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知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从国家政府到个人家庭,知识资本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中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意味着社会发展也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和核心。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如何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稳健持续,创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对什么是区域创新体系,政府为什么要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政府如何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中给自己应承担的角色做出明确的评判,如何结合本区域特点、发挥区域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是新时期我国各级政府创新管理的新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行为研究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计算区域创新中地方政府行为绩效的综合得分,以研究创新能力与地方政府行为绩效的关系。另外,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四大指标,即创新的直接投入、创新硬环境支持程度、创新软环境支持程度、社会效益的整体支持程度来确定地方政府在该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综合上述研究,对全国10个中心城市区域创新中的政府行为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发现各个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失,进而为地方政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重庆区域创新体系优化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12)
- [2].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廓清及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治理[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01)
- [3].河北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 2018(33)
- [4].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文化建设探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6(11)
- [5].河南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6(11)
- [6].区域创新体系的微观动力机制分析[J]. 区域经济评论 2017(06)
- [7].中山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24)
- [8].构建广州地区产学研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02)
- [9].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的政策思考[J]. 时代青年(视点) 2017(08)
- [10].建构中的公共战略?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协同与绩效[J]. 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 2017(01)
- [11].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研究[J]. 当代经济 2020(06)
- [12].论构建西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现实基础和有效模式——以甘肃省的案例分析为基础[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02)
- [13].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问题研究[J]. 企业经济 2013(11)
- [14].基于“四三结构”的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运行差异化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14(02)
- [15].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间知识流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18)
- [16].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广西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8)
- [17].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长株潭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1(01)
- [18].科技中介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运作机制及发展对策[J]. 管理现代化 2011(01)
- [19].北京市区域创新体系风险预警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06)
- [20].广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新思考[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07)
- [21].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分析[J]. 北方经济 2011(19)
- [22].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述评[J]. 改革与开放 2010(03)
- [23].高等教育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 科学之友 2010(05)
- [24].辽宁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0)
- [25].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述评[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17)
- [26].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综述与展望[J]. 经济学动态 2010(06)
- [27].多层次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建构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10(S1)
- [28].台湾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推动策略[J]. 台湾研究 2010(04)
- [29].论现代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 理工高教研究 2009(03)
- [30].“科学发展观和区域创新体系”远程研讨班在我校成功举行[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