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预防青少年白痢试验

磺胺类药物预防青少年白痢试验

一、磺胺类药物配合预防雏白痢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杨睿智[1](2020)在《sul基因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表达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在临床感染首选药物是磺胺类药物,由于磺胺类药物在人医临床,尤其是动物养殖的中广泛使用,介导耐药细菌耐药水平的不断升高,从而危及人医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动物养殖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调查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性的相似性,以及其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探讨动物生产用磺胺类药物对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的影响。考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不同磺胺药物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下sul基因的表达规律,探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耐药分子机制,为寻找降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提高感染治疗成功效果的方法提供帮助。1、本研究应用选择性培养分离,结合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从贵州省3个地区11个规模化养猪场分离到236株嗜麦芽假单胞菌(其中猪源176株、养猪场人源60株)。采用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所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对常用磺胺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噻唑的敏感率分别为23.4%、28.7%、1.8%、2.3%、1.8%、2.9%;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噻唑的敏感率分别为16.9%、23.1%、16.9%、13.8%、13.8%、13.8%;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噻唑的敏感率高于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由于养猪场人员未使用过动物专用的磺胺药,因此,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对动物专用磺胺药物的耐药性可能来源于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采用PCR法检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sul 1、sul 2、sul 3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人源菌株以sul 2检出率最高(15.4%),sul 1和sul 2检出率均为6.2%。携带全部三种耐药基因型的检出率为6.2%;携带两种耐药基因的类型以sul 2+sul 3最多(21.5%);其次是sul 1+sul 2(13.8%),然后是sul 1+sul 3(1.5%);未携检出此3种耐药基因的为29.2%。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与其对磺胺的耐药性呈正相关。(P<0.05)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sul 2最高(11.1%),其次是sul 1(8.2%)和sul 2(3.5%);携带全部三种耐药基因型的检出率为33.9%;携带两种耐药基因的类型以sul 2+sul 3最多(12.9%);其次是sul 1+sul 3(10.5%)与sul 1+sul 2(5.3%);未携此3种基因型的检出率为14.6%。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与其对磺胺的耐药性也呈正相关。(P<0.05)3.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考察sul 1、sul 2、sul 3耐药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浓度磺胺嘧啶条件下的相对转录情况,结果显示:在磺胺嘧啶8192μg/ml的条件下,sul1、sul2和sul3基因在各个生长时期的表达均受到抑制。在几乎各个生长时期发现sul1与sul2表达的最高峰值均在64μg/ml左右,并且发现sul1与sul2在低浓度条件下的表达量大多稍微高于高浓度条件下的表达量。在各个生长时期发现sul1与sul2均没有sul3的相对表达率高,这可能说明在细菌的sul3基因较sul1与sul2基因对磺胺药物的压力更加敏感,推测sul3基因可能与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关系更为密切。

李靖[2](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对荷斯坦育成牛生长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文中指出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生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菌,严重影响着动物生产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且该病菌对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和氯霉素敏感却易产生耐药性,这也是造成其在生产养殖中泛滥而难以根治的部分原因。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之间的生物颉颃作用是近年来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有研究表明动物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有效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我国农业部允许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两种芽孢杆菌之一,因具有抗生素和酶的双重功效,已被越来越多地研制成饲用微生态制剂。因其制剂是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添加剂,在绿色畜牧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前景。并已在畜牧业、饲料行业广泛应用,显示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然而对适用于奶牛饲喂,并能够带来明显生产效益的菌种筛选工作至今没有明确的方向。通过对实验室63株枯草芽孢杆菌种子液的筛选,最后锁定两株分泌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相近,但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弱和强得两株菌株,并分别重新命名为W菌株(弱抑菌性)和S菌株(强抑菌性)。通过液体喷洒的方式,在试验期每天早上搅拌TMR日粮时,将菌液均匀喷洒在饲料上并搅拌均匀。通过对39头11月龄(±15d)育成牛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我们发现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菌液相较于对照组,显着(P=0.04)提高了11月龄育成牛体增重,而强抑菌性的菌株效果更好;并且在血液指标方面,日粮中补饲强抑菌性菌株相比较弱抑菌性菌株,极显着(P<0.01)地降低了血清中白蛋白(Alb)的含量;极显着(P<0.01)地提高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表明日粮中补饲强抑菌性的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提高后备牛牛体健康水平,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在瘤胃液微生物区系方面,强抑菌性的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了瘤胃液中弯曲菌属、葡萄球菌属等有害菌的生长,提高了XIVa梭菌属、毛螺菌属、假丁酸弧菌属等功能菌群的数量,改善了瘤胃内环境,提高了动物机体的健康水平。

张林吉[3](2018)在《徐州地区鸭源沙门菌分离鉴定、耐药性检测、LAMP检测方法建立及中药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门菌(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中最常见的病菌原之一,常寄生于动物和人的肠道内,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最主要的病原菌。本研究分离鉴定了徐州及周边地区养殖场鸭、禽病门诊病鸭、菜场和超市里鸭肉及副产品中沙门菌,通过血清型分型、ERIC-PCR分子分型方法分析沙门菌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对分离的鸭源沙门菌的耐药性和耐药表型进行研究;建立fimA-LAMP检测方法,并在临床上进行验证;此外筛选了针对鸭源沙门菌的中药复方制剂,希望可对鸭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1.鸭源沙门菌的分离培养、鉴定、血清型分型及ERIC-PCR分子分型本研究从徐州及周边地区采集6个养鸭场的380份肉鸭泄殖腔肛拭子样品、禽病门诊50例临床发病鸭的脏器组织、市场的300份鸭肉及副产品样品,利用经典分离方法,结合PCR验证,共分离到56株沙门菌。从鸭场分离到26株沙门菌,分离率为6.84%;其中24株沙门菌属于4个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2株(8.33%),印第安纳沙门菌4株(16.67%),鸭沙门菌2株(8.33%);肠炎沙门菌16株(66.67%),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临床发病鸭分离到24株沙门菌,分离率为48%;分为6个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3株(12.5%),阿贡纳沙门菌2株(8.33%),波茨坦沙门菌2株(8.33%),印第安纳沙门菌10株(41.67%),鸭沙门菌1株(4.17%);肠炎沙门菌6株(25.0%),其中优势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市场共分离到6株沙门菌,分离率为2%;其中5株分为两个血清型,肠炎沙门菌4株(80%)、1株为印第安纳沙门菌(20%),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对其中21株沙门菌进行ERIC-PCR分子分型,分成18个基因型,遗传相似性在59%~100%之间,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多态性并获得了较好的指纹图谱数据。2.鸭源沙门菌耐药性检测及耐药基因的分析用Kirby-Bauer(K-B)法测定分离的56株鸭沙门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合成19对引物,对6大类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分离的沙门菌对20种抗生素具有不同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现象,对链霉素耐药率最高(98.2%),其次是氨苄青霉素(94.6%),耐药表型主要为AStAC、ANStOCSx和AAKDOCSx。检测的19种耐药基因中,blaTEM-1、aadA1、aadA2、aph(3’)-Ⅱa、tetA、gyrA、Sul2、drfⅫ基因的检出率超过50%以上,其中aadA1基因检出率最高(91.1%),其次是blaTEM-1基因(83.9%),没有检测到tetC基因。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与耐药表型基本相符。3.