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岱岳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前我国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建设区面积达到七千万平方米之余,但是在棚户区改造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质量监管、成本控制等诸多问题。本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棚户区改造的现实意义,探讨了棚户区改造项目管理,以供参考。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管理
前言
棚户区是人类城乡建设遗留的重要问题,对其概念的界定诸多,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棚户区为在城市中个人或群体以非常规方法占用空地及空房而造成某一区域的发展”。总之,棚户区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由于各种复杂因素而逐渐形成的基础设施落后并且房屋质量差的区域,该区域具有建造在集体土地之上、人均建筑面积小、面积在3—5万平方米等特点。
1推进对棚户区进行改造的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国家当前推进对棚户区进行改造的工作确实缩小了城市不同群体、不同区域间的生活差距,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社会整体氛围的提升也有不小的帮助和好处。
1.2有利于缩小住房差距
棚户区居民从没有好的基础设施的旧城区搬进了设施齐全的新区,一些旧城区居民回迁小区的环境比商品房的周围环境还要好。通过整体政府的调控和规划,使得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住房差距与生活差距变小,进而消除了很多社会矛盾。
1.3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结合旧城改造计划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动作越来越多,新增道路、供水管线、排水管线、煤气管线,新建幼儿园、医疗中心、超市等各种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这些工作都极大的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
2项目决策阶段
合理评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是项目实施前最重要的环节。最近国家打压房地产价格,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的建设力度,实施棚户区项目建设顺应了国家的大政方针。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了解和市场调查,结合现场水文地质条件和现有的控制性规划方案,在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的基础下进行投资估算分析,判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性。在项目策划阶段,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编制控制性规划方案和详细性规划方案,并完成审批;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国家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报请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编制项目投资估算;确定融资合作方案;制定拆迁安置方案;参加招投标获取项目建设权。
2建设项目设计阶段
2.1合作模式
风险形式:如果整个项目由合作方来操作,特别是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不参与管理,这样有可能带来进度、质量、投资不能按计划完成;工期拖延;质量不合格;项目超预算支出等诸多问题。回避措施:建设单位要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组织管理。
2.2融资
风险形式:不能按预期的融资计划融得资金,致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拖期支付工程款项;工程不能按期完工;回迁户和施工单位提出索赔。回避措施:采取多渠道融资方式。
2.3设计
风险形式:设计缺陷;设计深度不足;设计规范使用不恰当;各专业设计人员不沟通、衔接不好;未考虑地质条件;未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因素等导致工程费用增加,工程延期。回避措施:选择资质等级高、经验足、责任心强的设计单位,同时建设单位要重视设计环节,严格遵循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技术力量研究图纸,避免边开工边设计,抓好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两个主要环节。
2.4室外配套工程的
风险形式:室外配套工程与室内工程衔接不好;工程施工组织滞后。回避措施:在建设项目前期编制规划方案阶段就应该结合经济建设指标。及早考虑室外配套工程方案,及早规划附属建筑的位置和管网的走向。
3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阶段
3.1项目质量
棚户区改造建设的实体形成阶段正是项目的具体施工阶段,也是整个项目管理控制的重要阶段。因此,工期与质量作为改造建设目标的中心,成为项目管理需要控制的重点之一。若一味地赶施工工期则可能会影响建筑的质量,甚至导致返工提高施工成本降低施工方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该首先保证施工项目质量,严格按照IS09000标准科学有效地建立起符合项目实际操作的质量保证机制,在此基础上规划改造建设施工工期以及施工期间的工作内容和效率。一方面要加强质量监管,在施工期间对项目实施内容和建筑材料进行随机检查和监督。另一方面,施工方应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积极开发和采用新的工艺技术进行施工,同时培养技术工人的能力,保证工程质量稳定性的前提下控制施工工期。
3.2控制成本
项目管理经验表明,施工工期无故地拖长或缩短,都将会增大成本最终影响经济效益。在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中应该按合理工期组织施工,并根据计划编制的经济合理的施工工期进行改造施工的成本预算。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中,连续均衡施工完成的工程量越多,租赁的临时设施越少,现场管理者做出有效决策以及施工工人工艺稳定精湛,则该阶段的改造建设施工量的支出成本就越少。反之,则需要支出较多的施工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工期与成本控制在目标控制的基础上是可以相互转化。在明确施工进度目标之后,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施工方的共同努力,缩短项目工期提前实现效益,在某种程度来讲就是将工期控制就转化为成本控制。在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实施中,管理人员应该采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投资控制目标节约工程成本。施工工期与成本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将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控制相结合考量,有效安排施工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最大化地组织施工工作的交叉同步作业,合理安排各工种配合连续施工作业以及休息时间,才能在编制的施工工期内完成棚户区的改造建设。
3.3组织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将涉及到项目组织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等多方面的协调管理,因此组织协调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棚户区改造建设中可能需要处理的问题更多,例如资金投入与工期控制间的协调处理,建筑原材料来源与质量安全保证的关系、施工项目组织机构之间的矛盾处理、以及棚户区改造涉及的多方利益团体之间的矛盾等,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者应该以工程项目为目标,调动施工项目各个部门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处理好人际关系、组织关系以及施工供需关系,消除影响项目进程的干扰因素,提高施工项目组织和工作效率。
4棚户区改造项目验收阶段
当前棚户区改造工程质量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近期曝光的一些质量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结构主体验收中要严格按照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认真检验建筑结构的梁柱板尺寸定位是否设计要求,其成形质量如何,是否有蜂窝麻面等;是否有修补的痕迹,如果有则询问修补的原因,判断是否有对结构有影响;针对砌体结构,要特别关注砌体工程的砂浆是否饱满,强度是否达标,砌体砌筑的平整度如何,砌体中的构造柱是否设槎,墙体拉结筋是否按规范要求设置等。另外预埋件是否准确埋设,插筋是否预留,雨水管过水洞是否留设准确,卫生间等设备留是否按要求留设,对后封的洞板钢筋是否预留等也是验收检查的重点。
结束语
总之,保障房建设的成绩单,速度和进度可能是最直接的指标,但决不是最重要的指标。数字之外,质量、分配和管理这些镶嵌于保障房内里的更深层的要素,才是保障房建设成败的关键,半点松懈不得、马虎不得。因此,必须从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恒权.谈棚户区改造项目被征收房屋的价值评估问题[J].住宅与房地产.2017(12).
[2]封洁.淮安棚改创新“五个统筹”实现“四方共赢”[J].住宅产业.2017(04).
[3]李乃胜.城市棚户区防治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0(01).
[4]王发祥.浅析我国棚户区改造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