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叶牵牛花青素代谢途径的基因型变异与花色变异的进化生物学研究

圆叶牵牛花青素代谢途径的基因型变异与花色变异的进化生物学研究

论文摘要

基因型变异和表型变异的相互关系问题是尚未解决的生物学基本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研究基因组中功能相关基因的分子进化和表型效应的相互关系。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圆叶牵牛花青素代谢途径(该途径合成了与花色形成有关的色素)来研究表型变异和基因型变异的进化关系,希望探讨两个问题:1、代谢途径上基因多态性在不同位点的表现程度如何? 2、在中国种群中传粉者对花色有无选择?在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中调查了中国圆叶牵牛花青素代谢途径部分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的多态性。所研究的结构基因为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基因CHS-D基因和较下游的ANS基因、UF3GT基因,以及调控基因W位点。其次是在温室中进行人工自交以获得所研究基因的纯合体。在对第二个问题的研究中,首先调查了野外圆叶牵牛不同花色的传粉者和传粉几率,其次是分析有色花个体与白花个体中的遗传变异程度。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CHS-D位点有3个等位基因,其中在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发现了1个新的、在已报道的7个等位基因以外的等位基因;较下游的结构酶基因ANS位点存在有5个等位基因(在中国新发现3个等位基因);UF3GT位点目前只发现有2个已报道的等位基因。在中国的圆叶牵牛中,新发现调控基因W位点上一个有功能的等位基因Ipmyb2,它与已报道的等位基因Ipmyb1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内含子部分,而与发生缺失(1个6bp的缺失和1个19bp的缺失)后无功能的等位基因ipmyb2(该基因造成白花)存在外显子部分的8个碱基的差异。野外传粉观察结果表明,白花个体与有色花个体受到传粉者介导的选择,传粉者偏爱有色花而歧视白花,而且与在美洲不同,在中国圆叶牵牛的主要授粉者为蛾类而不是蜂类,从野外观察统计的结果看蛾类的传粉效率要高于蜂类。以上结果表明:1)花青素代谢途径上酶基因的位点均有一定程度的多态,其中尤以ANS为最高;调控基因ipmyb2的核苷酸缺失造成该基因停止功能,使其纯合子的个体开白色花。2)授粉者所介导的花色表型选择确实在中国种群中发生,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花色代谢途径上基因位点的遗传变异。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花色的分子进化研究进展
  • 1、牵牛属植物是研究进化的模式植物之
  • 1.1 起源及系统关系
  • 1.2 适合于研究表型变异与基因变异的关系
  • 2、花青素代谢途径
  • 3、授粉者介导的选择
  • 4、花色变异的分子进化机制
  • 4.1 基因重复
  • 4.2 调控基因的作用
  • 4.3 转座子的作用
  • 4.4 表型的适应限制未来的分子进化方向
  • 5、本研究的研究目标
  • 第二部分 决定花色的基因在适应进化中的遗传变异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样品
  • 1.2 取样地点
  • 1.3 所研究的基因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室工作
  • 2.1.1 DNA 的提取
  • 2.1.2 RNA 的提取
  • 2.1.3 目的基因片段的
  • 2.1.4 克隆与筛选
  • 2.1.5 测序反应
  • 2.1.6 数据分析
  • 2.2 野外观察
  • 2.2.1 传粉观察
  • 2.2.2 野外生长状况观察
  • 2.3 温室人工自交工作
  • 3. 实验结果
  • 3.1 野外传粉情况调查
  • 3.1.1 圆叶牵牛不同花色个体的表型差异
  • 3.1.2 圆叶牵牛的传粉者
  • 3.1.3 传粉者的行为
  • 3.2 结构基因的调查
  • 3.2.1 CHS-D 基因的测序
  • 3.2.2 UF3GT 基因的测序
  • 3.2.3 ANS 基因的测序
  • 3.3 调控基因的调查
  • 3.4 温室中圆叶牵牛人工自交工作
  • 4. 结论
  • 5.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附图
  • 图1 圆叶牵牛(Ipomoea
  • 图2 花青素苷元的基本结构
  • 图3 花青素代谢途径及其基因结构
  • 图4 中国的圆叶牵牛花色
  • 图5 中国圆叶牵牛采集地点分布图
  • 图6 中国圆叶牵牛的主要传粉者
  • 图7 中华蜜蜂和小豆长喙天蛾
  • 图8 欧洲、美洲等地圆叶牵牛主要传粉者—熊蜂
  • 图9 所研究基因的 PCR 产物凝胶电泳结果
  • 图10 样品中检测到的chs-D 等位基因的分布
  • 图11 CHS-D 等位基因的结构
  • 图12 中国圆叶牵牛中uf39t 等位基因的分布
  • 图13 中国圆叶牵牛的 ANS 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对
  • 图14 ANS 氨基酸序列比对
  • 图15 拟南芥 ANS 活性位点立体示意图(引自 Wilmouth,2002)
  • 图16 中国圆叶牵牛 IPMYB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对
  • 图17 温室中圆叶牵牛花色的分离
  • 2.附表
  • 表1 花青苷元的类型
  • 表2 圆叶牵牛和裂叶牵牛中的转座子