基于fimA基因的鸭源沙门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以fimA菌毛基因为检测靶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快速检测沙门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一系列优化,包括反应温度、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等,并将LAMP与常规PCR进行比较,用建立的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LAMP方法最适反应温度为64℃,Mg2+浓度为8mmol/L、dNTPs浓度为0.8mmol/L、内外引物浓度比为1:8。对6种相关肠道细菌进行LAMP扩增,仅沙门菌扩增阳性。对沙门菌检测的灵敏度为8.6×l01cfu/mL,比PCR灵敏10倍。运用建立的方法对市场肉类产品进行检测,与传统方法比较,符合率100%。LAMP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可视,且操作简单,无需昂贵的仪器,适合基层实验室应用。4.筛选治疗鸭源沙门菌感染的中药复方制剂的筛选研究以白头翁为主药复方制剂的体外抑菌效果及对人工感染沙门菌雏鸭的治疗效果。体外抑菌实验中,复方制剂4的抑菌圈直径最高,达到17.6mm,最低抑菌浓度为166.7mg/mL,明显高于其它各组,说明沙门菌对复方制剂4高度敏感;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最好,保护率可以达到80%,与头孢噻呋组接近。攻毒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显着降低、白细胞数量显着升高(P≤0.01),给予中药治疗后9~12d,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说明以白头翁为君药的复方制剂4对雏鸭沙门菌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王东旭[4](2017)在《白头翁散在控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养猪大国,但养猪专业技术及饲养管理水平方面仍相对落后,其中仔猪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情况尤为严重。随着集约化猪场的不断出现,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病已成为了一种常发病,其可引起哺乳仔猪的黄白痢、断奶仔猪腹泻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在现代养猪业中,预防和治疗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是亟待解决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西药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防治病原菌,但是长期使用,其弊端逐渐凸显出来,比如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抗生素疗效逐渐降低,动物产品中抗生素的残留,带来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草药作为我国传统的药用资源,以其善于调节和改善机体的生理状态而闻名,近些年研究发现其兼有抗菌的作用。其中白头翁散或白头翁汤被报道可用于治疗畜禽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的腹泻。本研究拟将其作为抗生素替代物添加到产前母猪或断奶后仔猪的饲料中,以评估其在预防母猪所产哺乳仔猪黄白痢及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病的效果。(1)白头翁散预防哺乳仔猪黄白痢效果研究在周口市选取一个临床背景信息清楚的规模化猪场,除有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外,未见有其它病原如猪瘟、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等临床病例存在。选择胎次相同、产期接近母猪40头,分为4组,每组10头,前三组于产前3天至产后10天期间,分别在饲料中加入0.5%、1%、1.5%的白头翁散,最后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在同一猪场,所有试验母猪及所产仔猪的免疫、饲养管理条件和预防控制措施相同。统计上述4组母猪所产仔猪哺乳期黄白痢发病率、死亡率及断奶时平均体重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白头翁散在预防哺乳仔猪黄白痢的效果,并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结果表明:未用药空白对照组所产仔猪黄白痢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5%和8.3%,而日粮中拌有白头翁散的组别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黄白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试验1、2、3组(0.5%、1%、1.5%白头翁散)黄白痢的发病率分别为6.2%、1.9%和0%,死亡率分别为0.9%、0%和0%。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在黄白痢的发病率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说明经母体途径投服中药可有效预防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另外,日粮中添加白头翁散的母猪所产仔猪在断奶时平均体重高于未用药对照组,存在统计学相关性(P<0.05或P<0.01),可促进仔猪的生长,提高生产成绩。随着母猪日粮中白头翁添加量的提高,哺乳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其中1%和1.5%添加量组发病率分别为1.9%和0%,死亡率均为0;1.5%添加量组的仔猪在断奶时平均体重最高,生产成绩最好。综合以上两项指标,为预防仔猪黄白痢,母猪日粮中白头翁散的最佳添加量为1.5%。(2)白头翁散预防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效果研究在周口市一个临床背景信息清楚的规模化猪场,选取同期断奶仔猪10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头,组内体重差异不显着,各组总体重接近。第13组在断奶后分别于在饲料中加入0.5%、1%、1.5%的白头翁散,连用一周,隔一周再用一周。第4组为化学药物对照组,用氟苯尼考(纽氟罗)拌料,按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2g纯药计,用法同前三组。第5组为空白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抗菌药物。所有试验猪免疫及饲养管理条件和措施相同。统计保育期间腹泻发病率、死亡率及平均增重等,评价白头翁散在预防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效果,并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结果显示,日粮中拌有白头翁散的试验仔猪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未用药空白对照组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0.0%和5.0%,试验1、2、3组(0.5%、1%、1.5%白头翁散)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分别降至10.0%、0%和0%,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在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饲料中添加白头翁散的仔猪在保育期间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均优于未用药空白对照组,平均日增重提高17.1%26.8%,料肉比降低4.9%6.6%,且存在统计学相关性(p<0.05或p<0.01)。随着仔猪日粮中白头翁添加量的提高,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其中1%和1.5%添加量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与抗生素对照组的效果相同;但在保育期间的生产成绩部分,1.5%添加量组略低于1%的添加量。综合上述指标,保育期间仔猪日粮中白头翁散的最佳添加量为1%。(3)白头翁散在规模化猪场中的推广应用效果作者调查周口地区所服务猪场中30家规模化猪场(母猪群均不少于100头)使用白头翁散前、后仔猪黄白痢和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对猪场生产效益的提升作用。结果显示,在母猪分娩前日粮中添加白头翁散后,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发病率由17.5%降至2.2%,平均死亡率由5.4%降至0.4%;在断奶后仔猪日粮中添加白头翁散后,保育阶段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平均发病率由11.0%降至0.2%,平均死亡率由1.4%降至0%;保育阶段在白头翁散应用前、后日增重平均提高8.9%、料肉比平均降低2.8%。结果表明,母猪饲料中添加白头翁散可有效降低哺乳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断奶后仔猪日粮中添加白头翁散可有效降低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提高保育阶段的生产成绩和效益。综上所述,母猪日粮中添加白头翁散能有效降低所产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并显着提高仔猪断奶时的平均体重。在保育饲料中添加白头翁散能有效预防断奶后仔猪的大肠杆菌性腹泻,并提高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报酬。母猪和断奶仔猪日粮中白头翁散的最佳添加比例分别为1.5%和1%。本研究结果为白头翁散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任毛毛[5](2016)在《二甲氧苄啶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甲氧苄啶是一种动物专用的抗菌增效剂,与磺胺药联用能从双重机制阻断敏感菌体内的叶酸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发挥优良的抗菌效应。其用途主要在于预防和治疗鸡的球虫病与动物肠道的感染,自身也可以起到杀灭球虫的效果。但是二甲氧苄啶的毒理学试验证明其具有遗传毒性,所以动物用药后在体内的残留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药物的残留检测是对可食性动物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二甲氧苄啶在畜禽体内残留消除的相关报道比较少。为了完善对二甲氧苄啶的安全评价,确定其在动物体内的残留靶组织、残留标示物、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等,本课题在放射性示踪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二甲氧苄啶与其主要代谢物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试验,研究结果将会为二甲氧苄啶的残留检控提供一个科学标准。1二甲氧苄啶主要代谢物对照品的制备以香兰素为原料,氯甲基甲醚为羟基保护试剂,两者的摩尔比为1:1.1,制得浅黄色4-甲氧甲氧基香兰素(产率85%)。以此化合物和丙烯腈为原料,控制摩尔比为1:1.2,在40℃反应4小时,加入硝酸胍,反应得到4-甲氧甲氧基二甲氧苄啶(产率75%)。以此为原料,向溶液中缓慢滴加37%盐酸,反应得到4-脱甲基二甲氧苄啶(DVD1,产率60%)。对其进行各项质量标准研究,结构正确,纯度大于97%,稳定性良好,满足对照品的要求。2二甲氧苄啶及其主要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根据本实验室前期放射性示踪研究的结果,确定二甲氧苄啶的主要代谢物为DVD1(4-脱甲基二甲氧苄啶),DVD2(4-脱甲基二甲氧苄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本试验建立了DVD及DVD1在猪和鸡的肝脏、肾脏、肌肉、脂肪(皮脂)、心、肺、胃、ii大肠和小肠9种组织;鱼的肝脏、肾脏、肌肉、皮肤及胃肠道5种组织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MCX小柱净化,0.01%氨水和甲醇(71:29,V/V)混合试剂复溶,通过HPLC进行检测。样品若需水解,则先加入3 m L 0.2 mol/L的醋酸铵缓冲液,40μL的β-葡萄糖醛酸酶37℃孵育12 h,冷却到室温后再进行提取。