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

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生态村(Ecovillage)是20世纪下半叶主要在西方国家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生活模式和居住社区类型。生态村的产生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以一种自觉的形式出现的。在20世纪下半叶西方工业化完成和经济显现衰退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城市的无限扩张,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隔离的加剧等诸多问题深刻反思,伴随着绿色环境与和平运动以及公社与集体居住等生活方式的兴起,生态村应运而生。生态村以自发组织为社团,合作建设社区的形式蓬勃开展,作为人类理念社区发展的最新形态,生态村是一种融合了生态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整体可持续社区。首先,论文将生态村置于理念社区的历史范畴进行研究,通过大量资料查阅、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从早期的理念社区(包括宗教与精神性社区、空想社会主义社区、集体农业合作社区)、当代的社区运动(camphill社区、嬉皮士公社与返土归田社区、合作居住社区)以及生态村在20世纪60年代后的发展三个阶段分析了生态村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脉络,并通过永续栽培生态村、合作居住生态村和精神信仰生态村三种类型生态村的发展特性得出了生态村发展的三大核心驱动力(motivation):生态动力(ecologial)、社会动力(social)、精神动力(spiritual)。其次,论文以生态村发展的动力为基础,通过对吉尔曼、道森和杰克逊等生态村主要研究者的整体设计思想比较分析,从生态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提出了生态村整体设计的系统框架。并且以永续栽培理论、群体行为理论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作为生态村整体设计在生态、社会、精神三个维度上相对应的理论指导分别阐述,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村整体设计的思想理论体系。再次,论文以生态村整体设计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基础,根据国外生态村发展实践的具体形式,提出生态村整体设计的实践策略体系。生态村发展分别以“生态和谐”、“民主共享”、“精神凝聚”作为在生态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实践策略,积极开展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公众参与社区管理,强化精神凝聚力的社区实践,为可持续社区在当代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做出积极的示范。最后,论文以选取笔者实地调研的德国ZEGG生态村和主要参与的贵阳石板镇镇山生态村项目作为国外和国内主要案例对象,以生态村整体设计框架为基础,展开中外生态村发展比较分析,尝试提出我国在国际生态村运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的生态村发展对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
  • 1.2.1 生态危机与对策
  • 1.2.2 生态村运动概述
  • 1.2.3 中国生态村发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生态村研究
  • 1.3.2 国内生态村研究
  • 1.3.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辨析
  • 1.5.1 生态村的概念
  • 1.5.2 相关概念辨析
  • 1.5.2.1 社区概念
  • 1.5.2.2 理念社区与生态村
  • 1.5.2.3 合作居住社区与生态村
  • 1.5.2.4 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
  • 1.6 论文结构体系
  • 第二章 生态村历史演进与发展特征
  • 2.1 生态村的产生背景
  • 2.1.1 生态伦理的思考:生态村产生的思想基础
  • 2.1.1.1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演进
  • 2.1.1.2 深层生态学与盖亚思想
  • 2.1.1.3 无政府主义与社群主义
  • 2.1.2 规划思潮的流变:生态村产生的理论基础
  • 2.1.2.1 田园城市的社会理想
  • 2.1.2.2 广亩城市与邻里单位
  • 2.1.2.3 新城市主义理论思潮
  • 2.1.3 社会运动的促进:生态村产生的实践基础
  • 2.1.3.1 生态村与新社会运动
  • 2.1.3.2 绿色环境运动的力量
  • 2.2 生态村的历史演进
  • 2.2.1 早期理念社区
  • 2.2.1.1 宗教与精神性社区:信仰的力量
  • 2.2.1.2 空想社会主义社区:乌托邦梦想
