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文和事件”波澜再起(论文文献综述)
雷歆奕[1](2021)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对策研究 ——以COVID-19疫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秦媛[2](2021)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人的血缘、地缘与学缘 ——以瑞安林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林损为例,探讨在近代社会转型时代,知识分子从地方小镇走向都市的过程中,血缘、地缘、学缘作用的变化。在传统乡村社会更多的依赖血缘、地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网络,林损早年在地方借助舅父陈黻宸的关系,接受了儒家传统的教育,又进入新式学堂,实现了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由传统士绅向新式学堂学生的转变。成年之后林损借助陈黻宸的人际网络,以地方士绅的身份参与温州地方事务,也逐渐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在辛亥鼎革之际,林损所属的立宪派不敌革命派,在地方政治斗争失利后,林损走出小镇,前往上海、北京等都市寻求发展,先成为报刊编辑,后进入北大等高校任教,在从地方小镇进入都市的过程中,林损原有的血缘、地缘网络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都市生活中,围绕着大学这一公共空间,林损逐渐形成了以教授群体为中心的新的社会网络,林损与其一起应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辞职北大后,林损辗转就职他校也得益于这一社会网络。此外,在进入都市后,林损面临着对都市生活的诸般不适应,内心也在不断调适。在都市的经历也扩大了林损在地方的影响力,最终林损在心理上依然倾向于回归地方小镇。
刘歆珂[3](2020)在《民营企业集团信用债违约成因与预警研究 ——以三胞集团“12三胞债”违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背景下,我国信用债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债券一级市场发行量与二级市场交易量均迅速增长,债券融资逐渐成为我国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但在社会信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受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信用债市场违约风险也日益凸显。2014年3月5日,“11超日债”未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成为我国债券市场首个实质违约事件,此后债券违约开始呈常态化趋势。2019年,信用债市场违约主体数量和违约债券规模大幅超过往年,在本轮违约潮中,民营企业由于公司治理不当、经营风格激进、债务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成为违约风险高发的群体。其中,民营企业集团应得到特别的关注,2019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相继发生多起民营企业集团违约,企业集团一般资产和债务规模均较大,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往往涉及多只债券,对市场和区域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三胞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民营企业集团的典型代表,旗下控股2家上市公司和多家非上市子公司,业务涉及IT连锁、百货零售、健康养老、信息制造等多个板块。本文选取三胞集团“12三胞债”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探究债券违约的成因,并特别考虑了其作为企业集团的特殊性。内外部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零售业景气度不断下滑的背景下,三胞集团盲目采用多元化扩张战略,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债务压力持续加重,且期限结构呈短期化;同时在筹资策略上,母公司层面以整个集团的名义进行融资,而优质资产和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核心子公司,使得母公司债务负担过重且缺乏偿债能力,是导致其短期流动性紧张进而引发债券违约的重要原因,这也反映出民营企业集团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即激进多元化和忽视母公司层面信用风险。基于对上述案例研究中违约成因的分析与归纳,本文构建了包括宏观经济周期、行业信用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四个维度的债券违约预警体系,每个维度内提取预警指标并揭示预警特征。其中,财务风险维度,在Zscore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反映短期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以及企业集团特有财务风险的辅助指标;经营管理风险维度包括外部预警、集团内部经营和上市子公司三个方面。为验证预警体系的有效性,本文以另一家民营企业集团——精功集团有限公司债券违约的过程为例进行检验,从预警结果与评级结果的对比分析来看,本文构建的预警体系具有更好的准确度和及时性。最后,本文总结了三胞集团及“12三胞债”违约的案例对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激进多元化风险、“子强母弱”型企业集团母公司信用风险三方面的启示,并从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民营企业集团和债券投资者角度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信用风险防范和信用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苑媛[4](2020)在《元杂剧公案戏之法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而公案戏作为其中的一个题材类别,涉及的社会内容极为广泛。