具体的液相条件如下,色谱柱:ZORBAX Extend C18(4.6×250 mm,5μm);流动相:A:0.01%氨水,B:甲醇(71:29,V/V);紫外检测波长:276 nm;进样量:30μL;柱温:30℃。该方法下DVD和DVD1在猪、鸡和鲤各组织的LOQ为40μg/kg。动物各商品及非商品组织中添加3个不同定量限水平的药物,回收率均在70%以上,且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4%以下。本课题建立的残留检测方法可以满足定量分析要求,能用于二甲氧苄啶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检测分析。3二甲氧苄啶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按照兽药典推荐剂量和方法口服二甲氧苄啶,研究二甲氧苄啶及其代谢物在3种食品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进一步确证二甲氧苄啶在猪、鸡和鲤体内的残留标识物与靶组织。24头健康的三元杂交猪,36羽20日龄科宝肉鸡和30尾健康鲤鱼,按照二甲氧苄啶10 mg/kg b.w.连续灌胃7 d。停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宰杀动物,取猪和鸡的9种组织,鱼的5种组织。按照上述方法测定二甲氧苄啶及其主要代谢物的残留量,结果如下:猪:停药6 h,各组织均检测到DVD1和DVD,药物浓度范围分别为63.2-519.9μg/kg,357.5-2297.0μg/kg,肾脏浓度最高。1 d后肌肉、心脏、肺脏和小肠中已检测不到DVD1,DVD浓度也大幅降低。停药3 d,大部分组织中DVD1浓度低于LOQ,仅肝脏、肾脏、脂肪中能检测出DVD1,浓度分别为77.6μg/kg,190.1μg/kg,51.9μg/kg;停药5 d,所有组织中DVD1的浓度均降至定量限以下,在脂肪、心脏、胃、大肠、小肠中DVD浓度也消除至定量限附近。停药7 d,肝脏和肾脏DVD的浓度分别是96.5μg/kg和115.1μg/kg,其余各组织中的药物含量均低于定量限。14 d,所有组织均已检测不到药物存在。用葡萄糖醛酸酶处理猪的各组织后,发现6 h和1 d在猪的肝脏和肾脏中DVD1的浓度有所增加,6 h的浓度分别为319.4μg/kg和942.8μg/kg,肾脏中DVD1的含量变化较大,说明6 h肾脏中DVD2的浓度比较高;1 d时肝脏、肾脏中DVD1的浓度为199.3μg/kg和680.5μg/kg;3 d后DVD1的浓度已无明显变化,可见其消除速度较快。结果表明,二甲氧苄啶在猪体内的残留量低,残留物消除迅速,DVD原形为残留标示物,肾脏为残留靶组织。鸡:停药6 h,除心脏和小肠外所有组织中均能检测到DVD1和DVD,浓度范围分别是53.6-738.5μg/kg、3356.4μg/kg-8541.4μg/kg;停药1 d,仅肾脏中能检测到DVD1,浓度为45.8μg/kg,DVD消除也比较快,各组织中浓度下降至327.5-1764.6μg/kg;停药3 d,DVD1在所有组织中消除至LOQ之下;停药7 d,DVD在肝脏中的浓度是107.4μg/kg,在肾脏中的浓度是118.7μg/kg,其他组织中DVD的浓度均在100.0μg/kg以内;停药9 d,肝脏中DVD的浓度为68.1μg/kg,肾脏中浓度为77.8μg/kg,其他组织已检测不到任何药物。用葡萄糖醛酸酶处理各组织后只在6 h的肝脏和肾脏检测到DVD1的含量有所增加,分别是987.2μg/kg和612.3μg/kg,1d后DVD1的含量已无明显变化,表明DVD2消除速度非常快,残留时间很短。综上发现DVD1、DVD2在鸡各组织中消除迅速,残留时间最长的化合物为DVD。结果证明,二甲氧苄啶在鸡的残留靶组织是肾脏,残留标示物是原型。鱼:停药6 h,肝脏、肾脏、肌肉、皮肤和胃肠道仅能检测到原型DVD,酶解后也未检测到DVD1,说明鱼组织中没有DVD1和DVD2的残留或残留量低于检测限。但是各组织中DVD的浓度都比较高,浓度范围在6632.9-8671.0μg/kg,肾脏最高;停药1d后,各组织中DVD浓度在2539.6-5265.6μg/kg;停药7 d,各组织中的DVD浓度消除至401.6μg/kg之下;停药14 d,肝脏中DVD浓度为77.6μg/kg,肾脏中为99.7μg/kg,其余组织中DVD浓度已消除至LOQ以下。可见二甲氧苄啶在鱼各组织中浓度较高,但消除迅速,残留标示物为DVD,残留靶组织为肾脏。4猪和鸡可食性组织中二甲氧苄啶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的制订本研究,按照美国FDA和欧盟EMEA兽药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制定二甲氧苄啶的MRLs和WDT。按照FDA的原则,二甲氧苄啶在猪和鸡体内的休药期均为1 d。在猪肝、肾、肌肉和脂肪中的MRL分别为791、1067、334和1938μg/kg;在鸡肝、肾、肌肉和脂肪中的MRL分别为972、1951、367和2138μg/kg;按照EMEA的原则,二甲氧苄啶在猪和鸡体内的休药期分别为10和12 d,在猪和鸡的肝、肾、肌肉和脂肪(皮脂)的MRL均为100μg/kg。综合分析两个程序评价结果,建议采用相对保守的EMEA的评价程序所制定的休药期和残留限量标准。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制备出1种二甲氧苄啶主要代谢物的对照品,并建立二甲氧苄啶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猪、鸡和鲤商品和非商品组织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同时对二甲氧苄啶在猪、鸡和鲤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残留标示物和残留靶组织进行了进一步的确证,制定出了在猪和鸡体内的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其研究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玉玲[6](2015)在《中医综合疗法对维持UC缓解期的作用及IL-33/ST2意义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中医内外治疗、护理、健康教育、随访等中医综合疗法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疗效,最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粘膜愈合质量、延长缓解期、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存质量、防止癌变、延长生命,从而建立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综合疗法模式,为临床服务。同时,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IL-33 /ST2系统与UC关系,从免疫学上试述UC发病机制,期望从细胞因子上寻找治疗UC的新靶点。方法:一、文献研究部分: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系统整理UC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二、临床研究部分: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病例,采取中医综合疗法模式,应用中医治疗、护理、健康教育、随访等多种措施,以西医治疗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每组30例,治疗6月,每1-2周进行随访,从临床症状疗效、血液学比较、肠镜及病理、复发及入院率、SF-36生活质量、SAS和SDS心理量表、副作用、医疗费用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从而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远期疗效、预防复发及其安全性作出科学评价。三、实验研究部分:研究对象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部及门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4组:UC缓解期组,UC活动期轻度组,UC活动期中度组,UC活动期重度组,健康对照者10例。测定血清中IL一33、ST2、外周血CRP、ESR及血常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中医症候特点UC缓解期患者的所表现的中医证型较为繁杂,本研究中共分为八型,其依次排序为脾虚湿蕴型(31.7%),寒热错杂型(26.7%),气血亏虚型(18.3%),大肠湿热型(15.0%),脾肾阳虚型(5.0%),余肝郁脾虚、阴血亏虚型、肺热亢盛型均为(1.8%)。其中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对于UC缓解期主要治法为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辅以清肠化湿、活血化瘀、调肝理气、调肺化痰、消积导滞等。二、中医综合疗法对维持UC缓解期对比西医对照组具有以下特点:(一)临床疗效方面,症状总积分上,治疗1-4月,治疗组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5-6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痛方面,治疗1月腹痛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优于治疗组。但治疗组腹痛评分总体呈降低趋势,在治疗4-6月,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6月后对照组腹痛评分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在维持治疗上疗效相当,治疗组对症状改善起效慢,但维持缓解疗效平稳且持久。(二)两组在CRP、ESR、WBC、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者对临床炎症活动指数改善上疗效相当。对贫血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对贫血等全身症状改善明显。(三)本研究中复查肠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肠粘膜恢复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病理结果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炎症情况情况比较,治疗组对肠道炎症程度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促进肠道粘膜愈合作用。(四)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10%;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16.7%。两组复发率比较经精确概率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入院1例,入院率3.33%;对照组入院2例,入院率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维持缓解及预防复发疗效相当。(五)本研究SF-36量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自身前后对比八个维度中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对照组,在生理功能(PF)有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上述四个维度上有改善;而对照组自身前后对比只在总体健康(GH)上有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SAS和SDS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SAS和SDS分值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对照组焦虑抑郁情况加重。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UC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高于中国常模水平。我们可推断UC患者存在着较高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改善患者情志和心理健康,提高生存质量上有更大发展潜力。(六)随访期间对照组共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肝功异常者3例,肾功异常1例,发生贫血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治疗组发生率为O。提示中医治疗组副作用少。(七)两组患者日均费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日均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医综合疗法对维持UC缓解期治疗可减少医疗费用。