3.3.3 HIV-1 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情况
        3.3.4 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分布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HIV-1 总体耐药情况及变化趋势
        4.1.1 HIV-1 基因突变及耐药总体情况
        4.1.2 各年HIV-1 流行情况及耐药变化趋势
        4.1.3 各地HIV-1 流行情况及耐药变化趋势
        4.1.4 人群HIV-1 耐药流行特点
    第二节 HIV-1 耐药特征分析
        4.2.1 HIV-1 传播途径耐药分析
        4.2.2 抗病毒治疗时间及治疗方案的耐药情况分析
        4.2.3 HIV-1 病毒载量耐药分析
        4.2.4 其它特征耐药分析
    第三节 药物及基因突变位点耐药情况
        4.3.1 HIV-1 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情况
        4.3.2 HIV-1 基因突变位点耐药情况
    第四节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整合酶抑制剂基因突变耐药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4)福建省HIV-1毒株亚型分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福建省HIV-1毒株遗传特征分析和劣势耐药基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福建省HIV-1新近感染者流行毒株遗传学特征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福建省HIV-1毒株的劣势耐药基因变异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HIV遗传多样性与耐药
    参考文献
致谢

(6)广西HIV-1新近感染者中CRF5501B流行重组型毒株的发现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近全长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分析
    2.3 近全长基因组重组断点分析
3 讨论
    3.1 样本情况
    3.2 近全长基因序列分析
    3.3 流行病学意义
4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MSM人群中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人源化小鼠模型用于T/FHIV-1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MSM人群中HIV-1流行与亚型分布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6株福建MSM的HIV-1全基因测序与CRF07_BC亚型起源分析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感染T/F HIV-1的CD4~+T细胞入侵脑部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应用于HIV-1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的初步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参加国际性会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福建省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人群感染HIV-1毒株传播关系及原发性耐药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人群人口学特征
    3.2 185例同性传播人群性行为特征分析
    3.3 福建省同性和异性传播人群亚型分布情况
    3.4 各亚型系统进化分析
    3.5 同性和异性传播人群HIV-1感染者原发性耐药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HIV-1亚型及其耐药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章 中国HIV-1经性传播人群中不同亚型毒株流行率的Meta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文献检索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3 数据提取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文献检索
        1.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1.2.3 不同HIV-1亚型流行率
        1.2.4 亚组分析
        1.2.5 发表偏倚评估
    1.3 讨论
第二章 无锡市HIV-1亚型及其与疾病进程间的关联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个案调查
        2.1.3 静脉血采集
        2.1.4 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2.1.5 基因扩增及测序
        2.1.6 病毒亚型判定
        2.1.7 病程进展分组
        2.1.8 实验质量控制
        2.1.9 伦理学审查
        2.1.10 统计与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2 nest-PCR扩增与测序
        2.2.3 系统进化树绘制
        2.2.4 基因离散率
        2.2.5 HIV-1基因分型结果
        2.2.6 不同流行病学特征的亚型分布
        2.2.7 HIV-1亚型与病程间的关联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无锡市HIV-1毒株耐药基因变异研究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序列分析
        3.1.3 伦理学审查
        3.1.4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2 HIV-1耐药分布
        3.2.3 耐药基因突变位点
        3.2.4 HIV-1亚型与耐药
        3.2.5 HIV-1耐药影响因素分析
    3.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HIV-1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福建省HIV-1病毒基因亚型分布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地区HIV抗病毒治疗失败毒株基因变异及耐药现况研究[D]. 潘小满.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广州市异性传播HIV亚型动态和传播簇研究[D]. 徐理倩.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3]云南省临沧市抗病毒失败的HIV/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突变研究[D]. 邓雪媚. 大理大学, 2019(01)
  • [4]福建省HIV-1毒株亚型分布分析[J]. 陈荣华,李勤光,卓传尚,柳丽娟,赵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07)
  • [5]福建省HIV-1毒株遗传特征分析和劣势耐药基因变异研究[D]. 邓永岳. 福建医科大学, 2017
  • [6]广西HIV-1新近感染者中CRF5501B流行重组型毒株的发现与鉴定[D]. 邓月琴.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7]MSM人群中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人源化小鼠模型用于T/FHIV-1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研究[D]. 陈智伟.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1)
  • [8]福建省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人群感染HIV-1毒株传播关系及原发性耐药分析研究[D]. 杨天飞.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9]艾滋病病毒1型CRF01AE毒株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 李敬云.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04)
  • [10]HIV-1亚型及其耐药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袁瑞. 东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福建省HIV-1病毒基因型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