公案戏不仅反映了元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也蕴含着丰富的法律制度和深邃的文化心理。剧作家在创作公案戏时并不是要将公案戏作为元代法律制度的解说和官方法律思想的宣传,而是要借剧中官府的审案情节为自己和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公正司法的理想画面。这样,公案戏通过清官断案给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融入了法制的理想光辉,表现出了重要的法文化内涵。公案戏并没有刻意的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而是有意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创造性重组,增强了公案戏的虚拟性,成为了人们探索民间法律思想和文化的有效途径。所以,人们透过公案戏既可以了解法文化的特点,也可以感受民众的法制思维和情感。绪论部分首先对元杂剧公案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然后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最后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现存的162本元杂剧进行梳理,明确了公案戏的研究范围,并对整理出来的公案戏进行了比较全面考述。第二部分:对元代公案戏的法文化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围绕公案戏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案件特点、判官特点、断案特点、判词特点等四个方面,对公案戏的法文化意蕴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第三部分:对公案戏特点产生的背景进行探究。导致公案戏特点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有蒙古入主中原后所带来的文化冲突与交流,也有中国文学独特的抒情言志传统的影响,还表现出民间思维的惩恶扬善的法文化认同。正是这样丰富复杂的产生背景,才铸造出了具有深厚法文化意蕴的元代公案戏。第四部分:对公案戏中法文化所表现的价值进行探究。公案戏中的法文化通过社会秩序的重建,司法正义中伦理道德的展现,人治的本质揭示和仁爱贤孝圣贤人格的倡导等要素来构建起法律与道德的公正法庭,表现民众对于中华民族法律传统的感受与评价,传达出民众对于公正法制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诉求。余论:对元杂剧公案戏中的断案情节进行的补充和归纳。法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在研究公案戏以及元杂剧的一些断案情节时,不仅要对它们所表现的积极作用予以肯定,也要对其中存在的隐患或负面思想进行辩证分析,以避免在法制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发生类似的错误。
欧阳效凤[5](2019)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古代人物传记专题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当前单篇教学日渐暴露出来的弊病,专题教学开始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改革的新尝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为专题教学的开展实施提供了契机。目前也有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关于古代人物传记方面的实践研究比较少。众所周知,古代人物传记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古代人文风貌的重要文献之一,尤其是作品中表现出的古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传达出的精神品质对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高中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本论文以高中古代人物传记为研究对象,根据学习任务群提出的要求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进行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实践的教师提供一点借鉴意义。本论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几个部分,同时界定了论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第一章是介绍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进行古代人物传记专题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先分析了学习任务群对古代人物传记提出的诉求,其次是分析学习任务群与专题教学的关系,最后是分析了现行教材进行专题教学的可能性,这三个方面是进行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人物传记专题教学设计研究的基础。第二章是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的理论概述,这一章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介绍了关于教学设计的要素及其关系以及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设计要素与一般教学设计要素的不同;其二是阐述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设计的原则。第三章是关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古代人物传记专题教学设计构思,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第四章是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古代人物传记专题教学设计的具体呈现及反思。