三、IL-33/ST2系统与UC关系IL-33/ST2系统在UC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UC中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和缓解期组,且彼此相关,ST2与CRP、ESR、PLT、血白细胞计数相关,IL-33与ESR相关。UC中重度组患者CRP、ESR、白细胞计数计数与轻度组、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但轻度组、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以上炎症指标与轻度以上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轻度以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ESR、血白细胞计数与UC严重程度无相关性,CRP活性与UC严重程度呈相关性。血小板UC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活动期高于缓解期,提示UC活动期血小板活化并可能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栓的形成。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维持治疗取得满意临床综合疗效,与西医对照组相比,复发率相当且副作用少,改善症状持久稳定,改善贫血等全身症状,提高肠道粘膜愈合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可见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具有价廉、有效、安全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并推广。本研究发现IL-33/ST2系统在UC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UC中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和缓解期组,且彼此相关,ST2与CRP、ESR、PLT、血白细胞计数相关,IL-33与ESR相关。虽未发现IL-33/ST2与UC严重程度相关,但结合国外文献,可能与纳入例数偏少造成研究结果偏移。据此,我们推测IL-33/ST2系统在UC的发病机制及不同病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可预测UC的炎症活动程度,未来可作为UC的一个新生物学指标。IL-33/ST2信号通路发挥促Th2免疫效应,其中ST2L介导IL-33对Th2依赖的炎症反应的影响,而这种促炎作用可以被sST2负向调节。对IL-33/ST2信号通路机制的详细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UC发病机制,寻找治疗UC的新靶点。

张喜霞[7](2014)在《利用“速服宁”进行种鸡场禽沙门氏杆菌病净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对沙门氏菌及对产蛋率受精率控制,进行服用速服宁对鸡群的平板血检白痢阳性、产蛋率、死胚率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速服宁可以控制减少鸡场禽沙门氏菌,鸡白痢阳性鸡转阴效果好,种鸡可再一次使用,鸡产蛋率和受精率也得到很大提高。

伞治豪[8](2014)在《蒲公英甾醇对LPS诱导的乳腺炎抗炎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乳腺炎是奶牛三大重要生产性疾病之一,给奶业生产造成具大经济损失。该病发生范围广泛,几乎世界各地的奶牛场均有发生。据世界奶业协会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2.2亿头奶牛,其中约有30%的奶牛患有乳腺炎,乳腺炎给世界奶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奶牛乳腺炎发病率为20%-70%,据不完全统计,个别牛群发病率甚至更高,每年因乳腺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3.16亿元。诱导奶牛乳腺炎发生的病因有多种,涉及营养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生物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引发的感染,有细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据报道多达80多种,临床上引发乳腺炎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为主,约占总发病率的80%以上。大肠杆菌性乳腺炎,常呈最急性发病,病程短,奶牛乳房严重肿胀,并有毒血症症状、高热、精神委顿、食欲废绝、拉稀、乳汁水样黄色、迅速停止泌乳症状,大多预后不良,并可于数日死亡。对大肠杆菌的治病机理研究表明,其致病原因主要为构成其细胞壁表面的脂多糖成分,即LPS。抗生素在防治乳腺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重,但是由于抗生素常伴有药物残留问题,并导致人体药物耐受,对人体健康有害,加之人们对健康内涵理解程度的加深,以及对食品品质的不断追求,有机奶、无抗奶成为人们对绿色、安全、健康牛奶饮用的新要求,抗生素防治乳腺炎逐渐被限制或被禁用,由此迫使人们去寻找更加安全的抗生素替代品用于防治奶牛乳腺炎。中药具有几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并被用于乳房疾病防治,其中,中草药蒲公英常作为某些组方重要成分,参与乳腺炎治疗,而蒲公英甾醇作为蒲公英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已被证实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作用,日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本论文采用从蒲公英(一种药食同源中草药)中分离获得的有效成分之一蒲公英甾醇作为主要研究药物,首先测试其在小鼠肺损伤过程中的抗炎效果,获得确凿有力证据后,构建小鼠乳腺炎症模型,研究蒲公英甾醇对小鼠乳腺炎抗炎效果,结果发现蒲公英甾醇可明显减弱乳腺炎症反应强度,并分别在组织病理学、组织MPO活性,炎性因子释放,TLR4受体NF-κB信号传导通路调节方面发挥抗炎作用,进一步通过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抗炎实验,研究了药物抗炎作用机制,发现了蒲公英甾醇可以抑制LPS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及NF-κB、MAPKs信号通路激活来发挥其抗炎作用,最后通过蒲公英甾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抗炎机制的研究,发现蒲公英甾醇可明显降低炎症反应,减少炎性因子表达,抑制NF-κB通路炎性因子释放。本论文验证了蒲公英甾醇抗炎保护效果,通过向BALB/c小鼠鼻腔滴注LPS,构建小鼠急性肺损伤炎症模型。实验设立空白对照组、LPS诱导组、蒲公英甾醇(2.5mg/kg体重、5.0mg/kg体重、10.0mg/kg体重)+LPS实验组和地塞米松(5.0mg/kg体重)+LPS组,蒲公英甾醇和地塞米松分别在LPS诱导前1h腹腔注射给药。采集小鼠肺脏,称量计算肺湿干重比(W/D),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制备肺泡灌洗液,检测灌洗液中炎性细胞数量,通过ELISA方法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通过病理切片分析组织病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蒲公英甾醇对NF-κB、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与LPS诱导组相比,蒲公英甾醇能够明显降低小鼠肺脏湿干重比,降低组织MPO活性,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数量,降低TNF-α、IL-1β和IL-6水平,抑制NF-κB、MAPKs信号通路转导;以上研究表明:蒲公英甾醇在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中发挥了明显的抗炎作用。进一步研究中,向小鼠乳腺导管灌注LPS,构建小鼠乳腺炎症损伤模型。实验分组同上,实验组、地塞米松组分别在LPS诱导前1h腹腔注射给药,分别制作乳腺组织病理切片,检测组织MPO活性,ELISA方法检测小鼠乳腺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蒲公英甾醇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LPS诱导组小鼠乳腺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充血等症状;乳腺腺泡壁明显增厚,腺泡内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乳腺组织MPO活性明显升高;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上升;与LPS诱导组相比,蒲公英甾醇能明显降低LPS诱导的小鼠乳腺组织炎性损伤;减少乳腺组织MPO活性;降低LPS诱导的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抑制LPS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激活。以上结果表明蒲公英甾醇能减轻LPS诱发的小鼠乳腺炎症损伤,其抗炎机制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实现。为进一步研究蒲公英甾醇对乳腺炎的保护效果,应用蒲公英甾醇对LPS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抗炎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通过MTT方法检测蒲公英甾醇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ELISA方法检测蒲公英甾醇对LPS诱导小鼠乳腺上皮细胞TNF-α和IL-6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蒲公英甾醇对LPS诱导的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蒲公英甾醇在(2.5μg/mL、5.0μg/mL、10.0μg/mL)的浓度下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没有毒性作用;蒲公英甾醇能够明显抑制LPS诱导的TNF-α和IL-6产生;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蒲公英甾醇可通过抑制LPS诱导的NF-κB和MAPKs激活来发挥抗炎作用。为研究蒲公英甾醇对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抗炎作用及机制。采用MTT方法检测蒲公英甾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毒性作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蒲公英甾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因子基因表达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蒲公英甾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影响,结果表明:蒲公英甾醇在2.5μg/mL、5.0μg/mL、10.0μg/mL的浓度下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没有细胞毒性作用;蒲公英甾醇能够明显降低细胞TNF-α、IL-1β和IL-6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blot结果显示蒲公英甾醇可通过抑制LPS诱导的NF-κB通路激活发挥抗炎作用。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对蒲公英甾醇抗炎作用机制和调节NF-κB和MAPKs信号转导通路进行了研究,并在LPS诱导小鼠乳腺炎症模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上观察了其预防效果,发现蒲公英甾醇可通过抑制小鼠乳腺组织中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的激活,对LPS诱发的小鼠乳腺炎性损伤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抑制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p65磷酸化水平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本论文在炎症反应信号通路调节方面研究了蒲公英甾醇抗炎机制,为蒲公英甾醇药物深入研究及奶牛乳腺炎防治,提供了基础参考依据,为中药有效成分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了理论数据支持。

