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动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智能材料单元,双磁致伸缩棒,电静液作动器,主动配流阀
主动阀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宇[1](2019)在《基于主动阀配流的双磁致伸缩棒驱动电静液作动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飞行器向高机动性、超高速及轻质化方向发展,对其作动系统工作的快速性和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智能材料驱动的电静液作动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结构紧凑等优点,为实现集成式轻质高效的作动系统提供了可能。目前,对智能材料驱动电静液作动器的研究多采用单根智能材料作为驱动,但其输出流量较小,带载能力较弱,不能应用于实际情况。此类作动器采用的配流阀通常有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其中被动式配流的作动器通常采用膜片阀实现配流,但作动器在高频驱动下的输出性能较差,液压缸无法实现换向;而主动式配流的作动器采用主动阀实现配流,可以充分发挥作动器的高频特性,同时主动阀集成了配流和换向两个功能,使作动器的功能更为全面。因此,利用主动阀配流的方式将会提高作动器的输出特性。本文根据国内外对多智能材料单元的应用及智能材料驱动电静液作动器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阀配流双磁致伸缩棒驱动的电静液作动器并对其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基于智能材料驱动的电静液作动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双磁致伸缩棒驱动的电静液作动器及主动配流阀的结构,并对主动配流阀的运动匹配性以及阀芯与阀体配合间隙的选取进行了理论分析;随后通过流场仿真软件ANSYS/Fluent对阀芯的流场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确定影响流道内油液流速及阀口压降的几种因素,为后续优化阀芯结构提供参考;其次,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了主动配流阀通流面积的数学模型,并准确的描述了其变化的趋势;由作动器各组成部分的数学模型建立了作动器系统的仿真模型,得到不同匹配关系下作动器的输出流量并分析了系统的回流现象;由仿真模型可知,此作动器能实现液压缸双向连续位移的输出并且可对作动器的输出流量进行伺服控制;最后,搭建了作动器系统的实验测试平台,利用DSP开发板作为系统的控制器,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作动器最佳驱动频率为150Hz,最大无负载输出流量为2.61L/min,最大可带负载质量约为55Kg。在磁致伸缩棒总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本文所设计的作动器与被动式单泵驱动电静液作动器和主动式单泵驱动电静液作动器相比,最大输出流量从1.26 L/min提高到2.61L/min,提升近1.02倍,且带载能力也有显着提升。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针对单根智能材料驱动的电静液作动器输出流量低,不可换向以及抖动前进等技术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阀配流的双磁致伸缩棒驱动的电静液作动器,建立了其仿真模型,并研制了实验样机,对其输出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作动器输出位移连续、输出流量较大且可实现流量的伺服调节,具有较强的带载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黄合成,孙洪昌,马苑学[2](2012)在《一种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制造了一种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介绍了设计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对该泵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相位差、激励电压、和激励信号作用下压电泵的输出流量特性。同时分析了实测流量规律,找出了最佳相位差和工作频率及流量线性变化的电压范围.(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期刊2012-10-26)
陈新准[3](2012)在《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的设计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对压电泵的相关概念谈起,然后对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剖析,最后对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的相关性能进行分析和说明。(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2年19期)
杜敏,叶雄英,刘力涛,施鏐佳[4](2011)在《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的常闭型主动阀(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驱动的常闭型微阀.该微阀结构由弹性沟道层和形状记忆合金桥两部分组成,利用形状记忆合金微丝在相变过程中产生的拉力,打开微阀结构.通过对微阀的测试得出,其打开压力为4 000 Pa左右,开启时间和关闭时间分别为0.6 s和1 s.此外,当电流在0.14~0.30 A内,可得到6.7—75.2μL/min的近似线性流量调节范围.该形状记忆合金常闭微阀的制造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软光刻工艺实现,之后采用印刷电路板(PCB)上的形状记忆合金丝焊接组装搭建驱动结构.(本文来源于《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期刊2011年06期)
温建明,曾平,胡雄海,阚君武,程光明[5](2010)在《叁腔蠕动式主动阀压电泵设计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阀压电泵截止性能和工作输出压力的不足,设计了一种新型叁腔蠕动式主动阀压电泵,分析了蠕动式压电泵的工作原理,对蠕动式压电泵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压电泵的核心部件——阀的结构模型.采用ANSYS软件对阀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了阀结构优化参数,并制作了压电泵实验样机,对压电泵的流量、背压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主动阀压电泵输出水的最大流量为220mL/min,最大正向背压为15.8kPa,且泵气能力远大于泵水能力,最大泵气量为5142mL/min.该压电泵在医疗器械、液体冷却、生物工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何丽鹏[6](2010)在《微小型主动阀压电泵的结构设计理论及控制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电泵是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使压电振子产生变形,再由变形产生泵腔的容积变化,从而实现对流体定向驱动的新型微小泵。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压电流体泵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影响流量的参数进行仿真分析,而且进行了实验优化设计,设计并制作了叁种压电泵,并且对单腔双主动阀压电泵、单腔双主动阀复合压电泵、双腔串联压电泵进行了实验对比测试,为主动阀压电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提高压电泵的输出特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根据不同压电驱动器的特点以及泵工作情况的要求,选择了适用于压电泵驱动的压电驱动器——圆形双晶片压电振子。基于克希霍夫的基本假设建立了双晶片压电振子的理论模型,利用Rayleigh-Ritz法求解,推导出的圆形双晶片压电振子的一阶弯曲振动的固有频率和动态位移模式函数,并得出圆形双晶片压电振子的固有频率以及在某一电场下的挠度,不仅与压电陶瓷片和金属基板的材料属性有关,而且与金属基板的厚度、压电陶瓷片的厚度、金属基板的直径、压电陶瓷片的直径有很大关系。综合考虑压电泵结构的设计要求,确定了双晶片压电振子的尺寸,选用基板直径Φ35mm的压电双晶片,其压电陶瓷直径为Φ30mm,基板厚度0.1mm,陶瓷厚度0.3mm。选取了适宜驱动压电振子的波形信号并确定了90V为压电振子工作的适宜电压。