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重论文-潘颖,赵彦,马晓缓,田宜鑫

低体重论文-潘颖,赵彦,马晓缓,田宜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体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压训练,低体重女性,血氧饱和度,神经肌肉激活

低体重论文文献综述

潘颖,赵彦,马晓缓,田宜鑫[1](2019)在《血流限制伴抗阻运动对低体重女性骨骼肌微循环、神经肌肉激活及主观疲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女大学生体重过低(Body Mass Index,BMI≤18.5)和营养不良率逐年上升,呈现出年轻女性向低体重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体重过低引起的骨密度和骨骼肌指数的下降会增加患骨质疏松和肌肉减少症的风险。因此寻求一种不仅适用于低体重女性,又可帮助她们提高骨骼肌含量和骨密度的运动方法就极有研究价值。血流限制伴低强度抗阻运动(low-load resistance exercise combined with blood flow restriction,LL-BFR)是一种仅需20%-30%1RM的低负荷就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横截面积、提高肌肉力量的新型神经肌肉训练法。此训练法对于不能进行大强度运动,但有提高肌肉性能需求的特殊人群来说更加安全有效。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LL-BFR与传统的小强度抗阻运动(Low-load resistance training,LLRT)以及大强度抗阻运动(High-load resistance training,HLRT)相比,是否对工作肌微循环、神经肌肉激活以及主观疲劳(RPE)的影响更优于后面两者,为将来低体重女性进行新型安全有效的、改善肌肉性能的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8名中等活动度的低体重年轻女性(17.63±0.68kg/m2)分别进行叁种抗阻运动方案:LL-BFR方案(30%1RM+60%动脉闭塞压的血流限制)、LLRT方案(30%1RM)以及HLRT方案(75%1RM)。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对下肢的动脉闭塞压(AOP)进行检测,LL-BFR方案的血流限制压力值按照个体AOP的60%进行设置。叁种运动方案均需完成4组抗阻伸膝运动,在LLRT与LL-BFR方案中,第1组重复30次,后面3组重复15次,共计75次重复运动(30+15+15+15),组间休息30秒;在HLRT方案中,每组重复10次,共计40次重复运动,组间休息1分钟。实验前,将11×103cm的气压止血袖带置于双侧大腿根部,LLRT和HLRT方案仅将袖带置于大腿根部,运动全程不进行加压,LL-BFR方案在实验开始前5s,向袖带内充气,一旦充气达到预设值,就立即开始运动;每组运动结束后,立刻将袖带内的气体放空,直到组间休息的最后5s再向袖带内充气,以此重复,直到最后一组最后一次重复完成后,将袖带立刻放气并移除。采集整个运动过程中优势侧股外侧肌的微循环(血氧饱和度SO2、单位血流量、单位血红蛋白r Hb、单位血流速度)和表面肌电,并进行RPE评分,最后将所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对骨骼肌微循环的影响对于单位血氧饱和度(SO2)和单位血流速度,方案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HLRT方案的SO2不受运动影响(P=0.894),LLRT及LL-BFR方案均引起运动中SO2的显着下降(P<0.01),其中LL-BFR方案的下降幅度更大,且在运动停止后明显低于其他两方案(P<0.01)。此外,LL-BFR方案的单位血流速度在后两组的运动中明显低于HLRT方案(P<0.01);但运动结束后,LL-BFR方案的单位血流速度迅速加快且高于实验前水平(P=0.028),不仅如此还显着高于其他两方案(P<0.01)。对于单位血流量和单位血红蛋白(r Hb),方案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且方案间差异不显着(P>0.05),主要受时间因素的影响(P<0.001)。具体表现为单位血流量在运动中显着上升(P<0.001),但可在运动停止后即刻恢复(P=0.437);而运动中和运动后的r Hb均显着高于实验前安静水平(P<0.001)。2对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影响方案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156),并且方案(P=0.006)与时间(P<0.001)均会对优势侧股外侧肌的sEMG产生影响。其中,LL-BFR与HLRT方案产生了相似的神经肌肉激活(P=0.322),而LLRT方案的肌电信号明显低于HLRT方案(P=0.004)。3对主观疲劳(RPE)的影响在叁种运动方案中,LLRT方案的RPE评分最低;LL-BFR方案的RPE评分最高,且明显高于LLRT方案(P<0.05)。4相关性分析在LL-BFR方案中,RPE与SO2(r=-0.743)及单位血液流速(r=-0.526)呈负相关,sEMG也与SO2呈负相关(r=-0.604);在LLRT方案中,RPE仅与单位血流速度有关(r=0.588)。研究结论:单纯的小强度抗阻运动不足以诱发明显的神经肌肉反应,但在此基础上额外地增加血流限制,可使之产生与大强度抗阻运动相似的肌肉激活,这种肌纤维募集的增加与运动中工作肌微循环的改变有关,具体表现为血氧饱和度和血流速度的下降,这也使得运动中的主观感受进一步增强。总之,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低体重女性进行血流限制抗阻训练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罗力静,莫喜萍,覃美凤[2](2019)在《低体重早产儿经不同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对透明敷贴更换频率及穿刺口感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低体重早产儿经不同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对透明敷贴更换频率及穿刺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需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低体重早产儿200例随机分为A组67例,B组67例,C组66例,3组患儿均在B超引导下,按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A组经贵要静脉置管,B组经肘正中静脉置管,C组经头静脉置管。对比3组患儿透明敷贴更换的时间间隔、PICC留置时间、穿刺口感染、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家长满意度。结果 3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透明敷贴更换的时间间隔长于B组、C组,穿刺口感染率、导管病原菌定植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均低于B组、C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C组(P<0.05)。结论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时,透明敷贴更换的时间间隔更长,穿刺口感染、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较低,家长满意度更高。(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杨正文[3](2019)在《地高辛联合心脉隆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低体重患者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剂量地高辛联合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体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对心功能的分级,将60例心功能处于III-IV级、体重在40-50 kg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常规吸氧、利尿、扩管改善心功能治疗的基础上,另用小剂量地高辛0.125 mg/次,1次/日,口服联合心脉隆注射液每次5 mg/kg、2次/日静滴。对照组采用常规吸氧、利尿、扩管改善心功能治疗的基础上,另用常规剂量地高辛0.25 mg/次、1次/日口服治疗。两组连续治疗1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内径、NT-proBNP。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显着低于治疗组的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在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方面,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地高辛联合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体重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纵横》期刊2019年10期)

