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研究

论文摘要

“利益”是一个跨越经济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由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利益的协调与配置也相对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是协调人们利益的主要手段。当然,还要有一定的行政协调和其他方面的协调相配合。利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利益配置是利益协调的根本手段,而经济发展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利益配置的根本办法。利益协调的目的不是为协调而协调,而应是为社会的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样的道理,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益协调的根本手段,而经济乃至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发挥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根本目的。因此,利益配置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配置而配置,而是为了社会全面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蕴涵着国家与市场的辩证关系并将之作为基本的认知范式、追求实质平等旨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法,没有理由排斥对利益的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法的基本命题都是围绕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展开,这当然不能忽视国家与市场的利益角色——是需要国家实施利益干预抑或放任市场自发调节促使个体为自身利益承担责任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法奉行实质平等与社会公益的基本目标,旨在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在资源、机会、条件、结果上的不平等境遇增进社会公共的利益。而最为直观体现这种实质不平等现象的即是在关乎人们利益需求的社会经济领域,如收入保障、劳动就业等,对此,经济法亦须做出回应。当“经济法”与“利益”发生牵连时,经济法便被置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之中,产生诸如经济法在这样的社会场景中扮演何等角色、经济法的地位等议题,用一个规范的概念来表达,及经济法的利益配置。本文尝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来探究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这就意味着利益问题是全文的论证背景,而从中推及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是全文的论证主题。将要展开的是,什么是利益与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利益观;目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利益矛盾集中反映在哪些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究竟是什么,如何与构建和谐社会发生关联;以及最终又是如何实现的。具体内容分四章。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本章构成全文论述的前提部分,主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理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理念这三个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章重点论述了、“利益的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这一理念。本章的主要任务是将全文的逻辑起点进行限定,以便为后文论证的展开提供条件。第二章——我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的根源及表现。本章以探究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根源为视角,在评析其表现的基础上,对这一过程进行总结,指出要有效地化解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群策群力,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其中经济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引入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与实证基础。第三章——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定位。本章提出全文的中心命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具有利益配置功能。这是开启法律与社会互动论证的序幕。本章首先回答的是,为什么要从构建和谐社会中探究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与“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究竟具有怎样内在的关联;然后就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之蕴意进行具体解释。最后提出经济法在调整构建和谐社会利益配置过程中的特殊性与意义。第四章——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本章旨在论述经济法功能的实现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即是将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如果把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生成看作是从系统内部探究经济法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状态,那么,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便是从系统外部探究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社会效果。这实际上构成了法律与社会论证的一个完整链条。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理想
  • 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理念
  • 四、利益的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
  • (一) 利益的界定
  • (二) 和谐社会利益均衡的涵义
  •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利益均衡配置的社会
  • 第二章 我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的根源及表现
  • 一、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 二、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极为有限
  • 四、群众不满情绪增长,群体性事件大幅上升
  • 第三章 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定位
  • 一、功能概念之解析
  • 二、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
  • (一) 理论基础
  • (二) 核心目标
  • 三、传统的公私法调整社会利益配置关系的局限性
  • (一) 功利主义——传统公私法的法理学基础
  • (二) 经济法作为第三法域的兴起
  • (三) 公私法调整社会利益配置关系的局限性为经济法的介入提供了平台
  • 四、构建和谐社会利益配置需要经济法调整
  • (一) 所有的利益配置关系均需法律的规范与调整
  • (二) 经济法在调整构建和谐社会利益配置过程中的特殊性
  • 第四章 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
  • 一、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实现的途径
  • (一) 经济民主
  • (二) 市场与政府的和谐共生
  • 二、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欲实现的目标
  • (一) 明确利益导向
  • (二) 规范利益行为
  • (三) 实现利益救济
  • 三、经济法的非强制性调整方法与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
  • (一) 非强制性调整方法的内涵
  • (二) 非强制性调整方法通过利益配置功能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 结语 经济法的贡献是什么?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经营幸福人生[J].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2].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农村留守幼儿问题[J].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
    • [3].浅谈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8(03)
    • [4].浅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图书馆的工作[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8(03)
    • [5].图书馆事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浅谈农牧区图书馆的建设[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8(03)
    • [6].谈谱牒中的“和文化”[J]. 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01)
    • [7].浅议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11(02)
    • [8].弘扬“和合”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9(01)
    • [9].推进法治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0(01)
    • [10].和谐社会与图书馆[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8(01)
    • [11].端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8(01)
    • [12].论建国后毛泽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及其启示[J].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 [1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J].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08(03)
    • [14].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特殊教育[J].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8(02)
    • [15].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法制问题探析[J]. 法制博览 2019(02)
    • [16].人文体育在实现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02)
    • [17].新闻传媒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分析[J]. 传媒论坛 2018(24)
    • [18].群文舞蹈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J]. 大众文艺 2018(02)
    • [19].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02)
    • [20].“和”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21)
    • [21].浅析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作为[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19)
    • [22].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档案工作的思考[J]. 新西部 2017(16)
    • [23].基于和谐社会下的司法救助制度完善研究[J]. 智富时代 2019(02)
    • [24].认知视域下大学生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与意义[J]. 作家天地 2019(15)
    • [25].构建和谐社会要着眼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J]. 山西青年 2018(04)
    • [26].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参花(上) 2018(05)
    • [27].河道采砂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J]. 城市地理 2016(22)
    • [28].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 智富时代 2016(12)
    • [29].论宪政与和谐社会[J]. 山西青年 2017(02)
    • [30].《论语》中的“和谐”思想及启示[J]. 北方文学 2016(25)

    标签:;  ;  ;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