黄伟[9](2013)在《黄芩苷对氟苯尼考在健康鸡体内药动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氟苯尼考为氯霉素第三代产品,是一类专门用于动物的新型广谱抗生素。因其具有抗菌谱广、吸收好、体内分布广、安全高效等特点,特别是无潜在性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作用,该药已广泛用于水产、家畜、家禽养殖中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尤其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萎缩性鼻炎、链球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气喘病等猪的呼吸道疾病和家禽的呼吸系统感染及肠道感染的治疗上具有较好的效果。黄芩是中药清热药的代表药物之一,具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之功效,黄芩苷为其主要成分。以黄芩为主要药物的方剂在动物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双黄连口服液与氟苯尼考粉经常联合使用以控制动物呼吸道感染,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黄芩与氟苯尼考联合使用后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否发生变化,尚未有人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黄芩苷对氟苯尼考在鸡体内药动学影响的研究,为氟苯尼考与黄芩的联合使用奠定依据,为科学、合理使用中西药物配伍提供有效的参考。本实验将30只大恒肉鸡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5只),自由饮水。A组:单剂量一次灌胃内服氟苯尼考;B组:氟苯尼考与黄芩苷溶液单剂量一次同时灌胃内服给药。氟苯尼考给药剂量为30mg/kg.b.w,黄芩苷给药剂量为10mg/kg.b.w。给药后,A、B两组各只鸡于0.083、0.167、0.333、0.5、0.75、1、2、4、6、8、10、12、24h翅下静脉采血,每次采血量为0.5mL。将血浆进行分离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21627x+5218,相关系数R2=0.9958,氟苯尼考在浓度为0.1~20μg/mL的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按信噪比S/N=3计算最低检测限为O.03μg/mL,S/N=10计算定量限为0.1μg/mL。并以DAS2.0药动学程序分析药动学参数,用SPSS(17.0)分析所得数据。A、B两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为(4.243±0.206mg/L)和(5.284±0.180mg/L),Tmax为1.933±0.258h和0.917±0.122h,AUC(0-∞)值为27.519±1.346mg/L*h和19.930±0.812mg/L*h,MRT(0-∞)值为6.727±0.103h和3.512±0.012h,t1/2z为3.262±0.161h和2.453±0.041h,CLz/F为1.090±0.156L/h/kg和1.505±0.127L/h/kg,Vz/F为5.132±0.465L/kg和5.329±0.386L/kg。与单用氟苯尼考药动学参数相比较,联合用药组的鸡的Cmax,(P<0.05)显着增大,Tmax明显提前(P<0.01),但AUC值(P<0.01)、MRT值(P<0.01)和t12z(P<0.05)都显着变小了,CLz/F(P<0.05)显着加快了,V2/F没有显着性改变(P>0.05)。以上结果表明,相同给药途径下黄芩苷对氟苯尼考在鸡体内药代动力学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加快了氟苯尼考在鸡体内的吸收;加速了氟苯尼考在鸡体内的消除。

郭洋[10](2014)在《治疗猪链球菌性脑膜炎中药方剂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治疗猪链球菌性脑膜炎中药方剂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由于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 suis)的生物学特性致使该病的防控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迄今为止猪链球菌病仍然在世界各地引起发病且导致严重后果。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不仅使该病治疗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滥用抗生素会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办法已是当务之急。我国在运用中药防治动物疾病方面具有悠久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本试验旨在以中兽医学理论为指导,对猪链球菌性脑膜炎进行辨证分析并筛选出有效防治方药,进一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将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的猪链球菌2型(SS2)CVCC606株以形态学观察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进行鉴定,更加详细地认识了该菌株的基本特性与致病毒力。试验证明,影响SS2CVCC606株溶血活性值变化的各种条件次序为:接种比例<増菌时间<前増菌时间<培养基pH值;试验显示,SS2CVCC606株溶血素(Suilysin,SLY)产生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pH值为7.3,接种比例为3%,前增菌时间为18h,増菌时间为12h。为了获得纯度与活性较高的SLY用于试验研究,我们采用硫酸铵沉淀结合分子筛层析的方法对SS2CVCC606株SLY蛋白进行纯化,经SDS-PAGE验证,成功获得了电泳级纯度的溶血素蛋白,经溶血活性及蛋白浓度检测,计算得到其溶血比活为4701.46HU/mg。纯化获得的SLY蛋白回收率达到了2.88%,纯化倍数达到了761.99。对猪链球菌2型CVCC606株进行扩菌培养后,给21日龄SD大鼠腹腔注射可致其感染发病与死亡,其LD50值为3.4×109CFU/mL/只。通过腹腔注射0.5LD50猪链球菌2型CVCC606株感染21日龄SD大鼠,成功建立了猪链球菌性脑膜炎大鼠模型。83%的攻菌鼠临床呈现明显的猪链球菌性脑膜炎症状,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所见符合猪链球菌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从攻菌鼠肝脏、脾脏和脑脊液中能分离到所接种的病原菌。以中兽医学辨证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八纲辨证属热证,卫气营血辨证属营血兼证,脏腑辨证属毒陷心包,扰动肝风。综合证型为“热入营血,毒陷心包,扰动肝风证”。因而确定治疗原则为“清热凉血,平肝熄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选择了经典方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和自拟方剂钩藤犀角地黄汤进行方药筛选,结果证明钩藤犀角地黄汤(水牛角100g、生地黄150g、牡丹皮45g、赤芍60g、钩藤60g)疗效最好,将该方剂制成每1mL含1g生药的水煎剂,对猪链球菌性脑膜炎模型大鼠进行灌服,每只鼠每次1mL,每日1次,连用5天,能使其得到有效治疗。为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钩藤犀角地黄汤的作用机制,我们建立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VECs)模型用于研究。采用dispaseII及collagenase/dispase两次消化,结合dextran及percoll两次密度梯度离心的分离纯化方法,成功培养出了RBMVECs,经形态学观察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鉴定,确认该细胞为内皮细胞;MTT法测定RBMVECs的生长曲线,表明其生长高峰跨越第3d~7d。试验结果显示,钩藤犀角地黄汤在浓度小于80μg/mL,丹皮酚、梓醇及胆固醇小于100μg/mL,芍药苷小于50μg/mL,钩藤碱、异钩藤碱小于10μg/mL时对RBMVECs无细胞毒性。而2μg/mL及其以上的SLY能够引起RBMVECs损伤及细胞间紧密连接异常,且随着SLY浓度升高和对细胞作用时间的延长,损伤作用越严重,彼此呈正相关;最后选择32μg/mL的SLY作用12h建立RBMVECs损伤以及细胞间紧密连接异常的细胞模型。一定剂量的钩藤犀角地黄汤及其有效成分丹皮酚、梓醇、芍药苷、胆固醇、钩藤碱及异钩藤碱可显着降低SLY引起的RBMVECs毒性和细胞间紧密连接异常程度,对SLY造成的RBMVECs损伤和细胞间通透性增加具有保护作用,对整固BBB屏障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发现,SLY能够刺激RBMVECs产生IL-6,随着SLY剂量增加和刺激时间延长,IL-6产生越多,彼此呈正相关。钩藤犀角地黄汤及其有效成分均能够降低SLY刺激RBMVECs产生IL-6的水平,提示该方剂及其有效成分可减轻SLY对RBMVECs造成的炎性反应,从而减轻RBMVECs的损伤,降低BBB的通透性,对猪链球菌性脑膜炎具有治疗作用。试验证明,钩藤犀角地黄汤及其有效成分均能够纠正SLY刺激RBMVECs所引起的NO和ET-1分泌失衡,促使NO/ET-1处于高位平衡状态,从而减轻或消除血管舒缩紊乱,提高BMVECs的抗损伤能力,减轻或消除低于该阈值下致病因子所带来的影响,最终达到保护BMVECs,维持细胞微环境稳态的目的。

二、磺胺类药物配合预防雏白痢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磺胺类药物配合预防雏白痢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sul基因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表达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 细菌耐药性
    2 磺胺类抗菌药
        2.1 磺胺类药物作用机理
        2.2 临床常用的磺胺类药物
        2.2.1 磺胺嘧啶
        2.2.2 复方新诺明
        2.2.3 磺胺噻唑
        2.2.4 磺胺二甲嘧啶
        2.2.5 磺胺间甲氧嘧啶
        2.2.6 磺胺异恶唑
        2.3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现状
        2.4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以及耐药基因
    3 SMA的生理学特性与临床意义
    4 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药品
        1.3 主要试剂
        1.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
        2.1.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分离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革兰氏染色试验
        2.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的能力试验
        2.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试验
        2.2.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保种
        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PCR鉴定
        2.3.1 引物设计
        2.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DNA提取
        2.3.3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3.4 PCR产物电泳
        2.3.5 PCR产物胶回收和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情况