秦荣花[6](2019)在《19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朝鲜对华关系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中朝在地理上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政治上有着辅车相依的密切联系。凭借着地理优势,中朝建立了稳定的国家关系,即宗藩关系。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条约体系进入东亚,与东亚地区的原有的华夷秩序发生激烈冲突。中国周边的藩属国在列强的侵扰下纷纷脱离华夷圈,就连清政府也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朝鲜作为当时清朝唯一的既存藩属国,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从19世纪80至90年代,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朝鲜从被迫开国到主动开国;从依附中国,到对华观的动摇,再到“排华自主”的独立运动,尤其是“甲申政变”、“朴定阳事件”等,均宣示着朝鲜谋求国家独立自主的坚定决心,和对清朝全面干涉政策强烈的不满与反抗。但由于朝鲜长期受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无法保证其外交政策的有效性与完全自主性,且朝鲜是一个没有强大国力支撑的国家,导致其在实现独立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认清日本及其它国家的真实目的,时常受到日本等国家的怂恿蛊惑,很难实现真正的“独立”,最终在甲午战争后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考察19世纪80至90年代朝鲜对华关系的演变,对于研究中朝关系史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朝鲜开国后的独立运动是对200多年来中朝宗藩关系的反抗,朝鲜作为清朝晚期唯一的既存藩属国,他对宗藩体制的挑战远比帝国主义列强的挑战更为有意义,这标志着历经千年的宗藩体制即将宣告结束。
冯亚娟[7](2015)在《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南海政策的认同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的调查》文中提出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为新时期内政外交做出了新的调整与布局。同一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围绕南海的争端越演越烈,新时期我国南海政策的走向备受关注,我国民众尤其是大学生对南海政策的认同度关乎我国南海政策是否能够顺利执行及其实施效果。因此,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南海政策的认同度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南海政策的认同度情况,主要是通过其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两方面反映出来,即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南海政策基本原则、行动方针、政策目标的态度与行为。根据政治认同的相关理论,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南海政策的具体内容,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认同度检验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了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南海政策具有较高认同度的结论。与此同时,从政治认同主体、政治认同客体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入手,结合问卷数据,找出了认同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南海政策认同度的建议。
张雯雯[8](2013)在《《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创办;由郭沫若先生题词;在新中国时期最早以“评论性”定位;全国唯一集学术信息、学术动态、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音乐核心刊物《人民音乐》(1950-2010)为研究对象,以《人民音乐》对推动中国当代音乐批评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主线,采用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杂志历史发展轨迹入手,通过对音乐批评的回顾,总结出每一时期音乐批评的热点问题,并以此探索当时中国音乐批评坚持的原则道路、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在实证性文献考据的基础上,分析并阐述《人民音乐》的时代学术价值,以及带给音乐批评界的重要启示,确定其历史地位,从而引发对中国音乐批评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阐明《人民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及填补学术空白之创新性。第一部分,对《人民音乐》创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并通过栏目内容等数量统计,分析《人民音乐》的办刊特点,进而说明《人民音乐》在我国音乐事业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二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新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一个高潮期(1950-1966),通过列举《人民音乐》在“十七年”关于音乐“民族化”等主要问题的讨论,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批评的功能与特点。