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继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继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1.观察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正规抗凝治疗后3个月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预后;2.观察急性PTE患者长期随访的生存情况及CTEPH发生率并分析CTEPH的危险因素;3.观察是否能够成功制备日本大耳白兔两次PTE模型并观察两次PTE后兔体内纤溶系统的变化。内容及方法:1.我们入选了104例急性PTE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Wells评分及改良Geneva评分。2.测量患者的血气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D-二聚体等;根据心电图计算心电图评分;心脏超声测量各房室大小,并根据三尖瓣返流评估肺动脉收缩压(PASP);根据CT肺血管造影(CTPA)结果,计算Qanadli栓塞指数及Mastora栓塞指数。3.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溶栓+抗凝治疗或单纯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心脏超声、CTPA。通过电话及门诊进行随访,评估患者的WHO心功能分级;记录死亡、再入院等主要不良事件的时间及原因。4.采用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通过颈静脉途径,应用介入导管技术制作两次PTE模型,经4F猪尾导管测定肺动脉压力。5.通过ELISA方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t-PA与PAI-1的浓度;HE染色了解肺动脉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肺动脉内t-PA与PAI-1的表达;RT-PCR测定包括栓塞肺动脉在内的肺组织中t-PA与PAI-1 mRNA的表达。结果:1.104例急性PTE患者中7例患者失访,住院期间死亡2例,出院后2个月死亡1例,共有94例患者达到3个月随访终点,19例诊断CTEPH,发生率为20.2%(19/94)。2. CTEPH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明显高于非CTEPH患者。62个月CTEPH患者生存率为53.5%,非CTEPH患者为97.8%,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男性、初始PASP^再发PTE、右房大小、右室大小、CK-MB、D-二聚体以及Wells评分在CTEPH患者与非CTEPH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发PTE、男性和初始PASP是三个月时CTEPH的影响因素,再发PTE可以使CTEPH发生率增加1335倍,男性使CTEPH发生率增加35倍,初始PASP每升高20mmHg, CTEPH发生率增加16倍左右。4.长期随访发现,3个月随访诊断CTEPH的部分患者PASP逐渐回落至正常范围。因此,长期随访CTEPH发生率为14.4%(14/97)。5.初始PASP、再发PTE、右房大小、右室大小以及CK-MB在长期随访的CTEPH患者与非CTEPH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肺动脉压力和CK-MB是CTEPH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初始肺动脉压力每升高20mmHg,可以使CTEPH发生率增加5.0倍;CK-MB增高使CTEPH发生率增加8.3倍左右。6.本研究中以日本大耳白兔为研究对象,成功制备了两次PTE动物模型,并通过4F猪尾导管监测了肺动脉压力的变化,为多次PTE制备兔CTEPH模型提供了可能。7.ELISA结果显示,造模后D-二聚体过性增高,但很快恢复正常。t-PA出现一过性降低后逐渐增高,PAI-1则逐步下降,但造模后1周均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显示,1次PTE组肺动脉内膜PAI-1表达下降,两次PTE组表达进一步下降。1次PTE组、两次PTE组t-PA表达较对照组增强;3组实验兔肺组织中的t-PAmRNA表达未见明显不同。但PAI-1mRNA表达一次PTE组有所降低,两次PTE组进一步降低。结论:1.急性PTE患者经过3个月正规抗凝治疗后CTEPH的发生率为20.2%。CTEPH患者预后较差,生存时间短,死亡率明显高于非CTEPH患者。2.再发PTE、男性和初始PASP升高是3个月时发生CTEPH的危险因素。3.长期随访发现,3个月随访诊断CTEPH的部分患者PASP逐渐回落至正常范围,CTEPH发生率降至14.4%(14/97)。4.初始PASP以及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是长期随访CTEPH发生的危险因素。5.采用介入导管手段成功制备了两次PTE的动物模型。6.两次PTE后,实验兔表现为机体纤溶系统平衡,栓塞局部纤溶活性亢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急性PTE3个月CTEPH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随访结果
  • 1.2.2 CTEPH影响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CTEPH的定义
  • 1.3.2 CTEPH的发生率
  • 1.3.3 CTEPH的危险因素
  • 1.4 小结
  • 二、急性PTE长期随访CTEPH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临床随访结果
  • 2.2.2 CT随访结果
  • 2.2.3 CTEPH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讨论
  • 2.3.1 CTEPH的肺动脉压力随时间变化
  • 2.3.2 CTEPH的肺动脉压力变化的原因
  • 2.3.3 长期随访CTEPH的危险因素
  • 2.4 小结
  • 三、两次肺血栓栓塞兔t-PA与PAI-1的变化及意义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PTE动物模型制备
  • 3.2.2 两次PTE前后平均肺动脉压力比较
  • 3.2.3 ELISA测定结果
  • 3.2.4 肺组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3.2.5 t-PA、PAI-1 mRNA表达
  • 3.3 讨论
  • 3.3.1 两次PTE模型的建立
  • 3.3.2 两次PTE后纤溶系统的变化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继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