        3.1.1 选择培养基培养情况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情况
        3.2.1 革兰氏染色镜检情况
        3.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的能力试验情况
        3.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试验情况
        3.3 PCR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药品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保种与活化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2.1 抗菌药液的制备
        2.2.2 菌株MIC值测定
        2.2.3 菌株MIC值结果的判定
    3 结果
        3.1 细菌敏感性测定结果
        3.2 MIC_(50)与MIC_(90)分析
        3.3 猪源和人源SMA的多重耐药性分析情况
        3.4 同一养殖场人源、猪源SMA耐药表型相关性分析情况
        3.4.1 对于QC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3.4.2 对于QL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3.4.3 对于WL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3.4.4 对于JH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携带与耐药表型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DNA的提取
        2.3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4 PCR产物凝胶电泳
        2.5 磺胺类耐药基因统计
    3 结果
        3.1 sul基因PCR扩增
        3.2 三种sul基因检测出率
        3.2.1 人源SMA sul基因检测出率与基因型携带情况
        3.2.2 猪源SMA sul基因检测出率与基因型携带情况
        3.4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3.4.1 猪源SMA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3.4.2 人源SMA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表达规律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药品
        1.3 主要试剂
        1.4 试验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标准质粒载体的构建
        2.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RNA的提取
        2.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RNA反转录
        2.2.3 sul1、sul2、sul3和16SrDNA PCR基因的检测
        2.2.4 sul1、sul2、sul3和16SrDNA的 PCR产物凝胶电泳
        2.2.5 PCR产物胶回收、克隆和测序
        2.2.6 sul基因与p Gen T-easy vector的链接
        2.2.7 目的基因的转化
        2.3 重组质粒标准曲线和溶解峰的建立
        2.4 sul基因的表达量检测
        2.4.1 sul1、sul2、sul3和16SrD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扩增
        2.4.2 相对表达量的计算方法
    3 结果
        3.1 基因扩增结果
        3.2 重组质粒RT-PCR方法学的建立
        3.2.1 扩增曲线的建立
        3.2.2 溶解曲线的建立
        3.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 不同药物浓度诱导不同时间下SMA su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4 讨论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枯草芽孢杆菌对荷斯坦育成牛生长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
        1.1.1 枯草芽孢杆菌
        1.1.2 枯草芽孢杆菌发挥作用方式
        1.1.3 枯草芽孢杆菌对单胃动物的影响
        1.1.4 枯草芽孢杆菌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1.2 大肠杆菌概述
        1.2.1 大肠杆菌在养殖业中的危害
        1.2.2 枯草芽孢杆菌与大肠杆菌
    1.3 育成牛生长发育特点
    1.4 瘤胃内环境
        1.4.1 瘤胃内环境概述
        1.4.2 瘤胃细菌
        1.4.3 瘤胃微生物在营养物质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一:目标菌株的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1.3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2.1.4 菌株的复苏和分离纯化
        2.1.5 菌株筛选
    2.2 试验二抑菌性不同的枯草芽孢杆菌对育成牛生长性能及瘤胃内环境影响
        2.2.1 试验的地点、时间
        2.2.2 试验设计
        2.2.3 主要试验仪器与材料
        2.2.4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
        2.2.5 测定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菌种筛选结果
        3.1.1 枯草杆菌生长状态
        3.1.2 抑菌性的比较
        3.1.3 菌液吸光度
    3.2 生长指标结果
    3.3 血清指标结果
    3.4 瘤胃液pH值结果
    3.5 11月龄荷斯坦育成牛瘤胃液微生物区系分析
        3.5.1 统计Clean Reads的长度分布和数量
        3.5.2 有效序列的长度分布
        3.5.3 OTU聚类分析
        3.5.4 多样性分析
        3.5.5 Specaccum物种累积曲线
        3.5.6 显着性差异分析
    3.6 总体结论
4 讨论
    4.1 目标菌株的筛选
        4.1.1 培养条件的控制
        4.1.2 抑菌性能的比较和筛选
    4.2 处理组和对照组育成牛生长指标差异
    4.3 处理组和对照组育成牛血液指标差异
        4.3.1 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
        4.3.2 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
    4.4 处理组和对照组育成牛瘤胃内环境差异
5 结论和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徐州地区鸭源沙门菌分离鉴定、耐药性检测、LAMP检测方法建立及中药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沙门菌简介
        1.1 沙门菌生物学特性
        1.2 沙门菌血清学特性
        1.3 鸭源沙门菌临床症状
        1.4 鸭源沙门菌病理变化
        1.5 沙门菌致病机制
    2 沙门菌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2.1 沙门菌表型分型法
        2.2 沙门菌分子分型法
    3 沙门菌的耐药性
        3.1 沙门菌的耐药现状
        3.2 沙门菌的耐药机制
    4 沙门菌的检测方法
        4.1 细菌学检测方法
        4.2 免疫学检测方法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5 中草药在禽病防制中的应用
        5.1 中草药防治禽病的机制
        5.2 中草药制剂防治鸡沙门菌病
第一章 不同来源鸭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ERIC-PCR分型
    1 材料
        1.1 材料
        1.2 试验试剂
        1.3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1.4 试验仪器
    2 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2.2 沙门菌的分离培养
        2.3 初步筛选
        2.4 生化鉴定
        2.5 PCR检测
        2.6 血清学试验
        2.7 沙门菌ERIC-PCR分型
    3 结果
        3.1 分离培养与染色镜检
        3.2 生化鉴定
        3.3 PCR检测结果
        3.4 血清型定型
        3.5 沙门菌ERIC-PCR分型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鸭沙门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沙门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2.2 沙门菌耐药基因检测情况
    3 讨论
第三章 沙门菌fimA-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LAMP方法建立结果
        2.2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特异性试验结果
        2.4 灵敏度试验结果
        2.5 稳定性试验结果
        2.6 样品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中药复方制剂对雏鸭沙门菌药效学试验
    1 材料
        1.1 药材
        1.2 菌株
        1.3 动物
        1.4 培养基
        1.5 试剂
        1.6 仪器
    2 方法
        2.1 中药组方
        2.2 药液煎制
        2.3 菌液制备
        2.4 体外抑菌试验
        2.5 体内抑菌试验
    3 结果
        3.1 复方中药对沙门菌的抑菌效果
        3.2 沙门菌病雏鸭人工模型结果
        3.3 复方组方4对沙门菌病雏鸭人工模型的防治试验结果
        3.4 血常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及专着

(4)白头翁散在控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病概况
        1.2.1 仔猪黄痢
    1.3 抗生素防治大肠杆菌腹泻病的现状
    1.4 中药在养殖业的研究现状
    1.5 白头翁散(汤)防治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研究概况及作用机理
        1.5.1 白头翁散(汤)防治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研究概况
        1.5.2 白头翁防治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作用机理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白头翁散预防哺乳仔猪黄白痢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物
        2.1.2 试验猪场
        2.1.3 试验分组和用药方法
        2.1.4 饲养管理
        2.1.5 评价指标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母猪日粮中添加白头翁散对哺乳仔猪黄白痢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
        2.2.3 母猪日粮中白头翁散的最佳添加量
    2.3 讨论
