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论文摘要

【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总人群中发病率达0.4%,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房颤可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性比窦性心律患者多5倍。左室功能障碍的患者若发生房颤,可导致症状恶化和总死亡率的增加,再加上房颤的住院率与日剧增,及致残率增加,都将显著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可以认为房颤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威胁整个人类的疾病。攻克这一顽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房颤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经历了多子波学说,局灶触发及局灶驱动学说,电重构学说等,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迷走神经与房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978年Coumel提出了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简称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的概念。但迷走神经究竟以何种机制引发房颤还不甚清楚。以往对其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而迷走神经对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事实上,肺静脉的电生理重构在房颤的发生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犬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刺激前后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ERP离散度及ERP频率适应性的变化,研究迷走神经张力升高对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的发病机制。【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制备普通健康成年杂种犬15只,雌雄不限,体重15~17kg。3%戊巴比妥钠1ml/kg肌肉麻醉。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生理盐水维持输液通道。左侧第四肋间开胸,切开心包制作心包吊篮,暴露心脏及左上肿静脉,将自制环状电极放置在左上肺静脉根部。2.肺静脉四部位ERP的测定用三十二道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体表Ⅰ、Ⅱ、Ⅲ导联和肺静脉心电图,分别测量起搏周长为300ms、200ms时肺静脉近端(PV1)、中端(PV2、PV3)、远端(PV4)的ERP。方法:S1S1分别为300ms和200ms,S1S2自200ms开始以10ms步长反扫,当肺静脉电位消失时再延长10ms以2ms步长反扫,直到肺静脉电位消失。此时的S1S2间期即为此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本实验采取单极刺激,单极记录,起搏电压3.0-4.5V,脉宽2ms,S1∶S2=8∶13.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刺激暴露双侧颈迷走神经干,结扎并用组织剪将其切断,刺激电针纵向插入近心端迷走神经干。在颈部寻找颈交感神经节,将其暴露、分离,并用组织剪将其剪下。同样方法破坏对侧颈交感神经节。用CJ-99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以心率下降50%为终点。方法:以输出刺激S1S1=100ms,脉宽4ms,输出电压2-3V,同时持续刺激双侧颈迷走神经干,使心率稳定达到原心率的50%左右。4.迷走神经刺激时肺静脉四部位ERP的测定在刺激双侧颈迷走神经干的同时,以步骤2中的方法,再次测量PV1、PV2、PV3、PV4四部位的ERP。5.计算肺静脉ERP离散度及ERP频率适应性ERP离散度以肺静脉四部位最大ERP与最小ERP之差表示,ERP频率适应性以ERP300-ERP200/50表示。6.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统计描述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所有统计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生理情况下肺静脉ERP的特征在起搏周长分别为300ms、200ms时,PV1与PV2、PV2与PV3、PV3与PV4的ERP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迷走神经刺激对肺静脉ERP的影响在起搏周长分别为300ms、200ms时,迷走神经刺激时PV1、PV2,PV3处ERP比迷走神经刺激前均明显缩短(P<0.05),PV4处ERP与迷走神经刺激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3.迷走神经刺激对肺静脉ERP离散度的影响在起搏周长分别为300ms、200ms时,迷走神经刺激时肺静脉ERP离散度比迷走神经刺激前显著增加(P<0.05)。4.迷走神经刺激对肺静脉ERP频率适应性的影响迷走神经刺激时,肺静脉PV1、PV2、PV3处ERP频率适应性比迷走神经刺激前显著降低(P<0.05),PV4处ERP频率适应性与迷走神经刺激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生理情况下肺静脉ERP在肺静脉近端最长,从肺静脉近端进入肺静脉越深,则ERP越短。2.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能显著缩短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降低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频率适应性,显著增加肺静脉ERP离散度,但对肺静脉远端的ERP及ERP频率适应性改变不明显。3.迷走神经张力升高所致的肺静脉电重构可能参与了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的触发机制。

论文目录

  • 论文部分 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及对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02)
    • [2].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脑及相关疾病的现状与展望[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09)
    • [3].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0(02)
    • [4].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预后的现状调查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08)
    • [5].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术研究进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4)
    • [6].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J]. 癫痫杂志 2019(06)
    • [7].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附25例报告)[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06)
    • [8].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手术全期护理配合[J]. 江苏医药 2016(04)
    • [9].顽固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6(12)
    • [10].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6(05)
    • [11].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护理体会[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4(06)
    • [12].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5(02)
    • [13].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新进展[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08)
    • [14].迷走神经刺激促进脑卒中恢复[J]. 中国康复 2018(02)
    • [15].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手术护理配合[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3)
    • [16].我国迷走神经刺激术发展现状[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09)
    • [17].迷走神经刺激术,助癫痫儿童重拾快乐[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6(02)
    • [18].迷走神经刺激在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05)
    • [19].3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护理配合[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04)
    • [20].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的临床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02)
    • [21].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疗效分析及参数调节体会[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2(08)
    • [22].迷走神经刺激与癫痫的治疗[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9(03)
    • [23].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5)
    • [24].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 疑难病杂志 2013(10)
    • [25].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2(01)
    • [26].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现状[J]. 新医学 2010(02)
    • [27].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9(04)
    • [28].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效果与血液中色氨酸代谢之间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0(01)
    • [29].顽固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2)
    • [30].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之无创迷走神经刺激术(55)[J]. 中国乡村医药 2019(17)

    标签:;  ;  ;  ;  ;  

    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