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论文题目: 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作者: 张子辉

导师: 王东

关键词: 中国民族史,田野调查,文化人类学,学术范式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民族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中国境内及周边的各民族,都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从很早的时期开始,中国的历史著述就注重对境内及周边地区各有关民族活动的记载。在中国传统的史籍中,甚至还出现了一大批类似于近代民族志之类的专门著作。然而,从总体上来看,传统史籍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活动的记述,大多失之简略(汉族除外),不少内容往往还带有道听途说的成份。特别是在儒家“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影响下,传统史家对周边少数民族大多抱有很深的歧见。唐代的杜佑就认为,“覆载之内,日月所临,华夏居土中,生物受气正。其人性和而才惠,其地产厚而类繁,所以诞生圣贤,继施法教,随时拯弊,因物利用。”至于华夏以外的其他各族,则“其地偏,其地梗,不生圣哲,莫革旧风,诰训之所不可,礼义之所不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传统史家对周边有关民族的记述,很难谈得上客观或公正。 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民族史的研究与撰述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近代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新兴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传入,一大批学者开始从事于民族史的研究工作。王国维、梁启超倡之于前,李济、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等人继之于后。一时间,中国史学界推出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学术范式意义的民族史论著。这些论著以近代的民族学理论为基础,一扫传统正史中“四夷传”的格局,以全新的视野和全新的方法,较为系统地重写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境内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史。揭示了中国境内各主要民族的发展态势以及民族文化融合的常规。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和完整体系的新兴学科——中国民族史,就此宣告成立。 本文即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问世的中国民族史研究论著为考察中心,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史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发展过程、各家各派的理论建树、学术成就及其特点等,加以讨论。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该部分结合对中国民族史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和发展过程的讨论,力图从总体上勾勒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进程和整体情况。

论文目录:

一、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兴起及发展

(一)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兴起

(二)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成就及特色

(一) 理论观点的突破和深入

(二) 研究方法的拓宽和创新

(三) 研究资料的扩充与运用

三、余论

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论黄现璠的民族史研究[D]. 周宏.华东师范大学2013
  • [2].罗香林百越民族研究初探[D]. 刘小艳.华东师范大学2010
  • [3].畲汉文化互动下的畲族古代教育研究[D]. 谢彪.福建师范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中国现代史家民族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 王娟.安徽大学2007
  • [2].论中国民族史学科构建[D]. 王东.西北民族大学2007
  • [3].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 索龙高娃.中央民族大学2005
  • [4].黄姚故事[D]. 尤小菊.中央民族大学2005
  • [5].论梁启超“诗界革命”[D]. 赵岩.东北师范大学2005
  • [6].中国腹地杂居回族的民族认同[D]. 马珊.中央民族大学2005
  • [7].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D]. 刘萍.广西师范大学2005
  • [8].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研究[D]. 辛灵美.山东大学2005
  • [9].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方法及其应用透视[D]. 徐慧.湘潭大学2005
  • [10].空间观念与族群认同[D]. 李菲.四川大学2002

标签:;  ;  ;  ;  

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