覃利鑫[4](2019)在《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期母亲哺乳喂养在新生儿科的实施与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期母亲哺乳喂养在新生儿科开展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分析,将我科收治的早产极低体重儿176例,在其过渡期(即每个患儿病情稳定,可以经口进食后,直至各项指标符合出院标准,出院前的时间段)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诊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过渡期安排患儿母亲每天上下午来给患儿哺乳。比较两组患儿过渡期时长。结果观察组患儿过渡期时长明显比对照组患儿过渡期时长短(P<0.01)。结论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期母亲哺乳喂养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住院期间能明显促进患儿恢复,缩短患儿住院过渡期时长。(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2期)

陈朝晖[5](2019)在《早产极低体重儿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采取不同喂养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出生的7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出院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母乳联合母乳强化剂喂养,对照组给予纯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1~3个月体格发育各项指标、血清磷、血清钙、碱性磷酸酶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出生2、3个月体重、身长、头围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生2、3个月血清磷、血清钙、碱性磷酸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采取母乳联合母乳强化剂喂养有助于其体格生长,促进钙、磷吸收。(本文来源于《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期刊2019年10期)

吴伟伟[6](2019)在《心电定位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探讨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采取心电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极低体重儿82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穿刺方法,观察组采取心电定位法,对比两组穿刺结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到位率95.1%显着高于对照组61.0%,对比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和对照组的9.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定位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应用效果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8期)