  • 2.2.1.3 集体农业合作社区:基布兹农场
  • 2.2.2 当代社区运动
  • 2.2.2.1 坎普希尔社区运动
  • 2.2.2.2 嬉皮士公社与返土归田运动
  • 2.2.2.3 合作居住社区运动
  • 2.3 生态村的当代发展
  • 2.3.1 当代生态村总体发展
  • 2.3.2 生态村在欧洲的发展
  • 2.3.2.1 丹麦生态村(φkosamfund)
  • 2.3.2.2 瑞典生态村(Ekoby)
  • 2.3.2.3 德国生态村((?)kodorf)
  • 2.3.3 生态村在美国的发展
  • 2.3.4 生态村全球联合发展
  • 2.4 生态村的现状特征
  • 2.4.1 生态村发展现状
  • 2.4.2 生态村发展特征
  • 2.4.3 生态村发展类型
  • 2.4.4 生态村发展动力
  • 第三章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思想理论
  • 3.1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主要思想
  • 3.1.1 吉尔曼“系统设计”思想
  • 3.1.2 道森的“综合实践”思想
  • 3.1.3 杰克逊“要素整合”思想
  • 3.1.4 其他学者的整体设计思想
  • 3.1.5 生态村整体设计理论框架
  • 3.2 永续栽培理论:生态村整体设计的生态性
  • 3.2.1 永续栽培的基本理论
  • 3.2.2 永续栽培的设计原则
  • 3.2.3 永续栽培的设计方法
  • 3.3 群体行为理论:生态村整体设计社会性
  • 3.3.1 需求与认知
  • 3.3.1.1 需求理论
  • 3.3.1.2 认知理论
  • 3.3.2 决策与冲突
  • 3.3.2.1 群体发展与凝聚力
  • 3.3.2.2 群体组织决策行为
  • 3.3.2.3 群体组织沟通行为
  • 3.3.3 行为与环境
  • 3.3.3.1 行为心理与环境
  • 3.3.3.2 空间行为理论
  • 3.3.3.3 交往空间理论
  • 3.3.3.4 邻里交往与社会网络
  • 3.4 心理学与宗教:生态村整体设计精神性
  • 3.4.1 超个人心理学启示
  • 3.4.1.1 超个人心理学的概念
  • 3.4.1.2 超个人心理学的特性
  • 3.4.2 维尔伯的精神整合
  • 3.4.2.1 整合心理学
  • 3.4.2.2 四象限模型
  • 3.4.3 超越宗教的精神性
  • 3.4.3.1 精神性与宗教分离
  • 3.4.3.2 斯坦纳的人智学说
  • 第四章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实践策略
  • 4.1 生态村实践策略的系统框架
  • 4.2 生态和谐:生态村整体设计实践的生态层面
  • 4.2.1 生态村的生态恢复
  • 4.2.1.1 生态恢复的基本途径
  • 4.2.1.2 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
  • 4.2.1.3 生态村生态恢复实践
  • 4.2.2 生态村的社区农业
  • 4.2.2.1 社区支持农业(CSA)
  • 4.2.2.2 社区景观农业
  • 4.2.3 生态村的再生能源系统
  • 4.2.3.1 木屑颗粒能源系统
  • 4.2.3.2 区域太阳能系统
  • 4.2.3.3 其他能源系统
  • 4.2.4 生态村的废水处理系统
  • 4.2.4.1 生命机器水处理
  • 4.2.4.2 人工湿地水处理
  • 4.2.5 生态村的生态建筑系统
  • 4.2.5.1 地方建筑材料使用
  • 4.2.5.2 建筑能源系统集成
  • 4.3 民主共享:生态村整体设计实践的社会层面
  • 4.3.1 生态村的邻里规划
  • 4.3.1.1 社区空间规划
  • 4.3.1.2 社区交通方式
  • 4.3.2 生态村的社区治理
  • 4.3.2.1 公众参与营建
  • 4.3.2.2 社区自主管理
  • 4.3.2.3 民主共识决策
  • 4.3.3 生态村的社区经济
  • 4.3.3.1 社区收益与社区消费
  • 4.3.3.2 社区企业与地方货币
  • 4.3.3.3 物品服务交换系统(LETS)
  • 4.4 精神凝聚:生态村整体设计实践的精神层面
  • 4.4.1 生态村价值观与信仰
  • 4.4.2 生态村的精神性空间
  • 4.4.3 生态村的精神性活动
  • 第五章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案例分析与发展前景
  • 5.1 国外与中国的“生态村”
  • 5.2 德国勃兰登堡州ZEGG 生态村案例
  • 5.2.1 ZEGG 生态村的源起和发展
  • 5.2.2 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框架
  • 5.2.3 平等共享: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社会维度
  • 5.2.4 永续栽培: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生态维度
  • 5.2.5 绿色和平: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精神维度
  • 5.2.6 ZEGG 生态村的启示
  • 5.3 中国贵阳镇山新村案例
  • 5.3.1 镇山新村项目基本概况
  • 5.3.2 镇山新村整体设计框架
  • 5.3.3 参与共享:镇山新村整体设计社会维度
  • 5.3.4 永续栽培:镇山新村整体设计生态维度
  • 5.3.5 民族信仰:镇山新村整体设计精神维度
