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石型LiFePO4的合成与改性

橄榄石型LiFePO4的合成与改性

论文摘要

橄榄石型LiFePO4因具有价廉环保、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安全性高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本课题采用水热法制备了LiFePO4,研究了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碳包覆制备了LiFePO4/C,研究不同碳源、不同包碳方法及包碳量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Ni、Mn元素的掺杂,研究体相掺杂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利用DTA研究了原料的吸放热情况,通过XRD、SEM、XPS等测试技术对合成样品的结构、表面形态、价态及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充放电测试研究了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利用CV、EIS研究了材料中Li+的脱嵌和镶嵌反应。研究结果表明:LiFePO4的结构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b;最佳水热条件下合成的LiFePO4在0.1C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91.44mAh·g-1,50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为首次的71.57%;碳包覆使LiFePO4的容量与循环性能得到较大的改善,以蔗糖为碳源、采用直接退火法得到的包覆4mass%碳的LiFePO4/C在0.1C下的首次充电容量为169.34mAh·g-1,接近理论值,首次放电容量为117.04mAh·g-1,50次循环后的容量为首次放电容量的89.67%;Mn元素的掺杂使LiFePO4的晶胞体积V增大,材料的容量得到显著提高,LiFe0.9Mn0.1PO4在0.1C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32.49mAh·g-1,在大电流0.5C下首次放电容量为64.16mAh·g-1,5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没有衰减;Ni元素的掺杂,使材料的晶格常数变小,增强了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较好的提高了材料循环稳定性,LiFe0.8Ni0.2PO4在0.1C下首次放电容量为84.69mAh·g-1,5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为首次的108.72%;(NiMn)元素的混合掺杂使材料的晶格常数a、c、V减小,虽然材料的容量有所下降,但较好地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其中LiFe0.8(NiMn)0.2PO4的循环稳定性最好,其首次放电容量为58.70mAh·g-1,50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为首次的104.48%。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电池的发展
  • 1.3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1.3.1 锂电池的分类
  • 1.3.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1.4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1.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1.5.1 碳素材料
  • 1.5.2 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 1.5.3 合金材料
  • 1.5.4 磷化物和氮化物
  • 1.6 电解质和隔膜
  • 1.6.1 液态电解质
  • 1.6.2 聚合物电解质
  • 1.6.3 隔膜
  • 1.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1.7.1 正极材料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 1.7.2 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 4'>1.8 橄榄石型LiFePO4
  • 4 的结构'>1.8.1 LiFePO4的结构
  • 4 的制备方法'>1.8.2 LiFePO4的制备方法
  • 4 的充放电原理'>1.8.3 LiFePO4的充放电原理
  • 4 的改性研究进展'>1.9 LiFePO4的改性研究进展
  • 1.9.1 表面包覆导电材料
  • 1.9.2 掺杂高价金属离子
  • 1.9.3 提高离子扩散速率
  • 1.10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2.2 实验材料合成方法
  • 4 的合成方法'>2.2.1 LiFePO4的合成方法
  • 4/C 的合成方法'>2.2.2 LiFePO4/C 的合成方法
  • 2.2.3 Ni、Mn 掺杂的样品制备方法
  • 2.3 电池装配原料及配方设计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2.4.1 差热分析(DTA)
  • 2.4.2 粉末X 射线多晶体衍射(XRD)分析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2.4.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2.4.5 充放电测试
  • 2.4.6 循环伏安测试(CV)
  • 2.4.7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
  • 4的最佳水热合成工艺'>第3章 LiFePO4的最佳水热合成工艺
  • 3.1 引言
  • 4 的最佳水热合成工艺的确定'>3.2 LiFePO4的最佳水热合成工艺的确定
  • 3.2.1 最佳水热温度的确定
  • 3.2.2 最佳水热反应时间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4/C 的合成与表征'>第4章 LiFePO4/C 的合成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碳源的选择
  • 4.2.1 DTA 分析
  • 4.2.2 碳源的确定
  • 4.3 最佳包碳方法的确定
  • 4.3.1 不同包碳方法
  • 4.3.2 SEM 测试
  • 4.3.3 循环伏安测试
  • 4.3.4 充放电测试
  • 4.4 最佳包覆碳量的确定
  • 4.4.1 相组成分析与结构分析
  • 4.4.2 循环伏安测试