刘宇航,文平,刘启龙,朱全伟,王宁[7](2019)在《75例低龄低体重先心病急诊、亚急诊心内直视手术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6月龄以内体质量5 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急诊、亚急诊心内直视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并评估其干预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于大连市儿童医院接受急诊、亚急诊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6月龄以内、体质量5 kg以下的7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平均体重(4. 2±0. 8) kg,年龄6 h至6个月。接受根治性手术者69例,接受姑息性手术者6例。对患儿的临床资料、各项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5例中住院死亡5例(6. 67%),死亡原因:低心排综合综合征3例,重症感染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存活7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0个月。接受根治性手术后存活的64例中,室间隔缺损少量残余分流2例,主动脉弓血流速度加快2例,肺静脉吻合口血流速度加快1例,其余患儿均生长发育良好,心影缩小,肺动脉压正常;接受姑息手术的6例症状明显减轻,2例已顺利完成二期手术。结论随着围术期管理、麻醉以及体外循环技术的提高,对6月龄以内、体质量5 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实施急诊、亚急诊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性较高,且疗效良好。(本文来源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殷士燕,高楠[8](2019)在《集束化护理在低龄低体重室间隔缺损患儿微创封堵术围术期中的应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低龄低体重室间隔缺损患儿微创手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施行微创封堵术治疗的60例低龄低体重室间隔缺损患儿开展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施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治疗时间,并比较家属疾病不确定感评分、负性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其术后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护理后,观察组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其护理总满意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减少低龄低体重室间隔缺损患儿微创封堵术后的并发症,使患儿顺利度过手术危险期,还可减轻患儿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和负性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25期)

冉霞,雷霞[9](2019)在《营养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营养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06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模式,给予研究组患儿营养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血浆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和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在两组患儿出生后1周血浆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出生前,P<0.05;研究组患儿腹胀,呕吐,便秘以及胃残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营养护理干预具有显着效果,可以改善患儿营养状态,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6期)

周红[10](2019)在《LED蓝光照射联合静脉营养对低体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LED蓝光照射联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出生低体重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疗效及对患儿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四川省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出生的103例低体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出生体重小于1.5 kg,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于单纯LED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治疗前、后对比血常规检验指标,并对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头围、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头围、体重均增加,且研究组患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蓝光照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甘油叁酯(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静脉营养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儿体重及相关生化指标的表达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保障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低体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低体重早产儿经不同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对透明敷贴更换频率及穿刺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需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低体重早产儿200例随机分为A组67例,B组67例,C组66例,3组患儿均在B超引导下,按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A组经贵要静脉置管,B组经肘正中静脉置管,C组经头静脉置管。对比3组患儿透明敷贴更换的时间间隔、PICC留置时间、穿刺口感染、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家长满意度。结果 3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透明敷贴更换的时间间隔长于B组、C组,穿刺口感染率、导管病原菌定植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均低于B组、C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C组(P<0.05)。结论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时,透明敷贴更换的时间间隔更长,穿刺口感染、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较低,家长满意度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体重论文参考文献

[1].潘颖,赵彦,马晓缓,田宜鑫.血流限制伴抗阻运动对低体重女性骨骼肌微循环、神经肌肉激活及主观疲劳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罗力静,莫喜萍,覃美凤.低体重早产儿经不同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对透明敷贴更换频率及穿刺口感染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

[3].杨正文.地高辛联合心脉隆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低体重患者临床观察[J].甘肃科技纵横.2019

[4].覃利鑫.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期母亲哺乳喂养在新生儿科的实施与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5].陈朝晖.早产极低体重儿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的效果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

[6].吴伟伟.心电定位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7].刘宇航,文平,刘启龙,朱全伟,王宁.75例低龄低体重先心病急诊、亚急诊心内直视手术疗效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

[8].殷士燕,高楠.集束化护理在低龄低体重室间隔缺损患儿微创封堵术围术期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9

[9].冉霞,雷霞.营养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10].周红.LED蓝光照射联合静脉营养对低体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  

低体重论文-潘颖,赵彦,马晓缓,田宜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