  • 5.4 国内外生态村发展比较
  • 5.5 中国生态村的发展对策
  • 5.5.1 中国农村的发展建设
  • 5.5.1.1 我国农村发展阶段
  • 5.5.1.2 我国农村发展特点
  • 5.5.2 国外当代农村建设经验
  • 5.5.2.1 英国的田园村庄
  • 5.5.2.2 德国的村庄更新
  • 5.5.2.3 美国的都市村庄
  • 5.5.2.4 韩国的新村运动
  • 5.5.2.5 日本的町村改造
  • 5.5.3 中国生态村建设的对策
  • 5.5.3.1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 5.5.3.2 推进民主决策制度
  • 5.5.3.3 发展多元经济产业
  • 5.5.3.4 开展生态教育示范
  • 5.5.3.5 整合生态适宜技术
  • 5.5.3.6 尊重地域文化传承
  • 附录一 全球生态村网络注册组织(GEN)
  • 附录二 全球生态村网络生态村评估体系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探究生态村发展问题及应对方案——以钟山县龙岩生态村为例[J]. 山西农经 2019(22)
    • [2].生态村建设中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互动模型为视角[J]. 农村实用技术 2020(01)
    • [3].生态村作为可持续教育的校园——兼论学院式教育的潜课程[J]. 世界教育信息 2020(06)
    • [4].实现乡村振兴:中国生态村联盟筹委会成立[J]. 办公自动化 2017(24)
    • [5].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 南海学刊 2018(01)
    • [6].德国生态村可持续实践发展趋势(三)[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8(09)
    • [7].德国生态村可持续实践发展趋势(二)[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8(08)
    • [8].德国生态村可持续实践发展趋势(四)[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8(10)
    • [9].我国生态村概念及建设模式演进研究[J]. 建筑节能 2017(04)
    • [10].奉贤区:“生态村组、和美宅基”[J]. 城乡建设 2017(17)
    • [11].国外生态村的构建以及构建思维的分析[J]. 林业勘查设计 2017(03)
    • [12].淄博市非烟生态村建设情况研究[J]. 统计与管理 2015(11)
    • [13].美国城市生态村可持续性解析——以洛杉矶生态村为例[J]. 规划师 2016(09)
    • [14].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J]. 新东方 2014(06)
    • [15].探寻“生态村”[J]. 新农业 2015(12)
    • [16].诗城遍开生态“特色、精品花”[J]. 绿色视野 2017(04)
    • [17].心安之所是归处:探访西班牙生态村[J]. 文明 2017(04)
    • [18].海南半数自然村年底将建成文明生态村[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0(39)
    • [19].德国弗莱堡市沃班生态村居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J]. 人类居住 2014(01)
    • [20].国外生态村生态理念实践及启示[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21].我国环境立法对生态村建设的保障及其不足[J]. 兰州学刊 2019(01)
    • [22].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思考[J]. 中外企业家 2017(28)
    • [23].国外生态村的构建以及构建思维的分析[J]. 林业科技情报 2017(04)
    • [24].德国生态村可持续实践发展趋势(一)[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8(07)
    • [25].日本生态村建设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与思考[J]. 度假旅游 2018(10)
    • [26].基于朴门永续设计的生态村建设案例研究与启示[J]. 世界农业 2018(11)
    • [27].海南乡村民宿对乡村社区营造的影响研究——以海口市博学生态村花梨之家民宿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17)
    • [28].农民需求驱动的非烟生态村选择标准研究[J]. 河北企业 2015(11)
    • [29].花垣县蚩尤村生态农业开发型生态村模式探析[J]. 商 2015(37)
    • [30].椰岛竞开文明花——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创建调查[J]. 时事报告 2013(03)

    标签:;  ;  ;  ;  ;  ;  

    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