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苝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苝酰亚胺,氨基酸酯,电子迁移率
苝酰亚胺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霞,常丽芳[1](2019)在《氨基酸酯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子迁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成功设计合成了两种含有氨基酸酯侧链的苝酰亚胺衍生物(PDIC和PDIO),利用~1H NMR、~(13)C NMR和HRMS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两种化合物PDIC和PDIO表现出蓝移的吸收光谱、较高的最低未占轨道能级(-3.6 eV左右)和优良的热稳定性.通过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的手段,测试了两种化合物的电子迁移性能,由于氧醚侧链结构强化了固态薄膜的有序性,含有氨基酸醚酯的PDIO表现出更优的电子迁移率,能够达到1.94×10~(-3) cm~2·V~(-1)·s~(-1).(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天源,郝红霞,杨瑞琴[2](2019)在《基于核酸适配体/苝酰亚胺的非标记荧光技术检测甲基苯丙胺》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能特异性识别甲基苯丙胺的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元件,通过合成水溶性苝酰亚胺衍生物(PBIs)作为荧光探针,构建了一种非标记的适配体荧光检测方法,用于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甲基苯丙胺。当没有靶标甲基苯丙胺时,Exo I将卷曲的适配体降解成寡核苷酸片段,探针PBIs不发生聚集,体系荧光信号基本不变;当甲基苯丙胺存在时,与适配体结合形成稳定结构,从而抵抗了Exo I的降解作用,带负电的适配体/甲基苯丙胺复合物使探针PBIs发生聚集,由于聚集诱导猝灭效应,体系荧光强度骤降。基于以上原理,实现了甲基苯丙胺的高灵敏度、选择性检测。探针PBIs浓度为5μmol/L、适配体浓度0. 8μmol/L、Exo I酶切时间40 min为检测甲基苯丙胺的最佳条件,该方法的检出限为436. 7 nmol/L。(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9期)
金鑫,李林容,吴超,郭嘉薇,楚森[3](2019)在《苝酰亚胺衍生物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苝酰亚胺衍生物(perlenediimide derivatives,PDIs)是具有平面共轭大π键的稠环大分子,光化学稳定性好,荧光发光性能强,是一类性能优异的纳米分子材料,已在传感材料、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引起广泛关注。由于苝酰亚胺衍生物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和强化学可修饰性,在医用荧光探针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可用作金属离子识别、药物载体、抗肿瘤药物、荧光示踪剂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可用于环境分析中各种不同分析物的检测。这种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荧光信号变化剧烈,能准确实现金属离子识别。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金属离子荧光探针方面的研究,并对其发展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4期)
李小林[4](2019)在《含萘/苝酰亚胺的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酰亚胺及其衍生物是一类综合性能优异的受体单元,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构建高迁移率的有机/聚合物电子传输材料。本论文以萘/苝酰亚胺衍生物为受体单元,设计并合成了系列含环戊二烯酮并萘酰亚胺受体的低带隙D-A型聚合物电子传输材料和两个含苯并二噻吩异构体的苝酰亚胺类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材料结构与光电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具体工作如下:1)本章节以萘酰亚胺衍生物酮、1,3-二(4-溴苯基)丙酮以及1,3-双(4-溴噻吩)丙酮为重要中间体,采用双Knoevenagel缩合法制备了两种环戊二烯酮并萘酰亚胺受体单元(BCPONI-2Br和TCPONI-2Br)。研究发现:由于环戊二烯酮的并入,所得受体单元展现出宽的吸收光谱、窄的光学带隙以及低的LUMO能级。