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论文题目: 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温潘亚

导师: 杨洪承

关键词: 年历史剧,话语形态,现代剧作家,泛政治化语境,历史叙事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17年历史剧主要是以一批现代剧作家构成创作主体,建国后登上剧坛的年轻史剧家积极参与,大多创作和发表于1958—1962年之间的一大批历史题材的话剧作品。它是在泛政治化创作语境下形成的一种复杂而独特的话语形态体系,作为史剧家们建国初表现现实题材创作转型失败后形成的“政治无意识”积淀升华的一种“社会象征行为”,呈现出在总体上对人民讲述“民族寓言”,而在具体寄寓上又对历史进行“多样化”解读的双层意蕴。 它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在尊史写剧、完全虚构、“失事求似”这三种不同的“历史”呈现方式中,以“失事求似”为主;以情节推进式为主的结构模式,由于强烈的政治思维定势的规训与制约,造成了极为明显的“非整一性”现象;所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多具有演绎政治理念的功能及代码;以曹禺的《胆剑篇》为代表,形成了“历史/现代”形态的亦古亦今、化古为今的独特语言风格。 在话语价值层面上,17年历史剧在承载着演绎权威话语所建构的各种新历史观念的意识形态功能,流露出工农兵文学颂歌话语模式潜在的制约与影响的同时,还凝聚着17年中,特别是1958至1962年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所赖以生成的信息基因,折射出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态与价值向度,从而成为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镜像;其次,以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话语言说还昭示着史剧家们内心世界潜隐着的种种矛盾的心理与欲望,以及对历史和生活的独特思考。 从1963年开始,随着“大写十三年”口号的提出和“两个批示”的发表,历史剧探索的良好势头嘎然而止,并迅速退出了“中心”,进而是长久的告别,这主要是因为权威话语对历史剧下了逐客令。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导论 17年历史剧创作的概念梳理与界说

一、创作主体:现代剧作家

二、历史剧:形式的意识形态性

三、17年:泛政治化的创作语境

第一章 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生成论

第一节 17年历史剧创作传统的简要回顾

一、中国古典戏曲“以曲为史”的倾向

二、从五四到抗战:戏剧历史化创作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 1949—1957:历史剧创作的沉寂与史剧家们的期待

一、四部配合政策宣传的历史剧

二、激情岁月对现实题材的召唤和对历史题材的拒斥

三、对戏改中“反历史主义”创作倾向的批评

第三节 1958—1962:“不期而至”的历史剧创作热潮

一、创作语境的松动与权威话语的召唤

二、史剧家们政治无意识升华的象征行为

三、总体呈现:讲述民族的精神寓言

四、具体寄寓:对历史的“多样化”解读

第二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文体形态—话语构成论之一

第一节 历史“现实观”制约“历史”的呈现方式

一、“尊古写剧”:历史剧是“历史”剧

二、完全虚构:“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三、“失事求似”:历史剧是历史“剧”

四、历史性、当代性、主体性的共渗互动

第二节 忌悲忌喜,正剧统一的情节开展方式

一、“人民”力量的增强与悲剧不悲

二、“讽刺”与“幽默”之外的喜剧

第三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结构模式—话语构成论之二

第一节 建构与阶级斗争理论相对应的史剧冲突结构

一、以情节推进式为主的冲突结构模式

二、政治理念的侵蚀造成结构的“非整一性”

三、从历史个体意志间的多元冲突到二元对立的单一结构

第二节 失却历史本真的“苦难”叙事结构

一、三种不同释义向度的“苦难”叙事模式

二、历史理性的制约造成苦难叙事的“失重”

第四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人物谱系—话语构成论之三

第一节 以扁平型为主的人物形象系列

一、屈指可数的立体型人物

二、阵线分明的人物关系与人物形象的代码与功能

第二节 “拟代女性写作”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以历史女性形象演绎现实政治理念

二、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的“缺失”

三、回归爱情本体的历史女性话语

第五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语言系统—话语构成论之四

第一节 在权威话语缝隙中探索的历史剧语言

一、“历史/现代”形态的语言媒介系统

二、亦古亦今、化古为今的独特语言追求

三、曹禺:在语言的探索中回归自我

第二节 以宣传说教型为主的历史剧语言

一、动作—性格型和情绪宣泄型史剧语言

二、普遍采用政治性语汇

第六章 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价值论

第一节 在历史中重建启蒙话语

一、借历史“干预生活”

二、对“人”与“自我”的关注与呼唤

三、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与反思

第二节 用生命感受历史

一、郭沫若:“蔡文姬就是我”

二、田汉:“长与英雄共魂魄”

三、《西门豹》:孤独而痛苦的灵魂

第三节 17年历史剧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对革命的政治想象与对历史的理想化

二、由政治出发的“现实所指”与宏大叙事

三、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与单一的崇高风格

第四节 17年历史剧创作的民族化追求

一、17年话剧:形式重于内容的民族化

二、逆境下的抗争与历史剧民族化的成就

三、民族化: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口号

余论

一、1963:“大写十三年”和两个批示与历史剧的消失

二、并不现代的“现代戏”与激进文艺规范体系的形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17年历史剧作品目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4

参考文献

  • [1].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生成与建构研究[D]. 陈灵强.福建师范大学2011
  • [2].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 佘艳春.山东师范大学2005
  • [3].无望的轮回[D]. 李建国.山东师范大学2006
  • [4].“学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D]. 余婉卉.武汉大学2010
  • [5].历史意识与历史叙事[D]. 余安娜.湖南师范大学2014
  • [6].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历时性研究[D]. 林沙欧.浙江大学2011
  • [7].阿来创作论[D]. 孙萍萍.吉林大学2017
  • [8].谶纬叙事研究[D]. 张泽兵.江西师范大学2011
  • [9].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 李燕.暨南大学2008
  • [10].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D]. 孙斐娟.华中师范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D]. 王洁.南京师范大学2003
  • [2].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 佘艳春.山东师范大学2005
  • [3].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 林秀琴.福建师范大学2005
  • [4].租界文化与三十年代文学[D]. 李永东.山东大学2005
  • [5].论战争背景下的40年代女性小说[D]. 沐金华.南京师范大学2005
  • [6].一种故事 两种说法[D]. 徐英春.吉林大学2005
  • [7].革命·历史·叙事[D]. 郭剑敏.浙江大学2006
  • [8].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 李建军.华中师范大学2006
  • [9].中国现当代历史剧的启蒙精神[D]. 邓齐平.南京大学2004
  • [10].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剧创作[D]. 陈彩玲.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标签:;  ;  ;  ;  ;  

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