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社会热点,也是一个学术研究的热点。研究建国以来的新农村建设问题,则不能不牵涉到中国共产党。可以说,研究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既是党史研究拓宽研究领域的需要,也是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的需要。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为切入点,对建国以来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在对不同代际间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其推进方式进行描述与概括时,也在此基础上对目标变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展开了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就制定目标的宏观背景而言,不同代际间既存在同一性,也存在特殊性;就制定目标的依据而言,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就制定目标的出发点而言,都追求中国农村的全面进步,但不同代际间其目标重点又有所不同;就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而言,在手段的选择上逐渐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状态。通过研究,笔者也得出以下几个认识:首先,新农村建设目标是变动的,这种变动既是中共不断总结新农村建设历史经验与教训的结果,也与社会发展情势的变化紧密相关;其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都非常明显,因此在强调不同代际的差异性时,也应该看到历史的同一性,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要从过去的历史当中吸取养分;最后,鉴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时代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状况,也鉴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于21世纪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谨慎展望。
论文目录
致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次1. 导言1.1 选题理由与意义1.1.1 选题理由1.1.2 选题意义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研究综述1.3 相关概念解析1.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3.2 目标结构体系1.4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1.4.1 研究范围1.4.2 研究方法1.4.3 正文结构2. 毛泽东时代的新农村建设目标2.1 毛泽东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2.1.1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2.1.2 毛泽东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基于文本的描述2.2 毛泽东时代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特征2.2.1 对于目标的实现设置了严格甚至不切实际的时间表2.2.2 目标的理想化色彩比较浓厚2.2.3 近期和远景目标混杂2.3 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方式及其结果2.3.1 以“不断革命”推动发展2.3.2 国家全面主导2.3.3 国家计划控制全程2.3.4 毛泽东时代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状况3. 邓小平、江泽民时代的乡村建设目标3.1 邓小平、江泽民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基于文本的描述3.2 邓小平、江泽民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特征3.2.1 强调目标具有中国特色3.2.2 目标结构逐渐清晰3.2.3 远景目标退居幕后3.3 邓小平、江泽民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方式及其结果3.3.1 用不断改革来推进建设3.3.2 国家与农民共同参与3.3.3 计划调节与市场引导相结合3.3.4 邓小平、江泽民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结果4. 十六大后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4.1 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4.2 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基于文本的描述4.3 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特征4.3.1 目标的起点和标准更高4.3.2 目标结构体系更完整4.3.3 目标以满足农民最迫切现实需要为立足点4.4 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方式4.4.1 以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来推动建设4.4.2 国家与全社会共同参与4.4.3 加强政府计划调节5. 对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总体性考察5.1 从推进目标实现的宏观背景来看,在不同世代间有同一性也有其特殊性5.1.1 党和政府能力一直强大,但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不同代际间有不同的国家社会结构5.1.2 农民的主体性都被重视,但不同时代农民选择的空间不一样5.1.3 工业化一直是主旋律,但不同代际间工业化对农民生存空间的挤压程度有分别5.2 从目标的制定依据来看,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5.2.1 毛泽东时代初期的现实性考虑5.2.2 社会主义改造后,理想主义的全面抬头5.2.3 改革开放后向现实主义回归5.3 从设置目标的出发点来看,都希望塑造一个全面进步的农村,但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5.3.1 毛泽东时代政治是灵魂5.3.2 邓小平、江泽民时代经济是中心5.3.3 十六大以后,强调经济要发展,其他建设亦要同步跟进5.4 从对目标实现手段的选择来看,存在着一个理性化的过程5.4.1 毛泽东时代非理性做法的大量存在5.4.2 改革开放后向理性主义的回归6. 结语参考文献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国共产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目标结构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