基于以上两种受体单元,我们进一步开发了两类含BCPONI-2Br和TCPONI-2Br受体单元的D-A型低带隙聚合物电子传输材料,具体包括苯桥连聚合物(P1-P3)和噻吩桥连聚合物(P4-P6)。通过改变共轭π桥单元(噻吩和苯)和给体单元(咔唑、苯并二噻吩和二噻吩并吡咯),我们有效地调控了该类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光学带隙以及HOMO/LUMO能级。结果表明:1)相比苯桥连聚合物(P1-P3),噻吩桥连聚合物(P4-P6)展现出更平面的骨架结构和更强的D-A效应,因而获得更宽的光谱吸收、更窄的光学带隙以及更低的LUMO能级值;2)随着电子给体的给电子能力增加,两类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均有效拓宽,HOMO能级升高,光学带隙变窄。其中,P6获得最低的光学带隙(0.81 eV);3)在空气中,基于P5退火薄膜构造的底栅/底接触型场效应晶体管器件获得0.02cm~2 V~(–1) s~(–1)的空穴迁移率。然而,其顶栅/底接触型场效应晶体管器件表现出典型的双极性载流子传输行为,其最高空穴和电子迁移率分别达4.11×10~(–3)和5.15×10~(–4) cm~2 V~(–1) s~(–1)。2)本章节以结构异构化的苯并[2,1-b:3,4-b']二噻吩(BDP)和苯并[1,2-b:4,3-b']二噻吩(BdT)作为芳香核,采用光照关环法合成了两类含BDP和BdT单元的苝酰亚胺稠环电子受体(BPDI-1和BPDI-2),并系统地研究了结构异构对受体单元的骨架结构、吸收光谱、HOMO/LUMO能级、薄膜形貌以及光伏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BPDI-1展现出近乎线性共平面的骨架共轭结构,然而BPDI-2展现出扭曲的3D骨架结构,这种扭曲的骨架结构将有利于抑制分子的聚集;相比BPDI-1,BPDI-2展现出拓宽的吸收光谱以及更强的电子接受能力;在模拟太阳光(AM 1.5G,100 mW cm~(–2))照射下,基于PTB7-Th/PBPDI-2共混薄膜构造的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4.44%,而PTB7-Th/BPDI-1共混薄膜器件的最高PCE仅为2.98%。(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磊[5](2019)在《基于异构体纯1,7-二溴苝酰亚胺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伏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成膜能力、机械强度和电荷输运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相对于给体材料的蓬勃发展,受体材料性能较差、种类少。苝酰亚胺(PDIs)和萘酰亚胺(NDIs)具有稳定性高、电子接收能力强、载流子迁移率高的优点,是两个优秀的受体构筑单元。二溴苝酰亚胺(DBPDIs)含有两种难以分离的异构体,异构体对分子的性能和应用有重要影响。基于此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异构体纯的苝酰亚胺类共轭聚合物,具体研究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基于异构体纯1,7-二溴苝酰亚胺的单链和梯形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伏应用。本文采用异构体纯1,7-二溴苝酰亚胺(1,7-DBPDIs)和噻吩聚合反应合成单链聚合物(PrPDIT)。此外,又对聚合物PrPDIT进行高效的光诱导环化反应,得到了梯形聚合物(FPrPDIT),并研究了异构体和分子量对聚合物吸收、电化学、热稳定性和光伏性能的影响。用1,7-DBPDIs作为聚合单元的共轭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可低至1.08。这些聚合物在300-700 nm范围内具有强的吸收,低的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能级(-4.0 eV左右)和高的热稳定性,可以作为优良的受体材料。研究表明异构体纯聚合物比混合聚合物具有更好的光伏性能,基于PrPDIT和FPrPDIT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最高能量转换效率(PCE)分别为 5.95%和 4.52%。2、基于萘酰亚胺与异构体纯1,7-二溴苝酰亚胺的叁元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伏应用。通过加入PDIs作为萘酰亚胺衍生物(NDI-Th)的共受体,调整了聚合物NP-ED和NP-Th的光学、电化学性质。以噻吩单元或者3,4-乙烯二氧噻吩(EDOT)单元作为给体单元,以NDI-Th和异构体纯的苝酰亚胺(xPDI,x=10,30 mol%PDI)为混合受体,通过偶联反应合成了 4种叁元共轭聚合物。它们都具有较宽的吸收范围和近红外的吸收,其中NP-ED1的吸收截止波长达到970 nm,在与给体材料进行匹配时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太阳光。基于NP-ED1和NP-Th1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最高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0.59%和3.98%。(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7)