第三部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而恢复了活跃的争鸣气氛,出现了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二次高潮期(1976-2000),此段落强调音乐批评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后,全面处在拨乱反正的蓬勃发展状态;以及在1989年动乱后,音乐界在经历短暂的迂回曲折阶段中,音乐批评的主要论域。第四部分,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巡讲话”扭转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中国音乐理论界终于获得了在音乐观念上的一次真正的解放,此章节通过比较这一时期《人民音乐》和其他迅速发展起来的音乐期刊上所发表的批评文章,阐释我国进入新世纪前后,即音乐界的后新时期(2000-2010),音乐批评主要关注点和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音乐批评多元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更高层次意义的讨论。结语部分,重点分析了音乐批评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并对我国音乐批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印少云[9](2012)在《近十余年来太平天国研究重大争议的回顾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近十余年来,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及其领袖洪秀全、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否为邪教等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争论。通过争论,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作用被肯定,人们对洪秀全的个人品质以及他在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否定了关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邪教的说法。
冯剑[10](2012)在《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学界较少关注的近代天津城市民间借贷为研究对象,利用天津地方档案以及报纸、文献资料等第一手资料,对近代天津民间借贷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在研究中利用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有关信任、博弈、交易成本等理论工具,力图对近代天津民间借贷在近代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与近代天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进行描述。通过研究表明,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的借贷者和借贷资金广泛地分布于天津各个阶级和阶层,民间借贷对民生和工商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近代天津,民间借贷风险加大,社会信任度不高,欠债、避债以及因为民间债务导致的暴力和欺诈现象严重。近代天津高利贷现象盛行,而且社会危害逐渐加大,除了风险高和民间资金供求不平衡以及物价和市场变化的因素外,政府行为对此也有影响。近代天津的民间借贷个人日见信用缺失,保证信用应用广泛,抵押信用也日益流行。传统的民间消费和商业借贷组织和机构如合会、典当、银钱业依然在民间借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都出现了变迁、危机和衰落,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信任危机。典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融资习俗,为民国法律所认可,也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新式银行、合作社等成为民间借贷的新机构,民国时期的天津银行不仅对民间工商业借贷,一些银行也对民间消费借贷较为关注。但是,银行借贷手续繁琐,许多做法与民间习俗不相适应,银行对民间借贷也采取谨慎态度,对民间借贷的作用有限。近代天津政府对民间借贷非常关注,除了采取禁止高利贷、限制当息、立法规范民间借贷等干预措施外,政府也成立银行号规范并直接介入民间借贷。在天津出现自然灾害和市场危机的情况之下,政府还以借贷形式对民间民生和商业进行救助。但是,民间社会与政府并没有建立互相信任关系。近代天津民间借贷依然处在较为困难的形势之下。
二、“李文和事件”波澜再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文和事件”波澜再起(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人的血缘、地缘与学缘 ——以瑞安林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林损简介 |
(二)研究现状 |
(三)主要材料及研究思路 |
一、地缘与血缘:早年思想与人际网络 |
(一)近代温州的知识转型 |
(二)家庭环境与教育 |
(三)小结 |
二、权势转移:温州权力斗争中的林损 |
(一)议员选举声援陈家 |
(二)禁烟风波打击知县 |
(三)小结 |
三、笔底波澜:民国政治观感 |
(一)江湖之远:报刊编辑以言论政 |
(二)创办《林损》杂志 |
(三)局内人自省:反思报界 |
(四)小结 |
四、风会变迁:五四新文化时期的视角转向 |
(一)参与北大两次新旧之争 |
(二)干预地方五四运动 |
(三)去职北大 |
(四)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民营企业集团信用债违约成因与预警研究 ——以三胞集团“12三胞债”违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案例背景 |
1.2.1 三胞集团简介 |
1.2.2 债券基本情况 |