第3章 白头翁散预防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效果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物
        3.1.2 试验猪场
        3.1.3 试验分组和用药方法
        3.1.4 饲养管理
        3.1.5 评价指标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头翁散对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
        3.2.2 白头翁散对断奶仔猪在保育期间增重和饲料报酬的影响
        3.2.3 仔猪饲料中白头翁散的最佳添加量
    3.3 讨论
第4章 白头翁散在规模化猪的推广应用效果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药物
        4.1.2 试验猪场
        4.1.3 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头翁散对哺乳仔猪黄白痢的预防效果
        4.2.2 白头翁散对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预防效果
        4.2.3 白头翁散对保育阶段生产成绩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二甲氧苄啶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二甲氧苄啶的研究进展
        1.2.1 二甲氧苄啶的代谢研究
        1.2.2 二甲氧苄啶的残留消除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和试剂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二甲氧苄啶主要代谢物对照品的制备
        2.3.1 DVD1的合成方法
        2.3.2 DVD1的结构表征鉴定、纯度及理化性质研究
    2.4 二甲氧苄啶及其主要谢物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2.4.1 溶液的配制
        2.4.2 HPLC色谱条件
        2.4.3 样品处理方法
        2.4.4 特异性
        2.4.5 最低检测限与最低定量限
        2.4.6 标准曲线
        2.4.7 准确度与精密度
        2.4.8 稳定性考核
    2.5 二甲氧苄啶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
        2.5.1 实验动物
        2.5.2 给药与样品采集
        2.5.3 样品定量及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二甲氧苄啶主要代谢物对照品制备的结果
        3.1.1 DVD1的结构鉴定
        3.1.2 DVD1的纯度、熔点、吸光系数和稳定性结果
    3.2 二甲氧苄啶及其主要代谢物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定量方法学结果
        3.2.1 特异性
        3.2.2 最低检测限与最低定量限
        3.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2.4 回收率与相对标准偏差
        3.2.5 稳定性结果
    3.3 二甲氧苄啶及其主要代谢物在3种动物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3.3.1 二甲氧苄啶及其主要代谢物在猪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3.3.2 二甲氧苄啶及其主要代谢物在鸡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3.3.3 二甲氧苄啶及其主要代谢物在鱼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4 二甲氧苄啶在食品动物的安全性评价
    4.1 FDA
        4.1.1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4.1.2 安全浓度(Safety Concentration, SC)
        4.1.3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
        4.1.4 最高残留限量(MRLs)
        4.1.5 休药期
    4.2 EMEA
        4.2.1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4.2.2 安全浓度(Safety Concentration, SC)
        4.2.3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
        4.2.4 最高残留限量(MRLs)
        4.2.5 计算TMDI
        4.2.6 休药期
5 讨论
    5.1 二甲氧苄啶主要代谢物对照品的制备
    5.2 二甲氧苄啶及其主要代谢物的定量方法学讨论
    5.3 二甲氧苄啶在食品动物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6 全文总结
7 文献综述
    7.1 作用机制
    7.2 应用于临床的抗菌增效剂
        7.2.1 甲氧苄啶
        7.2.2 二甲氧苄啶
        7.2.3 巴喹普林
        7.2.4 溴莫普林
    7.3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解决办法和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作者简介
附录Ⅱ---定量方法学原始数据
附录Ⅲ---3种动物各个体的药物浓度
对各答辩委员的答复书

(6)中医综合疗法对维持UC缓解期的作用及IL-33/ST2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一、中医病名
        二、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UC的中医辨证
        四、中医治疗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发病机制
        二、药物治疗UC现状
        三、UC缓解期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试验设计
        一、样本含量的估算
        二、随机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三、治疗方法
        四、疗程
        五、观察指标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二、中医证型特点及西医治疗方案
        三、临床治疗统计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二、UC缓解期中医病名及证型
        三、治疗药物
        四、疗效分析
        五、总结与思考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5组患者性别构成
        二、5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三、IL-33/ST2指标按组别统计分析
        四、IL-33/ST2指标按UC组分期统计分析
        五、各项炎症指标统计分析
        六、各项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七、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IL-33/ST2检测UC的意义
        二、从中医学角度论述IL-33/ST2检测UC的诊断意义
        三、血小板检测UC的诊断意义
        四、各项常规炎症指标检测UC的诊断意义
        五、思考和总结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7)利用“速服宁”进行种鸡场禽沙门氏杆菌病净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1.1 速服宁 (复方磺胺嘧啶混悬液)
        1.1.2 鸡白痢、鸡伤寒多价平板凝集抗原
    1.2 实验动物
        1.2.1 鸡白痢阳性三黄鸡群
        1.2.2 产蛋率受精率低的种土鸡群
        1.2.3 死胚率高的种土鸡群
2 实验方法
    2.1 “速服宁”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1.1“速服宁”的使用方法
        2.1.2 注意事项
    2.2 试验鸡的饲养管理及防疫
        2.2.1 饲养管理
        2.2.2 鸡场的日常防疫
        2.2.3 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速服宁”对鸡白痢阳性鸡群转阴率的影响
    3.2 “速服宁”对产蛋率、受精率的影响
    3.3 “速服宁”对死胚率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8)蒲公英甾醇对LPS诱导的乳腺炎抗炎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1.1 奶牛乳腺炎的危害
        1.2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
        1.4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
        1.5 奶牛乳腺炎的防治
    第2章 中药防治乳腺炎及蒲公英甾醇的药理学功能
        2.1 中药的历史渊源
        2.2 中药防治乳腺炎的中医理论
        2.3 中药蒲公英的药理学作用
        2.4 蒲公英甾醇的药理学作用
第二篇 实验部分
    第1章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的小鼠肺损伤抗炎效果与机制研究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仪器和设备
        1.1.3 药品和试剂
        1.1.4 试验所需试剂配制
        1.2 方法
        1.2.1 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建立
        1.2.2 肺组织湿干重(W/D)比率测定
        1.2.3 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
        1.2.4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集和细胞计数
        1.2.5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测定
        1.2.6 肺组织病理学分析
        1.2.7 NF-κB、MAPKs 信号转导通路变化检测
        1.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1.3 结果
        1.3.1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小鼠肺组织湿干重比率影响
        1.3.2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 ALI 小鼠肺组织 MPO 活性影响
        1.3.3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 ALI 小鼠 BALF 中总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影响
        1.3.4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 ALI 小鼠 BALF 中细胞因子影响
        1.3.5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 ALI 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影响
        1.3.6 蒲公英甾醇对 ALI 小鼠肺组织 NF-κB 信号转导通路影响
        1.3.7 蒲公英甾醇对 ALI 小鼠 MAPKs 信号转导通路影响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的小鼠乳腺炎抗炎效果研究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品和试剂
