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龙藏寺碑》,楷书,变异,创新
文化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洪波,张开平[1](2019)在《变异与创新:《龙藏寺碑》的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龙藏寺碑》既是汉字楷体演变的新阶段,又是汉字书法楷体新风格的新起点,这两点确立了《龙藏寺碑》在汉文字史上和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文章基于隋楷生发的社会变因的梳理,论述了楷书及《龙藏寺碑》的变异与创新,着重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的角度,探讨《龙藏寺碑》所具有的中国书法的变异与创新的文化意义,以及《龙藏寺碑》体现的楷书能感国运之变化、能立时代之潮头、能发时代之先声所具有的当代文化发展意义,认为楷书发展需要不断大力增强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力。(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倩,刘万海[2](2019)在《我国考试文化的变迁与变异:历史视角的省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清理传统应试教育的根源,其中对考试文化的考察不可忽视。科举制作为应试教育的滥觞,滋生了一种异化的考试文化,这种考试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与应试教育纠缠在一起并相互强化,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克服的一道教育文化障碍。(本文来源于《考试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超,曹顺庆[3](2019)在《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的文化结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文学变异学分为流传变异、阐释变异和结构变异叁种范式,结构变异又分为文学、文论和文化叁种形态。文化结构变异是最深层次的复合式变异,它是指接受国根据本国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他国文化进行适应性改造,继而形成新的文化变异形态,它们从根本质地上改变了接受国文化结构体系,并形成一种具有生产性、孕育性的文化新生力量,推动接受国文化的转型发展。文化结构变异的一般规律,对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谢瑞隆[4](2019)在《妈祖传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传衍、变异及其海洋文化质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妈祖生平传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演化,发现相关传说在各地理空间的传衍、变异,诸如家世传说由官宦世族之女衍出渔家女的异文、妈祖生平战胜海洋威胁的传说之拓衍、妈祖离世传说从"飞升"和"羽化"衍出亡于海洋的异文,这些叙事的演化当以妈祖信仰的海神文化质素以及其海神的典型形象为基底而来。本文试图梳理妈祖生平及离世的相关传说,从而从妈祖信仰海洋文化的基底建构出其典型发展形态。(本文来源于《妈祖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唐蕾[5](2019)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关于变异中国文化词汇教学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华文化的变迁和汉语的国际化普及,许多变异的中国文化词汇也因势而生,这些词汇的不同概念,往往会导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片面甚至误解。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词汇的具体含义,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至关重要。因此,该文通过整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目前变异中国文化词汇教学方法的现状。(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1期)
孙杰远[6](2019)在《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与教育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在叁次发展浪潮中,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颠覆性变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建构了新的文化体系。智能化时代的文化之所以产生变异,不仅是因为技术表征的方式日益智能化,更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新建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对智能化时代文化变异的本质、特征及影响等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应对策略,是确保人类自身永续发展的根本性前提。在此之前,对智能化时代的技术表征进行归纳,有助于理解文化发生变异的技术性因素,包括应用情景生活化、应用范围广泛化、应用群体大众化和应用技术智能化等四个方面。随之而来,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之变、文化符号之变、文化认知之变以及文化传承之变等方面。针对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智能技术的文化本质、重构智能化时代的教师文化共生观、重构智能化时代的学习模式,以及重构智能化时代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教育应对。(本文来源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仲谋[7](2019)在《石牛诗的流传变异及其文化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牛诗"是由同一首诗衍生出来的一组大同小异的诗歌。它借民间传说故事为载体,在唐宋以来的千余年间广泛流传,随风飘散,落地生根,在每一个拥有镇水铁牛或石牛、石马的地方就产生一个新的版本,传说中的主人公及其诗的作者也在"因地制宜"地不断变换。先后衍化出李白、苏轼、杨慎及乾隆皇帝等叁十余位作者,以及文字大同小异的版本。从其流传统序看,既有传说之时代先后的显性时序,亦有实际文献传承的隐性时序。从诗的文本变异来说,有局部调整的文字变异,亦有体裁、韵部及句数增减等体制变异。"石牛诗"的流传变异,可视为下层文人参与民间文学传播的典型案例。(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静[8](2019)在《“道”的流体变异与文化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华文化发展和呈现进程中,"道"字始终拥有着特殊且难以替代的地位,道的意象,先后经历了"百物崇拜"、道家的总结、道教的极致性图腾、儒家的教化处理和多元文化的洗礼,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基因之一,影响着当代国人的生活认知。挖掘它,对于引导民族理解和遵守时代社会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该文拟从"道"的流体变异中,甄辨出其意象的不朽。(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张仲谋[9](2018)在《石牛诗的流传变异及其文化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牛诗"是由同一首诗衍生出来的一组大同小异的诗歌。它以民间传说故事为载体,在唐宋以来的千余年间广泛流传,随风飘散,落地生根,在每一个拥有镇水铁牛或石牛、石马的地方就产生一个新的版本,传说中的主人公及诗的作者也在"因地制宜"地不断变换。先后衍化出李白、苏轼、杨慎及乾隆皇帝等叁十余位作者,以及文字大同小异的版本。从其流传统序看,既有传说之时代先后的显性时序,亦有实际文献传承的隐性时序。从诗的文本变异来说,有局部调整的文字变异,亦有体裁、韵部及句数增减等体制变异。"石牛诗"的流传变异,可视为下层文人参与民间文学传播的典型案例。(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薛颖[10](2019)在《从人性的探索到滤镜下的青春——从小说《芳华》到电影《芳华》的变异的文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严歌苓小说《芳华》被冯小刚改编成了电影《芳华》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电影的变异表现为叁个"淡化"和一个团圆结局的设定。其一,淡化了极致政治环境下的人性书写,转化为浓浓的怀旧情绪;其二,淡化了极致战争环境下的人性书写,转化为对战争场面的猎奇观赏;其叁,淡化了极致庸俗生活中的人性书写,转化为简短的画外音和画面提示。将千疮百孔的人生设定为一个团圆结局。从小说到电影,由人性的探索变成了滤镜下的青春。变异的原因当从意识形态的文化过滤、小说作者与电影导演文化认知和艺术追求的不同、媒介属性的差异等角度加以探析。(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文化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清理传统应试教育的根源,其中对考试文化的考察不可忽视。科举制作为应试教育的滥觞,滋生了一种异化的考试文化,这种考试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与应试教育纠缠在一起并相互强化,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克服的一道教育文化障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洪波,张开平.变异与创新:《龙藏寺碑》的文化意义[J].红河学院学报.2019
[2].李倩,刘万海.我国考试文化的变迁与变异:历史视角的省思[J].考试研究.2019
[3].王超,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的文化结构变异[J].中华文化论坛.2019
[4].谢瑞隆.妈祖传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传衍、变异及其海洋文化质素[J].妈祖文化研究.2019
[5].唐蕾.汉语国际教育中关于变异中国文化词汇教学法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9
[6].孙杰远.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与教育应对[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
[7].张仲谋.石牛诗的流传变异及其文化成因[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李静.“道”的流体变异与文化意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9].张仲谋.石牛诗的流传变异及其文化成因[J].文化研究.2018
[10].薛颖.从人性的探索到滤镜下的青春——从小说《芳华》到电影《芳华》的变异的文化探析[J].语文学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