1.2.3 债券违约过程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关键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债券违约影响因素 |
2.2.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
2.2.3 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理论 |
2.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我国债券市场概况及信用债违约现状 |
3.1 我国债券市场概况 |
3.1.1 我国债券市场结构 |
3.1.2 我国信用债市场概况 |
3.2 信用债违约市场现状 |
3.2.1 违约数量和金额 |
3.2.2 行业分布 |
3.2.3 地域分布 |
3.2.4 企业性质 |
3.2.5 主体评级 |
第四章 “12三胞债”违约成因分析 |
4.1 外部原因分析 |
4.1.1 宏观经济分析 |
4.1.2 行业分析 |
4.2 内部原因分析 |
4.2.1 财务因素分析 |
4.2.2 经营管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债券违约预警体系构建 |
5.1 预警要素的选择 |
5.1.1 宏观经济周期 |
5.1.2 行业信用风险 |
5.1.3 财务风险 |
5.1.4 经营管理风险 |
5.2 预警体系的构建 |
5.3 预警体系的验证 |
第六章 启示与建议 |
6.1 案例启示 |
6.2 相关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4)元杂剧公案戏之法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元杂剧公案戏作品考述 |
第一节 公案戏界定 |
第二节 公案戏考述 |
第二章 元代公案戏的法文化特点 |
第一节 公案戏之案件特点 |
一、案件审理类型 |
二、涉案人物类型 |
三、案情结构类型 |
第二节 公案戏之判官特点 |
一、清官 |
二、昏官 |
三、赃官 |
第三节 公案戏之断案特点 |
一、依法断案 |
二、依情断案 |
三、依理断案 |
四、依智断案 |
第四节 公案戏之判词特点 |
一、言志性 |
二、情感色彩 |
第三章 元杂剧公案戏的产生背景 |
第一节 异族入主中原的文化背景 |
一、独具特色的二元法制体系 |
二、民族压迫的政治思想环境 |
三、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危机 |
第二节 抒情言志的诗学传统 |
一、元杂剧的抒情言志功能 |
二、戏曲的受众情感抒发 |
第三节 惩恶扬善的法文化认同 |
一、惩恶 |
二、扬善 |
第四章 元杂剧公案戏中法文化的价值 |
第一节 社会秩序对犯罪观的制约 |
一、社会秩序的失序性与有序性 |
二、社会秩序的构思与重建 |
第二节 司法正义之伦理的主导与规范 |
一、公案戏中的司法正义观 |
二、民众对于司法正义的渴望与期盼 |
第三节 中国文化之人治的本质 |
一、人为执法之关键 |
二、法治与人治之辩证关系 |
第四节 仁爱贤孝圣贤人格的倡导 |
一、仁爱贤孝者的礼赞 |
二、仁爱贤孝人格的示范与引导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古代人物传记专题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专题教学设计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学习任务群对古代人物传记提出的诉求分析 |
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诉求分析 |
二、“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诉求分析 |
三、“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诉求分析 |
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诉求分析 |
五、“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诉求分析 |
第二节 学习任务群对专题教学方式的呼唤 |
一、专题教学为落实学习任务群提供了选择 |
二、专题教学与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三节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专题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一、必修教材的编排 |
二、选修教材的编排 |
第二章 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设计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教学设计要素概述 |
第二节 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设计的原则 |
一、整合性原则 |
二、合作性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第三章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专题教学设计构思 |
第一节 专题教学选题构思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
二、分阶段教学目标的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内容确定与选择 |
一、根据文本特征确定教学内容 |
二、依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
第四节 真实情境的创设构思 |
第五节 教学活动的开展 |
一、进行主题阅读 |
二、组织讨论交流 |
三、实施研讨写作 |
第四章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专题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及反思 |
第一节 准备阶段 |
一、明确与学生成长相关的问题 |
二、情境创设及设计意图 |
三、确定基础阅读篇目 |
四、确定教学总目标 |
第二节 具体流程的设计 |
一、专题第一阶段 告知情境,导读激趣 |
二、专题第二阶段 阅读原作,梳理字词 |
三、专题第三阶段 察言观色,认识人物 |
四、专题第四阶段 整理思路,进行写作 |
第三节 教学设计反思 |
一、专题教学设计整体评价反思 |
二、教学内容的评价反思 |
三、教学目标的评价反思 |
