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前后主要病原菌基因变异的实验研究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前后主要病原菌基因变异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 VVC)是一种妇女常见的炎性疾病,以育龄妇女多见。有文献报道大约75%的妇女至少有过一次急性感染,10%的妇女有反复发作。VVC的发病率在全球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广大的妇女,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的病因十分复杂,一般认为,导致复发的因素主要涉及临床因素、宿主局部免疫力以及念珠菌的细胞分子机制等方面[2]。临床因素和阴道局部免疫力低下,导致阴道菌群失调即阴道局部微生态平衡破坏,致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复发。RVVC的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在治疗上的难点可能是病原菌产生耐药或者其基因组发生变异,因此非常有必要从病原菌的分子水平上对其发病的机制进行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RVVC在治疗前后主要病原菌的基因组是否有变化。一、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菌RAPD分析目的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进行研究。方法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技术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引物1对实验组(A组、B组)和与对照组(C组)在800bp条带处扩增条带的数量和扩增片断的大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引物1在1050bp出现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条带出现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引物2在800bp和1050bp扩增条带数量和扩增片断的大小有差异,同一扩增条带三组出现的阳性率亦不同,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致病过程中白念珠菌的基因基本是稳定的。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真菌感染主要病原菌的FCM分析目的在细胞生物学水平对外阴阴道念株菌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进行研究,以探讨外阴阴道念株菌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原菌的变化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 ,FCM)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株菌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白念珠菌和对照组白念珠菌细胞总DNA含量、增殖指数(PI)及细胞周期进行测量。结果三组稳定生长阶段的白念珠菌细胞绝大多数处于G0/G1期,A、B组细胞在G0/G1期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显著高于C组,A、B组间差异无显著差异。在G2/M期B组较A,C组有显著差异(P<0.05),A,B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S期,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B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道念株菌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在于危险因素,病原菌株可能只是在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基因组的转录效率提高,黏附力和侵袭性增强。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全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的主要病原菌RAPD 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真菌感染主要病原菌的FCM 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前后主要病原菌基因变异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