  • 4.4.3 充放电测试
  • 4.4.4 EIS 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4的Ni、Mn 掺杂改性与表征'>第5章 LiFePO4的Ni、Mn 掺杂改性与表征
  • 5.1 引言
  • 1-xMnxPO4 的制备与表征'>5.2 LiFe1-xMnxPO4的制备与表征
  • 5.2.1 原料化学计量配比
  • 5.2.2 相组成分析与结构分析
  • 5.2.3 SEM 测试
  • 5.2.4 XPS 测试
  • 5.2.5 循环伏安测试
  • 5.2.6 充放电测试
  • 5.2.7 EIS 测试
  • 1-xNixPO4 的制备与表征'>5.3 LiFe1-xNixPO4的制备与表征
  • 5.3.1 原料化学计量配比
  • 5.3.2 相组成分析与结构分析
  • 5.3.3 SEM 测试
  • 5.3.4 循环伏安测试
  • 5.3.5 充放电测试
  • 5.3.6 EIS 测试
  • 1-x(NiMn)xPO4 的制备与表征'>5.4 LiFe1-x(NiMn)xPO4的制备与表征
  • 5.4.1 相组成分析与结构分析
  • 5.4.2 SEM 测试
  • 5.4.3 循环伏安测试
  • 5.4.4 充放电测试
  • 5.4.5 EIS 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J]. 河南化工 2016(08)
    • [2].纳米铁酸钴的制备及其在锂氧电池中的应用[J]. 电池工业 2018(02)
    • [3].多孔球形LiFePO_4/C复合材料的形成机制[J]. 电源技术 2016(12)
    • [4].Zn~(2+)掺杂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性能的影响[J]. 金属功能材料 2008(06)
    • [5].微米级球状铝粉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J]. 化学研究 2009(03)
    • [6].溶胶碳热还原法制备LiFePO_4/C及其性能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0)
    • [7].新型锂电池负极复合材料硅/无定形碳/碳纳米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1(07)
    • [8].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0)Co_(0.15)Al_(0.05)O_2及其性能研究[J].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4(03)
    • [9].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0].喷雾干燥-高温固相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MnSiO_4的研究[J]. 材料导报 2012(24)
    • [11].静电喷涂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锂电池复合隔膜[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6(01)
    • [1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4)Co_(0.2)Mn_(0.4)O_2的合成及性能[J]. 电源技术 2014(08)
    • [1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3.9)Mn_(0.1)Ti_5O_(12)/C的性能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4].由含铝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制备的多孔碳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4(08)
    • [15].基于木棉纤维制备的片状无定形炭材料及电沉积储硫性能[J]. 新型炭材料 2017(05)
    • [16].硫含量对磷酸铁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 现代化工 2015(07)
    • [17].还原温度对石墨烯性能的影响[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18].石油沥青和葡萄糖热解炭的可逆储钠性能研究[J]. 新型炭材料 2017(03)
    • [19].以MOF为前驱物的锂电负极材料Cr_2O_3合成及性能表征[J]. 广州化工 2016(16)
    • [20].Fe对Sn_xCo_y/C负极材料电性能的影响[J]. 电源技术 2011(02)
    • [21].石墨烯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性能[J].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3(01)
    • [22].无定型FePO_4/KB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J]. 广州化工 2015(23)
    • [23].微乳液合成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FeSiO_4/C[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5(12)
    • [24].中空ZnFe_2O_4微球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J]. 过程工程学报 2015(01)
    • [25].CNTs与钒氧化物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电性能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4(10)
    • [26].Zn掺杂对LiNi_(1/3)Co_(1/3)Mn_(1/3)O_2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5(03)
    • [27].温度对LiNi_(0.45)Co_(0.15)Mn_(0.4)O_2性能的影响[J]. 电池工业 2012(04)
    • [28].钴含量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影响[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 [29].原位氮掺杂碳包覆Co_xP复合物的制备及其锂电性能[J]. 应用化学 2020(10)
    • [30].湿法Mg改性对LiNi_(0.82)Co_(0.15)Al_(0.03)O_2的研究[J]. 陕西煤炭 2020(S1)

    标签:;  ;  ;  ;  

    橄榄石型LiFePO4的合成与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