四、教学活动的评价反思 |
五、专题教学设计的意见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19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朝鲜对华关系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朝鲜开化意识的觉醒 |
第一节 东亚“华夷秩序”遭受挑战 |
第二节 大院君执政下的“闭关锁国”政策 |
第三节 朝鲜开化思潮的兴起与开国 |
第二章 朝鲜自主意识的萌生 |
第一节 开国后开化思想的变化 |
第二节 传统中朝宗藩关系的变通 |
第三节 游走在“事大”与自主之间 |
第三章 朝鲜“排华自主”的独立运动 |
第一节 引强邻自卫 |
第二节 “巨文岛事件”—自主外交的尝试 |
第三节 “朴定阳事件”—自主外交的成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南海政策的认同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2 研究的基础与方法 |
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南海政策 |
2.2 政治认同 |
2.3 指标体系 |
3 调查的分析与讨论 |
3.1 调查的相关情况介绍 |
3.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 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
4.1 调查的基本结论 |
4.2 进一步提高认同度的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8)《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
(三) 研究价值、思路与方法 |
一、 关于《人民音乐》 |
(一) 新中国音乐“第一刊”的诞生与发展 |
(二) 《人民音乐》的办刊宗旨 |
(三) 《人民音乐》在新中国音乐事业中的历史贡献 |
1. 启迪新中国音乐思想 |
2. 传承中国音乐遗产 |
3. 引介国外音乐作品与理论 |
4. 推进音乐学科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 |
二、 1950-1966:《人民音乐》在“十七年”的音乐坚守 |
(一) “土洋之争”:关于音乐“民族化”的讨论 |
1. 缘起与经过 |
2. 主要问题 |
3. 成果及意义 |
(二) “请专家下凡”: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论争 |
1. “生活体验”与“业务学习” |
2. “改造思想”与“强调技术” |
3. “音乐创作”与“音乐批评” |
(三) 通俗音乐批评 |
1. 抒情歌曲 |
2. 轻音乐 |
(四) 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与“群众化” |
1. 论的缘起 |
2. “三化”讨论 |
3. 讨论的意义 |
(五) 关于马思聪演奏曲目的讨论 |
1. 围绕“如何对待音乐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学术争鸣 |
2. 关于《人民音乐》编辑部的检查与郑伯农的批判 |
三、 1976-2000:《人民音乐》与新时期的音乐争鸣 |
(一) 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现状 |
1. 高唱多元多样的“主旋律”——音乐创作问题的讨论 |
2. “三足鼎立、彰显个性”——思想解放的时代 |
(二) 当时的音乐批评与新思潮、新作品出现 |
1. “新潮音乐”:崛起的一群 |
2. “流行音乐”:大潮汹涌 |
3. “回顾与反思”:中国音乐理论界掀起关于思想解放问题的探讨 |
(三)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音乐批评的曲折回流 |
1. 反对否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否定社会主义音乐 |
2. 有关对近代音乐史的回顾及“《讲话》后现象”提法的批判 |
3. 对改革开放的音乐事业的不同认识和对“新潮音乐”的不同评价 |
4. 对于音乐创作问题与文化建设问题的不同认识 |
四、 2000-2010:《人民音乐》与新世纪前后的音乐反思与重构 |
(一) 音乐的反思及探索的深化 |
1. 对“新潮音乐”的反思 |
2. 关于“三种唱法”分类的看法 |
3. 关于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见解 |
(二) 音乐观念的自由争鸣 |
1. 关于“20 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讨论 |
2. 对于音乐创作思潮的争论 |
3. “重写音乐史”论战 |
4. 百家争鸣的理论研究 |
结语 |
1. 《人民音乐》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 |
2. 对《人民音乐》“坚守”评论的展望 |
附表 |
附录 |
附录 1:《人民音乐》关于“土洋唱法”讨论的主要文章 |
附录 2:《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与生活”关系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
附录 3:《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三化”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
附录 4:《人民音乐》关于“轻音乐”批评的主要文章 |
附录 5:《人民音乐》关于“新潮音乐”讨论的主要文章 |
附录 6:《人民音乐》关于“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价值观论战的主要文章 |
附录 7:《人民音乐》讨论“音乐教育”的主要文章 |
附录 8:《人民音乐》讨论“回顾与反思”的主要文章 |
附录 9:《人民音乐》关于“重写音乐史”讨论的主要文章 |
附录 10:《人民音乐》关于“新世纪音乐”批评的文章(2000-2010) |
附录 11:《人民音乐》期刊出版统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近十余年来太平天国研究重大争议的回顾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 |
第一,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