找出了压电振子的振幅随电压、频率以及预紧力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压电泵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泵腔内流体的流动特性,改进泵体的结构;压电振子不仅是压电晶片驱动式主动阀的关键部件,而且还是压电泵的动力源,其振动状态决定压电晶片驱动式主动阀和压电泵的工作性能。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了阀口厚度w和阀口开度hv对阀腔内流场分布和压强损耗的影响,为优化圆形单晶片驱动式为微小型主动阀的结构提供了依据。对影响流量的泵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根据优化后的参数设计并制作了单腔体、双腔体及单腔双作用压电泵,并进行了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测试表明双作用压电泵可以有效提高压电泵的输出性能。基于模块化的思想,分别介绍了其电源的选取以及单片机的分析与选择,并对其通信方式、接口标准等进行了分析,并自行设计了驱动电路和反馈电路,为其自动控制的实现提供了硬件支持;工作软件主要上位机(即PC机)程序和下位机(即单片机)程序,上位机软件程序用VS C#语言编写,下位机软件程序也用VS C#语言编写。上位机软件负责根据用户设定的参数以及下位机上传的振动反馈信号来发送控制指令给下位机;下位机软件则根据上位机下发的控制指令来控制硬件电路的工作,同时将采集的振动反馈信号传送给上位机。最后对该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经过多次实验和使用,证明该控制系统的各项指标可以满足对输送流量的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06-01)
温建明,程光明,阚君武,曾平,程明辉[7](2010)在《主动阀压电泵阀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阀压电泵的截止性能和工作输出压力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矩形压电双晶片式主动阀压电泵.分析了主动阀压电泵的工作原理,设计、制作了两端夹持式矩形压电双晶片主动阀,建立了阀体的有限元模型,对阀体进行了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研究,分析了阀体的静态、动态特性,得到了主动阀阀体位移与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曲线,同时分析了主动阀阀体前四阶模态及对应的固有频率.搭建了试验测试系统并对主动阀阀体进行了相关试验测试,将试验测试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验证了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影响压电泵流量的几个因素,对两端夹持式主动阀的结构参数进行了试验分析.该仿真分析及试验结果为主动阀压电泵阀体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程光明,何丽鹏,曾平,李鹏,阚君武[8](2010)在《圆形双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设计与性能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圆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通过推导主动阀理论流量公式,分析了影响主动阀流量的主要因素,即阀口内半径和阀座宽度。通过对圆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性能的实验得出了工作频率、泵腔压电振子驱动电压、输出端背压、主动阀驱动信号与泵腔压电振子驱动信号的相位差是主动阀压电泵的性能影响因素。设计的主动阀压电泵同时具备双向泵送流体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泵在30 Hz、120 V的正弦信号驱动下,流量达到了123 mL/m in。(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程光明,何丽鹏,曾平,程明辉,杨志刚[9](2010)在《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的设计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压电泵的工作原理,基于两端夹持式主动阀开发了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对其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计算了其理论流量,剖析了流量的影响因素。通过试验研究得出:泵在工作时阀腔压电振子与泵腔压电振子之间的最佳相位差是70°和250°。测试了阀腔压电振子在不同电压、频率驱动信号作用下压电泵的输出特性。同时,对主动阀压电泵的双向泵送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弦波相比,方波作为矩形压电振子主动阀的控制信号时,流量相对比较大。频率为70Hz时,最大流量为140mL/min;在高频情况下,矩形压电双晶片式主动阀压电泵的流量保持较好,圆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的流量下降明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程光明,何丽鹏,曾平,李慧茹,阚君武[10](2010)在《圆形压电单晶片驱动式主动阀泵实验(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微泵截止性低和回流等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了微小型圆形压电单晶片驱动式主动阀的结构数学模型,分析了阀口厚度和阀口间隙对阀腔内流场分布和压强损耗的影响,为优化圆形单晶片驱动式微小型主动阀泵的结构提供了依据.并且利用自身设计制作的圆形单晶片驱动式微小型主动阀压电泵(直径35mm)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在阀口厚度一定时,随着电压的升高,压电振子的振幅增大,主动阀的截止性升高,回流减少,流量升高.当阀口厚度为200μm、阀口间隙为30μm、电压为150V时,其流量达到38mL/min.(本文来源于《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期刊2010年02期)
主动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设计制造了一种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介绍了设计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对该泵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相位差、激励电压、和激励信号作用下压电泵的输出流量特性。同时分析了实测流量规律,找出了最佳相位差和工作频率及流量线性变化的电压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动阀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宇.基于主动阀配流的双磁致伸缩棒驱动电静液作动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2].黄合成,孙洪昌,马苑学.一种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的研究[C].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12
[3].陈新准.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的设计及性能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2
[4].杜敏,叶雄英,刘力涛,施鏐佳.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的常闭型主动阀(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1
[5].温建明,曾平,胡雄海,阚君武,程光明.叁腔蠕动式主动阀压电泵设计与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
[6].何丽鹏.微小型主动阀压电泵的结构设计理论及控制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
[7].温建明,程光明,阚君武,曾平,程明辉.主动阀压电泵阀体分析[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0
[8].程光明,何丽鹏,曾平,李鹏,阚君武.圆形双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设计与性能实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0
[9].程光明,何丽鹏,曾平,程明辉,杨志刚.矩形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的设计及其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
[10].程光明,何丽鹏,曾平,李慧茹,阚君武.圆形压电单晶片驱动式主动阀泵实验(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