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现代化的车轮碾过18、19世纪,一路凯歌驶入20世纪。人类在享受其赐予的福祉的同时,不得不正视它带来的负面效应——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此,西方一些学者努力探索解决的出路,于是,生态现代化理论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由于实践的证明和现实的迫切性,首先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其影响正不断向世界范围扩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吸取西方“生态现代化”的合理因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必要对这一理论及其实践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本文由导论和正文构成。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概述了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形成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渊源;第二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第三章主要对西方“生态现代化”进行了客观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第一章是本文的前提、基础,笔者从现实和理论层面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的背景条件进行历史地、系统地梳理分析。现实层面主要从社会历史角度:现代化发展的挑战——生态难题;“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绿色运动的催生等方面阐述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的现实迫切性与历史必然性。理论层面主要从正向推动与反向冲击两方面阐释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因为要想更好地研究某一问题,从中获取借鉴,必须首先搞清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第二、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二章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既是第一章的自然延伸,又是第三章的铺垫。系统把握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各派观点、构成要素,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对生态现代化的实践范例——德国的生态举措进行客观的审视,是全文的核心所在,也是本文的难点。由于生态现代化理论诞生的时间比较短,其理论框架还是一种开放式、多元化体系,西方学者的各派观点,既包含相互交错的内容,又有各自独到的见解,要想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进行准确定位,使文章具有可靠性、理论性和现实性,这无疑加大了论文写作难度。而且,德国生态举措的具体实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又存在一定的现实、个案因素,这也增加了掌控论文的难度。第三章是本文的落脚点、归宿。本章在客观评价西方“生态现代化”的基础上,分别从认识视野和实践领域给出西方“生态现代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准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适度把握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树立治理主体多元化观念;企业应采取长期的生态发展战略;政府应通过“文化软约束”与“制度硬管理”,矫正现代化建设中的利益“近视症”;各行各业应加大技术投资、鼓励技术创新。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最大意义所在。