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个人” ——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革命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个人” ——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革命

论文摘要

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结论都是抽象的,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思维方式的抽象性。他们要么否认人的本质,要么对人进行纯主体或纯客体的理解,这样就把人作了抽象地理解。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研究历史的出发点,对人的认识的抽象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结论。马克思对人诉诸于实践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历史理论,使社会历史观变成了科学,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引起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本文以《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个人”——解读读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革命》为题,总共由五个部分构成:导言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以“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历史前提和起点的写作背景,以区别于以前思想家们对人的抽象认识。第一章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的关于人的学说,人们不仅都对人进行了片面、抽象地认识,而且他们在社会历史观上也是唯心的。第二章分析了纯客体(感性直观)、纯主体和实践三种不同思维方式对人进行认识所得出的不同结论,以及“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内涵及规定。第三章着重指出,实践作为社会历史起点的“现实的个人”的本质,是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存在、生成、进步及其规律的核心范畴。第四章探讨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实践活动才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包括人在内的“对象、现实、感性”予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从而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个人”的人学革命。实践活动是对“现实的个人”的本质规定,以“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历史的起点,即通过“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社会历史。这样,就把社会历史观建立在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创立了唯物史观。可以说,人的实践活动是理解唯物史观的一把钥匙。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文的选题动机及意义
  • 二、本论文的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四、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导言
  • 第一章 马克思之前关于人的哲学学说
  • 一、古希腊时期关于"人"的哲学学说
  • (一) 万物的"逻各斯":人是与自然同构的存在
  • (二) 斯芬克斯之迷:人是一种自我表象
  • (三) "认识你自己":人是理性的象征
  • (四) 柏拉图:人是利用肉体的灵魂
  • 二、基督教时期关于"人"的哲学学说
  • 三、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的哲学学说
  • 四、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人"的哲学学说
  • (一) 社会契约中的"人"
  • (二) 感性直观的唯物主义:人是机器
  • 五、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关于"人"的哲学学说
  • (一) 康德:人是理性的存在者
  • (二) 费希特:人就是行动
  • (三) 黑格尔:人是"自我意识"
  • (四) 费尔巴哈:人是直观的存在
  • (五) 施蒂纳:"人"就是"我"
  • 第二章 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形成
  • 一、哲学思维方式的演变
  • (一) 旧唯物主义的纯客体的思维方式
  • (二) 唯心主义的纯主体的思维方式
  • (三) 马克思的实践的思维方式
  • 二、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的确立
  • (一) "现实的个人"的内涵分析
  • (二) "现实的个人"的本质揭示
  • 第三章 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历史
  • 一、"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存在
  • (一)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基础
  • (二)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延续的根本
  • 二、"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历史的生成
  • (一) "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
  • (二) 人类历史是一部"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史
  • 三、"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历史的运行
  • (一) "现实的个人"影响着社会历史规律的形成
  • (二) "现实的个人"体现着社会历史规律的特征
  • 四、"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历史的进步
  • (一) 社会历史进步简义
  • (二) "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历史进步的内在关联
  • 第四章 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的发展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发展的哲学规定
  • 二、"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的历史特征
  • (一) 作为社会历史"剧作者"的"现实的个人"
  • (二) 作为社会历史"剧中人"的"现实的个人"
  • 三、"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历史观革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活与哲学》中易混的38个知识点[J]. 高中生 2008(10)
    • [2].从“历史主义”到“历史的终结”——评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诘难[J]. 学习与探索 2010(04)
    • [3].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当代理论创新[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8(01)
    • [4].人之历史是人的“社会发展史”——一种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真义的读解[J]. 理论探讨 2010(04)
    • [5].卢卡奇早期社会历史观的黑格尔之源[J]. 理论界 2011(04)
    • [6].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面向信息时代?——兼评孙伟平新著《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观》[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2(02)
    • [7].立足信息时代,创新唯物史观——读孙伟平《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观》[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8].研究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取得的新成果——评吴仁平等新著《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研究》[J]. 理论导报 2010(06)
    • [9].论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捍卫与发展——以《历史唯物主义通信》为例[J]. 林区教学 2014(06)
    • [10].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更加能动地推进改革[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4(02)
    • [11].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双重维度的统一[J]. 江淮论坛 2011(02)
    • [12].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科学发展[J]. 理论探索 2011(06)
    • [13].福柯社会历史观的批判性分析——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4].《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观》出版[J]. 哲学动态 2011(03)
    • [15].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J]. 现代交际 2020(04)
    • [16].空想社会主义的功与过——以温斯坦莱、圣西门的社会历史观为例[J]. 文教资料 2018(15)
    • [17].影响我教育人生的两位老师[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10)
    • [18].历史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并存和统一——对马克思历史观的一种解读[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9].试论瞿秋白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之新发展——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审视[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0].重新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 [21].历史唯物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深化[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11)
    • [22].哈贝马斯社会历史观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大学教育 2019(06)
    • [23].《吕氏春秋》社会历史观浅析[J]. 华夏文化 2017(01)
    • [24].马克思社会历史观逻辑前提的确立——再谈马克思哲学中的人[J]. 学术界 2011(09)
    • [25].马克思关于生活资料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 理论建设 2014(06)
    • [26].从自由王国到自由社会的嬗变—马尔库塞“自由社会”思想论析[J]. 人民论坛 2014(34)
    • [27].略论儒家社会历史观与《齐民要术》农学思想[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05)
    • [28].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发展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9].黑格尔社会历史观论析[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11)
    • [30].幽默想像的社会历史观和美学趣味[J]. 韶关学院学报 2008(08)

    标签:;  ;  ;  ;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个人” ——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革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