  • 表3 牵牛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统计
  • 表4 在中国各地(共 12 个省、市)取样的具体样本数量
  • 表5 所测序基因的位置、大小及等位基因数目
  • 表6 圆叶牵牛不同花色个体的表型调查
  • 表7 圆叶牵牛的野外分布频率及传粉情况的调查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犬尿酸代谢途径异常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J]. 生理科学进展 2016(01)
    • [2].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全代谢途径比对分析[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03)
    • [3].肿瘤代谢前沿文献在生物化学物质代谢教学中的应用[J]. 生命的化学 2020(06)
    • [4].基于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转录组的碳固定代谢途径分析[J]. 科学通报 2016(22)
    • [5].基于比较基因组学重构细菌的代谢途径和调控网络[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10)
    • [6].代谢工程改造甘油代谢途径提高β-胡萝卜素产量[J]. 生物工程学报 2017(02)
    • [7].微生物莽草酸代谢途径的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7)
    • [8].环境光照改变马铃薯苯丙烷代谢途径相关酶和转录因子基因对低温胁迫的应答模式(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11)
    • [9].粉防己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研究[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2(05)
    • [10].寡养单胞菌对S~(2-)氧化特性及主要代谢途径[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08)
    • [11].大豆高丝氨酸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的电子克隆与定位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09)
    • [12].虚拟现实技术在物质代谢途径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 2019(05)
    • [13].微生物甲醛代谢途径的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 2011(04)
    • [14].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策略(一)——改变代谢途径提高代谢稳定性[J]. 药学学报 2013(10)
    • [15].甲酸厌氧代谢途径[J]. 化工管理 2019(11)
    • [16].不同菌源降解乙酸的产气效果及代谢途径[J]. 能源与环保 2018(05)
    • [17].赤霉素的代谢途径及其受体GID1的功能研究进展[J]. 种子科技 2017(04)
    • [18].樊龙江教授课题组在《PLoS ONE》发文揭示改良玉米淀粉代谢途径的分子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9(06)
    • [19].代谢途径酶活促进剂对番茄红素发酵的影响[J]. 生物加工过程 2008(02)
    • [20].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途径工程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4(04)
    • [21].辣椒素的代谢途径及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机械 2008(02)
    • [22].慈竹笋内源激素积累与KEGG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差异表达[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06)
    • [23].光呼吸突变体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10(04)
    • [24].L-赖氨酸的代谢途径到工业生产[J]. 发酵科技通讯 2011(02)
    • [25].合成生物学中动态代谢途径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J]. 生物产业技术 2019(01)
    • [26].纽甜的合成方法及代谢途径[J]. 宁夏农林科技 2012(10)
    • [27].三氧化二砷的代谢途径及毒理机制综述[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02)
    • [28].谷子萌发吸水期关键代谢途径的筛选与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15)
    • [29].小球藻产三酰甘油过程的代谢途径分析[J]. 现代化工 2014(09)
    • [30].代谢途径智能优化的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1(11)

    标签:;  ;  ;  ;  ;  

    圆叶牵牛花青素代谢途径的基因型变异与花色变异的进化生物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