第二,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第三, 不能因洪秀全的个人动机而影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
(二) 关于评价洪秀全的问题 |
(三) 关于拜上帝教是否为邪教的问题 |
第一, 农民起义与宗教。 |
第二, 如何定性邪教。 |
第三, 拜上帝教的性质是否为邪教。 |
(10)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意义和学术史回顾 |
二、 资料和文献 |
三、 理论与方法 |
第一章 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民间借贷网络 |
第一节 近代天津城市的经济社会变迁与民间借贷网络的构成 |
一、 社会变迁与城市民间借贷 |
二、 工商业发展与城市民间借贷 |
三、 近代天津民间借贷金融网络 |
第二节 从“熟人社会”走向“生人社会”中的民间借贷 |
一、 家族与借贷 |
二、 兄弟、夫妇、亲戚、朋友、邻居、同乡与民间借贷 |
三、 从“五方杂处”到“中外杂居” |
第三节 高利贷 |
一、 高利贷产生的原因 |
二、 高利贷的资金来源 |
三、 高利贷的利率与形式 |
四、 高利贷的社会影响 |
五、 政府对高利贷的治理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民间私人借贷 |
第一节 民间私人消费借贷 |
一、 借贷物 |
二、 借贷的信用方式 |
三、 借贷的利息 |
四、 借贷的偿还 |
第二节 民间商业借贷 |
一、 借贷来源及利率 |
二、 借贷的方式 |
三、 借贷的拖欠与追偿 |
小结 |
第三章 独特的民间不动产典当制度:典权 |
第一节 出典 |
第二节 典后典主和承典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三节 典权的消灭 |
第四节 典权与其他民间交易形式 |
第五节 近代国家对典权的管理和规范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民间借贷组织:合会 |
第一节 合会概述 |
第二节 信任的崩溃:民国时期天津城市丧葬类合会的蜕变兴衰 |
一、 危机 |
二、 畸变 |
三、 崩会 |
四、 余波 |
五、 余论 |
小结 |
第五章 “穷人的后门”:近代典当业 |
第一节 典当业的定义和类型 |
一、 典当业的起源与沿革 |
二、 典当业的定义 |
三、 当业的类型和帮派 |
第二节 典当业的组织与运作 |
一、 典当业建立的程序 |
二、 典当业的运作 |
第三节 当息的博弈 |
一、 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关于当息的博弈 |
二、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关于当息的博弈 |
三、 日伪时期关于当息的博弈 |
四、 抗战胜利后关于当息的博弈 |
五、 结语 |
小结 |
第六章 “百业之主”:钱业与民间借贷 |
第一节 钱庄与民间借贷 |
一、 钱庄沿革概述 |
二、 钱业的帮派 |
三、 资本与组织 |
四、 钱庄的功能:以放款为中心 |
五、 钱庄的利息 |
第二节 票号与民间借贷 |
一、 票号的兴起 |
二、 票号的组织与功能——以放款为中心 |
三、 票号与银号的关系 |
第三节 其他商业借贷机构 |
一、 账局 |
二、 牙行 |
三、 金店 |
四、 仓库 |
五、 货栈 |
小结 |
第七章 新式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 |
第一节 银行与民间借贷 |
一、 近代银行的概况 |
二、 银行借贷的特点、方式与利息 |
三、 银行借贷的偿还 |
第二节 关注民生:银行的小额借贷 |
一、 小额借贷 |
二、 新华储蓄银行的小额借贷 |
小结 |
第八章 国家与民间借贷 |
第一节 政府对民间借贷介入 |
一、 清末政府与民间借贷 |
二、 民国政府与民间借贷 |
第二节 官商合办小本借贷 |
一、 仓促上马:小本借贷处的成立 |
二、 慈善与谋利:借款中的官商博弈 |
三、 小本借贷处的实际运作 |
四、 视阈融合:官商在借贷处中的重新定位 |
五、 小本借贷处的绩效与不足 |
六、 余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文章发表 |
四、“李文和事件”波澜再起(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对策研究 ——以COVID-19疫情为例[D]. 雷歆奕. 西北大学, 2021
- [2]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人的血缘、地缘与学缘 ——以瑞安林损为例[D]. 秦媛.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民营企业集团信用债违约成因与预警研究 ——以三胞集团“12三胞债”违约为例[D]. 刘歆珂. 南京大学, 2020(02)
- [4]元杂剧公案戏之法文化研究[D]. 苑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12)
- [5]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古代人物传记专题教学设计研究[D]. 欧阳效凤.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19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朝鲜对华关系的演变[D]. 秦荣花. 聊城大学, 2019(01)
- [7]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南海政策的认同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的调查[D]. 冯亚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8]《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 张雯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9]近十余年来太平天国研究重大争议的回顾和总结[J]. 印少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0]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研究[D]. 冯剑. 南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