杜婷[6](2019)在《基于主客体作用的DNA-苝酰亚胺衍生物组装体的形貌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环境刺激响应的智能DNA纳米结构在纳米材料和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大多数具有刺激响应的DNA纳米组装体系是由两亲性DNA-高分子嵌段共聚物或两亲性DNA-树状分子杂化体组成。这些两亲性DNA杂化体可以在水相中自组装形成多样的DNA纳米结构,如球形胶束、纤维、囊泡或层状纳米结构等。这些结构中,亲水DNA处于组装体的表面或者外围,疏水的链段处于中心或者内部。由于DNA的精确识别特性,这些纳米组装体不仅可以作为表面可寻址的模板,而且可以通过双链DNA的互补配对将其他功能分子负载到表面上。另外,疏水区域还可以包裹疏水性药物分子。到目前为止,DNA纳米组装体的形貌转变主要是基于一些外界的刺激因素,例如温度,pH,DNA杂交或DNA选择性酶切等。然而,设计更多样的合理的用于DNA组装形貌调控的方法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超分子主客体化学已被应用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在众多主体分子中,葫芦[n]脲和环糊精是两类具有独特分子识别特性的大环主体。葫芦[n]脲可以选择性识别有机阳离子、金属离子等,而环糊精可以识别中性分子、蛋白质等。在此基础上,环糊精和葫芦[n]脲已被用于构建各种超分子功能材料,如刺激响应水凝胶、药物载体等。那么,能否通过主客体作用来调控DNA杂化体的组装形貌呢?目前,已报道通过主客体作用构建两亲DNA杂化体并研究了其组装形貌。但是利用主客体作用实现DNA形貌调控的报道几乎没有。基于此,本文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一,利用click反应合成了亲水性的季铵盐修饰的苝酰亚胺衍生物(PDIs-1)与DNA的杂化体DNA-PDIs-1,研究了其在水相中的组装行为,并进一步的通过亲水PDIs-1与葫芦[8]脲(CB[8]),葫芦[10]脲(CB[10])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了其形貌的转变及其功能化的应用。二,利用半固相合成法,合成了疏水PDIs-2与DNA的DNA-PDIs-2杂化体,初步研究了其在水相中的组装,并根据PDIs-2与环糊精的主客体作用,初步探索了环糊精对组装体形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0)
田虎虎[7](2019)在《基于苝酰亚胺骨架的新型单线态裂分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线态裂分是一种有效的多激子产生的下转化光物理过程,是最有希望突破传统单节有机太阳能电池理论光电转化效率SQ(Shockley-Queisser)极限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以廉价易得的经典有机工业染料苝二酰亚胺和还原橙3作为基本单元,设计并合成了A-D-A型苝二酰亚胺衍生物和蒽嵌蒽环衍生物,利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对分子的单线态裂分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1.设计并合成了A-D-A型苝二酰亚胺衍生物PDI-1T、PDI-2T,通过一系列的光学表征研究了它们的单线态裂分性质。我们借助于飞秒超快光谱测试了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瞬态吸收光谱和动力学行为,表明分子PDI-1T和PDI-2T均发生了溶液中的分子内单线态裂分过程。2.系统研究了溶剂极性、浓度和聚集态等因素对PDI-1T、PDI-2T溶液中的分子内单线态裂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强极性溶剂1,4-二氧六环中PDI-1T更易发生单线态裂分行为,推测是由于适当的电子耦合作用和A-D-A型分子结构协同促进了单线态激子的裂分。在固态薄膜中均未观察到分子PDI-1T和PDI-2T发生单线态裂分过程,推测分子在固态薄膜中堆积更紧密有序,致使分子间的耦合作用过强,存在与单线态裂分相竞争的其他途径。3.设计并合成了蒽嵌蒽稠环衍生物DBBN和BPBN,并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飞秒瞬态吸收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DBBN和BPBN均未发生分子间的单线态裂分过程。同时研究发现分子BPBN是一种新型的压致变色材料,在静压条件和机械研磨条件下均能显现出压力响应。4.设计并合成了芘并咪唑衍生物PyI-TPA及二乙烯基衍生物OPV-TPA,研究了它们在静压条件下的压致变色性质。高压原位拉曼实验结果表明PyI-TPA和OPV-TPA分子均不是压力响应的智能材料。