        2.1.3 仪器和设备
        2.1.4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给药时间和方法
        2.2.3 样本采集
        2.2.4 病理组织学分析
        2.2.5 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
        2.2.6 ELISA 检测乳腺组织中 TNF-α、IL-1β和 IL-6 水平
        2.2.7 乳腺组织中蛋白提取
        2.2.8 NF-κB 信号转导通路变化检测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小鼠乳腺炎病理组织学影响
        2.3.2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小鼠乳腺组织 MPO 活性影响
        2.3.3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小鼠乳腺炎 TNF-α、IL-1β和 IL-6 水平影响
        2.3.4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小鼠乳腺炎 NF-κB 信号转导通路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炎性因子影响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药品和试剂
        3.1.3 仪器和设备
        3.1.4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3.2 方法
        3.2.1 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分离培养
        3.2.2 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形态学观察
        3.2.3 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生物学鉴定
        3.2.4 MTT 方法检测蒲公英甾醇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毒性作用
        3.2.5 ELISA 方法检测 TNF-α、IL-6 水平
        3.2.6 NF-κB、MAPKs 信号转导通路变化检测
        3.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蒲公英甾醇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毒性影响
        3.3.2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小鼠乳腺上皮细胞 TNF-α、IL-6 分泌影响
        3.3.3 蒲公英甾醇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 NF-κB 信号转导通路影响
        3.3.4 蒲公英甾醇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 MAPKs 信号转导通路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因子影响
        4.1 材料
        4.1.1 实验细胞
        4.1.2 药品和试剂
        4.1.3 仪器和设备
        4.1.4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4.2 方法
        4.2.1 MTT 方法检测蒲公英甾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毒性作用
        4.2.2 qPCR 检测 TNF-α、IL-1β和 IL-6 基因表达水平
        4.2.3 Western blot 检测 NF-κB 信号转导通路变化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蒲公英甾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毒性影响
        4.3.2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TNF-α、IL-1β和 IL-6 分泌影响
        4.3.3 蒲公英甾醇对 LPS 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NF-κB 信号转导通路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黄芩苷对氟苯尼考在健康鸡体内药动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选题背景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药理学研究
        1.2.1 药效学
        1.2.2 药动学
        1.3 耐药性研究
        1.4 临床应用研究
        1.5 氟苯尼考联合用药研究
        2 黄芩苷的研究概况
        2.1 黄芩化学成分概述
        2.2 黄芩苷的理化性质
        2.3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
        2.3.1 抗菌作用
        2.3.2 抗炎作用
        2.3.3 抗细菌生物膜作用
        2.3.4 清除氧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2.3.5 降压、利尿作用
        2.3.6 利胆、解痉作用
        2.3.7 抗肿瘤作用
        2.3.8 抗病毒作用
        2.4 黄芩苷的提取方法
        2.5 黄芩苷对其他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2.6 黄芩苷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选题背景
        1 我国兽药使用存在的问题
        1.1 滥用药物和盲目用药
        1.2 大剂量使用药物
        1.3 盲目搭配使用药物
        2 中西药合用配伍概况
        2.1 中西药合用的优点
        2.1.1 标本兼治
        2.1.2 协同作用,增加疗效
        2.1.3 相互制约,降低毒性
        2.1.4 减少禁忌,扩大应用
        2.2 中西药合用的禁忌
        2.2.1 配合不合理,降低药效
        2.2.2 产生或增加毒性
        2.3 兽医临床中西药合用的概况
    第三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分组及给药方法
        1.2.2 药液的配制
        1.2.3 给药及血样采集
        1.2.4 样品处理方法
        1.2.5 色谱条件
        1.2.6 方法专属性
        1.2.7 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1.2.8 回收率及精密度
        1.2.9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方法专属性
        2.2 线性范围和标准曲线
        2.3 回收率测定结果
        2.4 精密度实验结果
        2.5 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
        2.5.1 血药浓度
        2.5.2 药动学参数
    3 分析讨论
        3.1 HPLC测定方法
        3.2 黄芩苷对氟苯尼考在鸡体内药动学影响的研究
        3.2.1 加快吸收
        3.2.2 加速消除
        3.3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治疗猪链球菌性脑膜炎中药方剂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猪链球菌2型及其溶血素的研究概况
        1.1 SLY 的一般特性与归类
        1.2 影响 SLY 溶血活性产生的条件
        1.3 SLY 的免疫原性
        1.4 SLY 对细胞的损伤作用
        1.5 猪链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6 SLY 对猪链球菌黏附机制的影响
        1.7 SLY 对猪链球菌侵袭机制的影响
        1.8 SLY 在猪链球菌性脑膜炎致病过程中对炎性因子及其他相关产物释放的影响
    第2章 猪链球菌病的防治现状
        2.1 猪链球菌病的预防现状
        2.2 猪链球菌病的治疗现状
    第3章 微血管及MVECs 在研究中兽医药治病机理中的作用
        3.1 微血管及 MVECs 的主要功能
        3.2 从中兽医学角度研究微血管及 MVECs
        3.3 MVECs 在研究中药防治猪链球菌性脑膜炎机理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1章 猪链球菌 2 型 CVCC606 株的鉴定及 SLY 产生条件优化21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猪链球菌 2 型 CVCC606 株溶血素的提取纯化、鉴定及溶血活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猪链球菌2型CVCC606株大鼠脑膜炎病理模型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大鼠猪链球菌性脑膜炎的辩证与方药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钩藤犀角地黄汤及其有效成分对 SLY 诱导 RBMVECs 细胞毒性作用及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钩藤犀角地黄汤及其有效成分对 SLY 诱导 RBMVECs 分泌 IL-6,NO 和 ET-1 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磺胺类药物配合预防雏白痢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sul基因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表达规律研究[D]. 杨睿智. 贵州大学, 2020(01)
  • [2]枯草芽孢杆菌对荷斯坦育成牛生长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李靖.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4)
  • [3]徐州地区鸭源沙门菌分离鉴定、耐药性检测、LAMP检测方法建立及中药防治研究[D]. 张林吉. 扬州大学, 2018(05)
  • [4]白头翁散在控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王东旭.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5]二甲氧苄啶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D]. 任毛毛.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6]中医综合疗法对维持UC缓解期的作用及IL-33/ST2意义的研究[D]. 李玉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7]利用“速服宁”进行种鸡场禽沙门氏杆菌病净化的初步研究[J]. 张喜霞. 广西农学报, 2014(06)
  • [8]蒲公英甾醇对LPS诱导的乳腺炎抗炎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D]. 伞治豪. 吉林大学, 2014(03)
  • [9]黄芩苷对氟苯尼考在健康鸡体内药动学影响的研究[D]. 黄伟.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10]治疗猪链球菌性脑膜炎中药方剂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 郭洋. 吉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磺胺类药物预防青少年白痢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