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和保护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吴鹏举
导师: 张恩迪
关键词: 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选择,种间关系,生态位,捕猎,保护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东南部,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特征。当地降水量大,低海拔处气候温暖,随着海拔的上升,温度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当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汇集了不同区系的哺乳动物,仅偶蹄类动物就有9种之多,而且大都是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到目前为止,对当地仅有两次初步的资源性质的调查。对这些动物生态学还缺乏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为了掌握当地野生偶蹄类动物现状、生态学特征及其保护现状,尤其是羚牛和鬣羚的栖息地选择和种间关系,从2001年8月到2002年7月,笔者在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生态学研究工作。从2001年8月到11月,在野外专门设立样线观察羚牛和其它偶蹄类动物的集群现象,除此之外,在其它对羚牛和鬣羚的生境调查的时间里随时观察和记录到的羚牛和其它动物。在观察时,记录羚牛的集群大小、类型、时间、地点、海拔、尘境和彼此之间的距离等,如果发现羚牛的新鲜脚印,跟踪并作相应的记录。从2001年11月末开始,沿着慈巴沟随机选择起始点,向着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从低到高每隔250米机械设置10m×10m的固定样方,样方的四个角用木棍固定,并做好标记。在每个样方内,记录样方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位、距水源的距离、乔木密度和灌木密度、竹林密度、郁闭度和隐蔽度等,在冬春夏三个季节检查样方是否被偶蹄类动物利用,并分辨和记录动物种类。在2002年春季,沿着已经设置好的样线为中点检查两边各5m内的动物痕迹。分别记录遇到的动物的新鲜痕迹,包括粪便、脚印、毛发和卧迹等。同时记录痕迹点的海拔、植被类型和坡位等。对当地野生捕猎和保护现状的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问记录和查阅统计资料等方式。本研究采用了Vanderloeg选择系数W_i和Scavia选择指数E_i以衡量羚牛和鬣羚生境选择性的指标;用判别分析分析羚牛和鬣羚生境选择各自的季节分离程度以及它们在相同季节之间的分离程度,对各个因子利用性差异利用非参数估计中的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ey U检验进行检验分析;用种间联结分析羚牛和鬣羚空间区域的主要格局;用生态位理论和相关测度式分析偶蹄类动物,尤其是羚牛和鬣羚的种间关系等。 研究结论如下: 1、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内的偶蹄类动物证实有9种,即羚牛、鬣羚、野猪、黑麝、林麝、斑羚、赤斑羚、黑麂和岩羊,对麂类动物分类存有分歧,但本次从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方面初步断定是黑麂。在相对数量上,羚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野生动物保护与栖息地研究
1.2 栖息地与栖息地选择
1.3 偶蹄类动物对栖息地的需求
1.4 偶蹄类动物之间的种间竞争与栖息地选择的关系
1.5 山地偶蹄类动物的垂直分布和季节迁移
1.6 羚牛、鬣羚及其它涉及到的偶蹄类动物的生态学特征
1.7 对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动物已有的调查研究
1.8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地点自然地理概况
2.2 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社会和经济文化状况
第三章 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偶蹄类现状和行为观察
3.1 研究方法
3.1.1 物种的鉴定及其野外痕迹识别
3.1.2.行为观察和记录
3.2 研究结果
3.2.1 羚牛
3.2.2 鬣羚
3.2.3 野猪
3.2.4 斑羚和赤斑羚
3.2.5 黑麂
3.2.6 麝
3.2.7 岩羊
3.2.8 偶蹄类动物的相对丰富度
3.3 讨论
3.3.1 关于偶蹄动物分类和现状
3.3.2 关于羚牛等动物的集群行为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偶类动物春季的垂直分布
4.1 研究方法
4.1.1 野外调查
4.1.2 生态位测度
4.2 研究结果
4.2.1 垂直分布
4.2.2 对植被的利用性
4.2.3 垂直生态位宽度
4.2.4 垂直生态位重叠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羚牛的生境选择及其季节变化
5.1 研究方法
5.1.1 野外调查方法
5.1.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5.2 研究结果
5.2.1 羚牛栖息地季节变化
5.2.2 羚牛冬春夏季栖息地选择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鬣羚栖息地选择及其季节性变化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2.1 鬣羚栖息地季节变化
6.2.2 鬣羚冬春夏季栖息地选择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羚牛和鬣羚栖息地选择的种间比较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
7.2.1 种间联结
7.2.2 栖息地分离
7.2.3 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宽度
7.2.4 生态因子选择差异分析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偶蹄类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建议
8.1 调查和研究方法
8.2 结果
8.2.1 捕猎及其对野生偶蹄类动物的影响
8.2.2 威胁野生偶蹄动物的其它因素
8.3 讨论和保护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景观结构与栖息地类型对上海市不同城市化区域两栖类的影响[D]. 李贲.华东师范大学2018
相关论文
- [1].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 费荣梅.东北林业大学2003
- [2].西藏墨脱县野生动物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研究[D]. 郭光普.华东师范大学2004
- [3].野生扬子鳄种群动态及其生存对策[D]. 丁由中.华东师范大学2004
- [4].横断山南麓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滇南高原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格局[D]. 刘思慧.浙江大学2004
- [5].野生藏原羚种群特征及其适应对策[D]. 鲁庆彬.华东师范大学2005
- [6].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D]. 胡忠军.华东师范大学2005
- [7].四川省石渠县藏狐的生态学研究[D]. 王正寰.华东师范大学2005
- [8].陕西凤县林麝栖息地景观生态格局及生态恢复研究[D]. 王淯.华东师范大学2006
- [9].大沙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栖息地选择及种群动态的研究[D]. 赵天飙.内蒙古大学2006
- [10].岩羊(Pseudois nayaur)生态学研究[D]. 刘振生.华东师范大学2006
标签: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 偶蹄类动物论文; 现状论文; 栖息地选择论文; 种间关系论文; 生态位论文; 捕猎论文; 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