(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丝雨,杨新国,王影,龙涛[8](2019)在《含叔胺基团苝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苝酐为原料,合成了两种不同碳链长度叔胺基取代的苝酰亚胺分子N,N-二(N,N-二甲基乙二胺基)-1,6,7,12-四(4-叔丁基苯氧基)-3,4,9,10-苝四甲酸酰亚胺(MDI-PBI)和N,N-二(3-二甲胺基丙胺基)-1,6,7,12-四(4-叔丁基苯氧基)-3,4,9,10-苝四甲酸酰亚胺(MPI-PBI),两分子分别在两种两相溶剂体系中进行快速溶剂扩散自组装。利用SEM、UV-Vis、偏光干涉和XRD对聚集体形貌结构、光物理性能和内部分子排列情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分子在甲醇中的溶解度(S)比在正己烷中大,且S(MPI-PBI)<S(MDI-PBI)。MDI-PBI和MPI-PBI在两种自组装体系中均为J型聚集,疏溶剂化作用较强时,分子形成聚集程度更高、更稳定的纳米带或纳米线;疏溶剂化作用较弱时,形成球状结构。π–π堆积作用为MDI-PBI聚集体长轴方向生长的作用力,疏溶剂作用为短轴方向生长的作用力,叔胺取代基碳链更长的MPI-PBI则刚好相反。V(甲醇)∶V(THF)=5∶1情况下MDI-PBI形成的纳米带内部分子之间π–π堆积的距离为0.37 nm,并根据此结果得到了其内部分子的堆积模型。(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付丽娜,乔振蕊,金鑫,李林容[9](2019)在《苝酰亚胺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苝酰亚胺衍生物(perlenediimides derivatives,PDIs)作为一类性能优异的新型光电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光电性能和强的化学可修饰性,使其在荧光探针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以提高苝酰亚胺衍生物溶解性能、改善选择性能为研究切入点,以四氯苝酐为原料,在主链引入供电子基吡啶-2-甲氨基,制备苝酰亚胺衍生物N,N-二(吡啶-2-甲基)-1,6,7,12-四氯-3,4:9,10-苝二酰亚胺(PTCDI-ABD),并对其与Pb~(2+)、Cu~(2+)、Mg~(2+)、Ni~(2+)、Zn~(2+)、K~+、Na~+等金属离子络合后的荧光性能进行详细研究,确定特征金属离子,准确实现金属离子识别。研究证明该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优化增加了其在空气中的稳定性,与金属离子络合后(即使在较低浓度0.1×10~(-5) mol·L~(-1)),吸收光谱发生蓝移,随着时间的延长,Cu~(2+)的存在导致荧光淬灭。研究显示该化合物是一个很好的Cu~(2+)荧光探针,准确度高、灵敏度强、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容易进行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控制。(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方少茂[10](2019)在《苝酰亚胺二连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激发态电子转移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共轭分子中通常含有多个共轭π电子,π电子跃迁的能量一般在1.5 eV~4.0 eV,对应于紫外-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因而被称之为生色团。共轭分子聚集态下生色团间的相互作用对光电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聚集态是大量微观分子形成的宏观聚集体,每个分子与周围的多个分子相互作用,分子间的距离及方位多种多样,直接讨论分子聚集结构对光电性能的影响规律比较困难。将生色团分子通过化学键链接形成二连分子可以构筑结构明确的二聚体聚集模型,是研究生色团之间的作用模式与基态及激发态性能关系的理想策略。苝酰亚胺(PDI)具有大的π共轭结构,是一类重要的有机染料,在光电领域也有非常广泛的研究。本论文以PDI分子为构筑单元,通过共价键将相同的和不同的PDI单元连接到一起,形成二连分子,进一步利用稳态与瞬态光谱技术研究了二连分子的基态与激发态特征,总结得到了分子连接方式、分子构象以及给受体能级结构等因素对光诱导电子转移的影响规律。1.通过N-N共价键头尾连接的PDI二连分子体系。利用四苯氧基取代的单体PDI 1、二苯基取代的单体PDI 2以及无取代的单体PDI 3作为构筑单元,合成了1-1、2-2、3-3、1-3、2-3五种苝酰亚胺二连分子。稳态吸收光谱显示1-1、2-2、3-3等由相同结构单元构成的二连分子与单体分子比较,具有吸收光谱红移,摩尔吸光系数增强幅度超过两倍,吸收峰半峰宽窄化,0-0跃迁较0-1跃迁显着增强等明显的特征,表明生色团之间具有典型的J-型耦合性质。上述叁种二连分子在二氯甲烷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荧光性质,基本规律是含有扭曲结构单元的二连分子荧光效率较单体分子显着降低,而由平面结构单元组成的二连分子荧光效率与单体相近。瞬态吸收光谱研究发现光激发引起1-1、2-2、3-3的打破对称性电荷分离(Symmetry-Breaking Charge Separation,SB-CS)的难易程度依次增大。