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延清中学,362612)
摘要:“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最大亮点就是:课堂教学是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其极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生成的丰富和鲜活比其他活动更甚。相对于预设的课堂教学,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生命多样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师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建构知识体系和升华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教学过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浅析了化学生成性教学的必然性,探索了生成性教学实践的策略,阐述了其实施的意义和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课堂生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的有效性
一.实施主体参与为课堂生成提供了必然性
1.教学需要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既然无法替代,教师的单向灌输则不可取,知识、能力和情感就只能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生成获得。陶行知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教学会有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大力提倡的是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时由以传知为主转向以启智为重。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其本质正在于打破永恒,不断推陈出新。教育以传知为目的,我们注重的便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和问题的答案。在这过程中,师生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学生只是接收知识的机器。当教育以启智为目的的时候,教师相应的便是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由此教师需要开放教学过程,不断地启发学生,世界可能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想,可以怎样去获得知识和答案,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在这注重过程的教学中,教师由于打破了过分强调结果性预设的条条框框,创设了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及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中的生成因素自然增多,学生自主生成的可能性也就大为增加了。
二.关注课堂生成的教学案例研究
1.过程预设——奠定生成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然有无法预知的生成。因此,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从学生出发,灵活采取多种手段。拓宽教学空间的视野,拓宽收集信息渠道的视野,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制定多维目标,创设各种探究情境,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成各种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心骨,面对问题,师生才会有探究的欲望,才会有解决的冲动,才会有成功的喜悦。在问题面前,学生们会表现出空前的投入,那是他们的心情被问题所牵引,他们要急切地找到答案,他们不甘心被问题难倒,他们想向老师证明自己的能力。正是由于问题的客观存在,才使这课堂充满了智慧:教师的教学机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参与意识表现得自主自然,课堂的教学程序也因此水到渠成。
2.自主探究——搭建生成的桥梁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性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化活动,主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主体或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其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重视,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发展。换言之,就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把学生主体生命状态的存在和发展质量置于崇高的地位加以高度重视。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把学习的自由、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获得自己的体验,这些都是最终将教学信息和教学材料升华为生成的必要条件。
3.合作交流——构筑生成的平台
合作交流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它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整体把握,调控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建立起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借助合作交流这个平台,学生们将先行自主探究而产生的思考、见解和体验拿出来通过群体思维活动与大家共同探讨、辩论和对话,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在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去伪存真,剔除“渣滓”,最终炼得“真金”,达成了思想上的共识,揭示出了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生成最终得以实现。生成实现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反思课堂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存在的不足等,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批判已生成的东西,从而使生成更深刻,更入学生内心。
三.关注课堂生成教学的实施意义
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在共同建构知识体系和升华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创设情境来营造生成的氛围,特别是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活”起来也“动”起来;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搭建生成的桥梁,让学生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多么得快乐,也是一种多么大的责任;需要通过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合作探讨来构筑生成的平台以获取最终的生成成果,这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来自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感受到了与人合作、分享彼此的思想是一件多么愉快而又多么有益于学习的事情。很显然,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凸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的个性张扬,他们敢于表达,善于思考,勇于质疑,他们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这都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为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生成性教学中学生有了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并能不断提升感悟层次的深化交流讨论,实现了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生命化的课堂,从而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它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等主张,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它更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发展性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特征。由此可见,进行生成性教学,能够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这种所获所得不是来源于被动的接受,而是自己思维的结果,建构的结果,体验的结果,是自己运用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这个获得的过程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彰显并有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刘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