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FDI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一大热点,其中FDI对东道国或地区产生的经济影响,特别是技术溢出效应,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中国也从1992年起就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口号,旨在以积极的措施吸引FDI,然而这种举措是否能真正的为我国换回先进的技术并促进我国技术的进步,即FDI是否在中国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等问题,在学术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目前国内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多着眼于全国范围内,对具体省市的研究较少,也不够深入,研究FDI股权对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文献就更少了。FDI所有权结构的变化究竟会对技术溢出产生怎样的影响,学术界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在合资和合作企业中,为了使企业生产经营得以顺利的进行,外国投资方很有可能需要将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投资者。因此,东道国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生产人员很有可能获得外国投资方的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同时,由于双方在平时的生产过程中紧密合作,东道国投资方还有可能学到外方没有刻意传授的管理经验、操作技能或其它知识。因此,相对于独资企业而言,合资和合作企业的技术外溢的可能性更大。然而,也有反对者认为跨国公司控股比例的增加尽管会导致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却不一定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当跨国公司在外资企业中的股权份额比较低时,由于跨国公司向外资企业转移技术的动力不足,从而导致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此时内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的技术转移效果也必然是有限的。但是,在独资企业中,外商对企业有完全的控制权,可能会毫无顾忌的在企业内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所以,独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潜力反而相对更大。因此,虽然传统的观点认为独资化的趋势将阻碍技术溢出,但是现阶段实证研究中也出现了独资化的趋势不会阻碍技术溢出的与传统理论相悖的观点,折中的观点则认为独资化的趋势是否阻碍技术溢出取决于东道国的具体条件,比如吸收能力等因素。因此,独资化究竟会对技术溢出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还无一定论。而事实上不仅独资化对技术溢出的影响的方向不确定,在一些具体的地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还可能会出现与以全国地区为样本的研究完全不同的结论。介于江苏、浙江和上海开发的较早,而且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因此,本文选择了FDI在江苏、浙江和上海这一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以考察两省一市FDI的不同所有权模式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同时,由于该地区在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外资的态度和方式上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此对于该地区的FDI所有权结构对技术溢出影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两省一市未来进一步引资的政策方向,也可以为我国其它地区如何更好的利用外资提供有益的借鉴,并提出相应的有助于增强外资的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本文在一定假设的条件下,构建了一个经济学模型,以分析外商投资企业对股权的选择及演变的过程。结果认为,当外商投资企业刚进入中国时,处于获取经验的阶段,此时的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且对于中国的市场、文化和风俗等都不熟悉,这就要求他们与中方合资。在进入下一个利润最大化的阶段时,这时外商越来越了东道国,则此时外商会要求独资。同时,随着东道国知识产权法律的不断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更倾向于建立独资企业。这也解释了现阶段外商投资企业中股权比例不断扩大的事实。在实证部分,本文通过构建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溢出检验模型,对长三角地区FDI所有权结构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独资化不是妨碍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本地企业虽然不能与独资企业在企业内部形成交流和学习,但通过产业上下游环节的人员流动和竞争与模仿等企业外部的横向与垂直的交流渠道,独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依然成为可能。同时,由于独资企业转移技术的水平普遍高于合资和合作企业,因此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就可能出现技术外溢可能更多的来源于企业外部而非企业内部的情形。最后本文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首先,需要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垄断的市场结构不利于技术的创新和技术溢出,因为不能培养有竞争力的国内竞争者,削弱了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所以我们可以同时积极地引进数家相互竞争的外商独资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竞争效应促进技术流入,还可以通过人员流动,示范效应等作用,促进技术的外溢。其次,在积极引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外资的进入门槛,确保其技术的先进性。引资的目的和导向应明确为提高现有的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引资的对象应放在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前后向关联密切的企业中。因此,应采取鼓励先进技术,允许适宜技术,限制传统技术的技术改进方针以确保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为技术溢出创造条件。同时,积极吸引外资研发机构的进入,鼓励现有的外资企业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技术平台的搭建和科研人才的引进。除此之外,提高本地企业的吸收能力也必不可少。吸收能力低下制约了FDI流入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因为只有在溢出接受方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技术溢出的优势。跨国公司为了掌握公司的控制权从而采取独资形式以获得最终收益是一种长期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现实,不断保持和强化我们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抓起,重视各阶段的教育水平。因此,重视对跨国公司人才的吸引和“回流”。对东道国地区而言,一方面外资的研发中心为东道国培育了不少掌握高端技术和研发能力的高科技研发人才,另一方面在跨国公司所雇佣的大部分都是本土的研发人员。所以在机制上要不断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采取措施鼓励人才的流动,特别是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的流动,因为跨国公司人才的流动是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之一,或者是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自主创业活动。最后,吸引外资的政策取向应该从优惠转规则。制定劳工权利标准、环境保护标准、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通过加强和完善法律系统等行为加强本国在竞争中的优势,使我们的引资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在引资政策上,我们尽可能的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协调,通过建立一个透明的游戏规则,保证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竞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10)
- [2].我国对外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 现代商业 2020(23)
-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16(05)
- [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16(01)
- [5].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西部皮革 2016(16)
- [6].主持人语[J]. 人民论坛 2016(27)
- [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二元边际的视角[J]. 科研管理 2020(04)
- [8].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吸收能力视角[J]. 时代金融 2019(05)
- [9].战略联盟及人才流动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J]. 市场周刊 2019(10)
- [10].外商投资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1].市场结构、技术差距与企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间关系的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2].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对外经贸 2016(07)
- [13].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6(21)
- [14].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5)
- [15].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J]. 山东纺织经济 2013(12)
- [16].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20(06)
- [17].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J]. 工业技术经济 2013(02)
- [18].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J]. 北方经济 2013(08)
- [19].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情况 2009(03)
- [20].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J]. 江淮论坛 2009(03)
- [21].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8)
- [22].中国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8(02)
- [23].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08(04)
- [24].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基于技术水平和吸收能力的考察[J]. 统计教育 2008(07)
- [25].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真的存在吗?[J]. 管理现代化 2020(02)
- [2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评价研究[J]. 特区经济 2014(03)
- [27].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06)
- [28].垂直专业化对内资企业有技术溢出效应吗?[J]. 科研管理 2010(04)
- [29].台商直接投资对天津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 2010(11)
- [3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结构关系研究——基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J]. 金融经济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