综合分析发现光激发引起的SB-CS与单体分子构象密切相关,具有扭曲结构的单体具有丰富的激发态构象,激发态弛豫会引起生色团之间相对转动,增加相邻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电子通过羰基相互作用发生转移。非对称二连体分子1-3在二氯甲烷中,由于更大的电荷分离能以及扭曲单体PDI 1的存在,具有超快电荷分离特征(τ_(CS)=14 ps)。另外,研究发现1-3在甲苯中从3单元到1单元的F?ster能量转移效率接近100%,远高于2-3分子60%的能量转移效率。2.通过bay区C-C共价键侧边相连的PDI二连分子体系。利用1-苯基的PDI(PhPDI)、氧化扣环的1-苯基的PDI(RPDI)和无取代PDI为构筑单体,合成了PDI-PDI、PhPDI-PDI、PhPDI-PhPDI、RPDI-PDI、RPDI-RPDI五种bay区C-C共价键侧边相连的二连分子。稳态吸收光谱显示这五种二连分子与单体分子比较,具有吸收光谱红移,摩尔吸光系数变小,吸收峰半峰宽展宽等现象,表明生色团跃迁偶极矩之间具有典型的交叉耦合性质。稳态发射光谱显示五种二连分子与单体分子比较,具有非常大Stokes shift,随溶剂极性变大,发射光谱红移,量子效率下降。结果表明在甲苯中可以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电荷转移态。由PhPDI和PDI构筑的二连体的电子转移时间在10-30 ps之间,荧光量子效率(PLQY)低。而含有RPDI单元的二连体,低能激发态下量子效率高,在高能激发下,荧光量子产率接近100%。瞬态吸收光谱研究表明RPDI分子更加刚性,有利于形成新的高荧光构型。在高能激发态下,更容易克服构型转变势垒从而形成高荧光的分子构型,因此荧光效率接近100%。本论文通过构筑两大类苝酰亚胺及其衍生物的二连体分子,详细讨论了二连体分子中生色团构象、生色团连接方式以及生色团能级差异等分子结构与电子结构对分子光电性能的影响,利用稳态与瞬态光谱技术研究了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及其规律,这些研究对深入认识共轭分子体系的激发态过程,以及进一步发展高性能的光电功能材料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5)
苝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能特异性识别甲基苯丙胺的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元件,通过合成水溶性苝酰亚胺衍生物(PBIs)作为荧光探针,构建了一种非标记的适配体荧光检测方法,用于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甲基苯丙胺。当没有靶标甲基苯丙胺时,Exo I将卷曲的适配体降解成寡核苷酸片段,探针PBIs不发生聚集,体系荧光信号基本不变;当甲基苯丙胺存在时,与适配体结合形成稳定结构,从而抵抗了Exo I的降解作用,带负电的适配体/甲基苯丙胺复合物使探针PBIs发生聚集,由于聚集诱导猝灭效应,体系荧光强度骤降。基于以上原理,实现了甲基苯丙胺的高灵敏度、选择性检测。探针PBIs浓度为5μmol/L、适配体浓度0. 8μmol/L、Exo I酶切时间40 min为检测甲基苯丙胺的最佳条件,该方法的检出限为436. 7 nmol/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苝酰亚胺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霞,常丽芳.氨基酸酯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子迁移性能[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天源,郝红霞,杨瑞琴.基于核酸适配体/苝酰亚胺的非标记荧光技术检测甲基苯丙胺[J].分析试验室.2019
[3].金鑫,李林容,吴超,郭嘉薇,楚森.苝酰亚胺衍生物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9
[4].李小林.含萘/苝酰亚胺的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
[5].王磊.基于异构体纯1,7-二溴苝酰亚胺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伏应用[D].南昌大学.2019
[6].杜婷.基于主客体作用的DNA-苝酰亚胺衍生物组装体的形貌调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7].田虎虎.基于苝酰亚胺骨架的新型单线态裂分材料的设计与合成[D].兰州大学.2019
[8].李丝雨,杨新国,王影,龙涛.含叔胺基团苝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性能[J].精细化工.2019
[9].付丽娜,乔振蕊,金鑫,李林容.苝酰亚胺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10].方少茂.苝酰亚胺二连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激发态电子转移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