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东营257500
随着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进程,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而信息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等作用。
但在实际运用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不十分完美,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如“一味注重课件,忽视语文教学规律”、“注重了视听,而疏远了思考”等问题。因此如何将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优化语文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是目前摆在每一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几点误区如下:
一、注重了课件,忽视了规律
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力求精美。对于课件中需要使用的图片、音频、动画等等要做到精挑细选,对于页面设置、课件整体规划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这样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同学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推动课堂教学渐入佳境。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为了课件而“课件”,过多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试图以此达到美化课件的效果,那么势必会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过多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则会使语言变得过于“直白”,失去了含蓄的韵味,让想象变得没有空间,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懒惰”。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的图片,试图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荷塘美景的目的;然而这样一来,美景便在瞬间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变得十分“单调”,那种“千人千景”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了。
此外,很多老师都力求课件“新颖”点,“好玩”点,“花哨”点。表面看,这样的课件似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则严重违背了心理学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将鼠标的形状变成圣诞老人的鞋子,或是晃动的小蜜蜂等。
二、愉悦了视听,疏远了思考
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语文教学课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很多老师在这方面费力颇多,力求愉悦学生的视听,试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不过,这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压缩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降低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减少了语文课堂的语言性和想象性。目前,很多课件扮演的角色无非以下几种:化抽象为具体,将本需要教师细致讲解和学生深入思考才能理解的事物和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移黑板于屏幕,将很多需要板书的内容移植到屏幕上,省去了备课和书写的麻烦。
三、增加了容量,降低了效率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吸收。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增加语文课堂的容量,将原来无法板书,或教师口头表述有难度的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但也正是信息化教学的这一优势,使得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毫无节制”地扩充课堂,将许多原本无关紧要的内容“生拉硬扯”地添加到课件中来,以求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到“全知全解”。这一做法确实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却也让上课变成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知识旅游”。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能随着老师的步调边走边看,浮光掠影。一节课下来,“观景”颇多,收获甚少。
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为了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将朱自清一生的经历、写作此文时的详细背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翔实材料、各位专家对于朱自清心境的分析等无一遗漏地搬到课堂上来。试问,将这些材料全部展示完成需要多久?学生对其有最基本的了解需要多久?学生还有多少时间去领略荷塘美景呢?学生又有多少时间对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探讨呢?
四、注重了“拿来”,忽视了实用
当前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要点击键盘,晃动鼠标,各种信息应有尽有,而其中自然也不乏各类语文教学课件。于是,很多老师充分发扬了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神,但凡需要课件,首要工作就是从网上搜索,下载,然后拼凑,最后“化为”自己的上课用课件。
这一做法自然有其好处——既可以节约课件制作时间;又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砥砺提高。但是教学活动综合了多种因素,包括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等,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对学情做到了如指掌。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课件都应该是有针对性,具有不可完全复制的特点。但大部分老师在选择课件时,只要看到形式花哨、内容丰富的,便认为是好的,适合自己的,并未顾及到自己学生的特点。
随便“拿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还会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